【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编者按: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重器,不仅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更是期货市场服务产业的核心践行者。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主动拥抱期货工具,从单一套保到多元期现融合,用专业实践诠释了金融服务实体的深层逻辑。
即日起,本报推出大商所 《国企 「期」 市录》 系列报道,聚焦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鲜活实践与创新探索,解码其以期现融合赋能产业升级的路径方法,展现国之重器在产融结合浪潮中的责任与作为,为更多市场主体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从 2018 年首次尝试玉米、豆粕套保,到如今年度套保规模超 100 万吨;从单纯规避价格风险,到探索 『链式套保』 赋能全产业链,期货已成为我们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 中国供销粮油有限公司 (下称供销粮油) 贸易部部长于旭涛在谈及期货市场应用时,总结了他们过去六年多在期货市场上的实践成果。
作为供销系统粮油业务的 「龙头」 企业,供销粮油自 2017 年成立以来,便肩负着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打造为农服务生力军的重要责任。如今,期货及衍生工具正在逐渐深度融入种、收、储、加、销全产业链,不仅为供销粮油稳健经营装上了 「安全带」 和 「导航仪」,更成为其带动上下游抵御风险、协同发展的 「助推器」。
从 「被动承压」 到 「主动避险」
期货破解粮油企业经营痛点
「以前收购粮食后,最怕价格下跌导致库存贬值,客户违约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制订年度经营计划时,更是因为价格的不确定性,连预算目标都难敲定。」 于旭涛回忆起未参与期货市场时的困境。
彼时,供销粮油只能通过 「随行就市、快进快出」 或者 「背对背锁定、薄利多销」 等方式被动应对,同时要加强市场研判、开源节流,但效果有限。随着业务逐渐覆盖全产业链,供销粮油持有的粮食现货头寸越来越大,承担的价格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国家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审慎有序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背景下,供销粮油于 2018 年首次 「试水」 期货市场,尝试利用豆粕、玉米期货开展套期保值,从此开辟了风险管理的新路径。
「在参与之前,我们就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认识到在一些领域期货价格已经成为现货贸易的重要参考乃至定价基准。」 于旭涛说。
经过多年实践,供销粮油对期货工具的理解更加深入,运用也更加娴熟。「期货不是 『赌涨跌』,而是将不可控的绝对价格风险转化为相对可控的基差风险。」 于旭涛说。
拿供销粮油 2025 年一季度玉米套保案例来说,当时其收购黑龙江玉米的现货成本为 1960 元/吨,即期销售无利润,而大连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为 2275 元/吨,基差在-315 元/吨的水平给出了可观的利润空间。供销粮油随即在期货市场卖出等量合约锁定基差,后续随着基差回升至-135 元/吨,最终实现每吨盈利 180 元的超预期效果。
如今,供销粮油的套保规模随现货经营量稳步增长,年度套保总量已超 100 万吨,涉及豆粕、玉米等多个期货品种。通过期现结合,该公司成功平滑了利润曲线,避免了巨额亏损的风险,保障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 「单一套保」 到 「生态赋能」
期货工具激活全产业链价值
在持续的实践中,供销粮油对期货的应用早已不止于套期保值。如今,基差贸易、二次点价、期货交割等模式已融入其日常经营。此外,依托大商所产融基地和玉米期货指定交割库的身份,供销粮油将期货工具的价值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比如,作为大商所产融基地,供销粮油定期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培训、调研,分享期现结合经验。
「以前和客户是 『价格博弈』 关系,现在借助期货工具变成了 『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的伙伴关系。」 于旭涛表示,这种模式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经营风险,还提升了产业链的联动性和客户黏性,有助于公司挖掘出更多优质的合作伙伴和商业机会,从而反哺自身主营业务发展。
供销粮油旗下黑龙江双鸭山库获批成为大商所玉米期货指定交割库,更给其带来了深刻变化。据了解,该交割库最低保障仓容为 5 万吨,可供标准仓单最大量超 20 万吨,2025 年交割仓容综合利用率最高为 25%。
「交易所对交割库品质和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倒逼我们在粮食收购、仓储智能化监控等方面全面升级,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于旭涛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交割库的身份可以帮助公司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客户黏性,如吸引一批有套保、交割需求的大型贸易商、饲料企业等市场主体成为供销粮油的长期合作伙伴。此外,标准仓单作为 「优质动产」,具有极佳的信用属性,通过仓单质押融资申请贷款,利率更低、审批更快、授信额度更高。此外,还可以在大商所平台开展仓单交易、回购、串换等业务,把 「静态的库存」 变成 「流动的资金」,从而提升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帮助解决收购季巨大的资金需求。
「后来,随着该库储备业务逐渐退出、市场化业务持续发展和客户需求不断丰富,我们双鸭山库的利用度还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帮助公司更好地实现期现结合发展,以及与上下游协同发展。」 于旭涛说。
值得注意的是,供销粮油还在积极探索符合供销系统特色的 「链式套保」 模式——不仅为自营业务套保,还为合作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方案和保值增值服务。比如,在订单农业中引入二次点价或者基差收购,以及在现货销售中提供基差点价服务,从而将风险管理链条从公司内部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真正践行 「为农服务」「为客户服务」 的宗旨。
从 「制度护航」 到 「战略融合」
期货成为国企改革 「稳定器」
国有企业利用期货工具,离不开严格的内部管理和合规把控。供销粮油严格参照国资委 8 号文、17 号文要求,建立了 「严格、规范、审慎、透明」 的内控体系:成立由公司主要领导负责的期货领导小组审批套保计划、额度等重大事项,贸易部门执行时遵循 「业务计划、交易决策、统一下单、资金调拨、风险监控」 分离原则,还通过建立明确的业务授权和交易权限管理体系,设置敞口头寸、持仓限额等风险指标,实行每日风险监测和报告制度,开展合规性审查等手段严控风险,确保所有交易均以套期保值为目的,杜绝投机。
在这一过程中,供销粮油对套保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评价套保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整体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利润是否稳定,而不是孤立地看期货端盈亏。」 于旭涛表示,期货端亏损往往意味着现货端收益更好,这种 「期现一体」 的认知,已成为公司上下的共识——「期货」 和 「现货」 不再被当作两个割裂的市场,而是统一为 「一个整体经营策略下的两个市场」。
2023 年,国家发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其中明确将 「资源配置优化」 作为方案的重点任务。对此,于旭涛认为,期货市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方面,期货市场帮供销粮油盘活了内在活力——通过套期保值锁定预期利润后,公司敢于扩大库容、拓展新市场,将管理重心转向推进仓储布局、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等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稳定的经营表现也提升了企业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并带来了更广泛的合作机会,使公司能够以更稳定的姿态与相关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优化外部资源配置,增强了发展的外生动力。
记者了解到,在服务农业强国、制造强国、贸易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供销粮油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与合作社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智能化、专业化、绿色化深加工园区,实现对农民一手粮源就地加工;优化进出口节奏,增强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等。
「期货价格是市场的 『晴雨表』,能为种植计划、收购策略、进出口决策等提供前瞻性指引。而套期保值则是 『安全网』,确保这些长期战略不会因短期价格波动而中断。」 于旭涛表示,期货市场在强国建设过程中提供了诸多支持,未来公司将继续探索期货工具的更多应用场景,更好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