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汤诗韵
近日,千万粉丝短视频博主敬汉卿发视频回应其停更近 3 个月,敬汉卿表示去年开始基本就在全职炒股,目前收益有 450 万,跑赢了拍视频的收益。实际上,近年来有不少现象级网红接连停更或转型。流量造富神话要终结了吗?
炒股比拍视频赚钱?哪些大网红悄然消失了
知名短视频博主敬汉卿今日凌晨发布作品回应停播,春节至今他只更新了两个视频,且均是商单。去年他发现牛市来了,便开始全职炒股,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 100 万左右,目前累计收益已经跑赢视频创作的收入。他表示,股票这个游戏赚个 8 位数就收手,还是得多思考人生、多拍拍视频。
敬汉卿在视频中谈及过去几年的内容创作和停更原因。他坦言自己早几年的商单报价在 60 万左右,2021 年的视频作品几乎都是广告,但到了 2022 年 「突然就接不到单子了」。与此同时,其遭遇创作懈怠和流量下滑,部分反馈很好的视频系列拍摄周期过长,投入产出并不对等。

2014 年开始,敬汉卿凭着一系列大胆的挑战视频走红于网络,被广大网友称为 「死神之子」。其在 B 站拥有 935.9 万粉丝,获评 2020 百大 UP 主。创作早期敬汉卿几乎保持着日更的频率,而到了 2024 年他全年仅更新 30 余个视频,相当于两周一更。
近年来,像敬汉卿一样减少更新甚至直接停更的视频创作者并不在少数。#2024 年逐渐消失的网红 # 一度引发热议,这里边不乏千万粉丝级别的博主、成名多年的现象级网红。
其中,粉丝近 3500 万的萌宠博主 「会说话的刘二豆」 是抖音首个突破千万粉丝的网红账号,去年她更新了 7 条视频。拥有超 2000 万粉丝的美食博主 「办公室小野」2024 全年也只更了 5 条视频,开年至今前述二人还未更新。而搞笑博主 「疯产姐妹」「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美妆界顶流 「程十安」 等爆红一时的网红均已在 2022、2023 年左右基本停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网红如疯狂小杨哥、东北雨姐、猫一杯等因陷入负面事件被平台封号、禁言或停更。
大网红们为何停更?流量暴利时代或已终结
作为流量场里的头部玩家,大网红们停更的原因各异,但基本分为利益纠纷、创作乏力、变现不理想等几类。比如李子柒与 MCN 机构因利益分配纠纷对簿公堂,导致账号停更三年多;程十安也曾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相关 MCN 机构,透露双方纠纷涉及金额或超过 1 亿元。
除与 MCN 之间的矛盾之外,更多的创作者们选择停更是因为盈利难题。2023 年 4 月,「B 站停更潮」 一度引发热议,虽然这个表述并不准确。据接近 B 站的人士透露,这次停更规模不大,50 万粉丝以上的大 UP 主中停更的是个位数。「停更潮」 是假,但广大内容创作者和网红的赚钱焦虑客观存在。
一方面,部分作品创作的周期过长成本过高,但盈利模式单一、变现不易。以抖音粉丝接近千万的 「我有个朋友」 为例,该账号已是剧情类短视频赛道的头部选手。2024 年一年他只更新了 5 个视频,该博主曾在评论区回复网友催更称:「系列盈利模式只靠广告一直是我们的痛点。但直播带货也不符合我的性格,只能开发系列产品。这条路不好走,但 (我们) 正在路上。」
很大一部内容创作者的收入大头来自广告,而广告主们却越来越追求 ROI 了。
《2022 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 显示,2022 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预计约为 5088 亿元,较 2021 年下降 6.38%,市场规模近七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如前文所述,不少千万级粉丝网红在这两年停更。
当广告主的可支配支出减少,怎么选择就很重要了。找到细分赛道上更垂直或者更接近消费者的博主成为品牌主的共识之一。知名博主 「半佛仙人」 曾直言,「所有离甲方远的领域的自媒体,都不好接广告。」
多行业降本增效背景下,网红流量造富神话或已终结。空有热度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精准赛道和商业路径。
15 分钟很短,网红们也得努力 「上岸」
互联网给了素人成名的 15 分钟,但大多数网红的生命周期非常有限。
伴随平台生态重构和流量去中心趋势,头部网红流量被稀释,用户注意力从单一达人转向多元化内容。网红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多数短视频网红 『生命周期』 就半年,甚至只有两三个月,这是很残酷的事。」 另一方面,用户对低质泛娱乐内容兴趣下降,专业知识类 (法律、财经) 和垂类 (美妆、母婴、汽车) 内容会更受品牌和消费者青睐。
在此背景下,传统网红的商业价值无疑是下滑的,「转型上岸」 成为必要之举。
早些年,网红上岸的方式之一是进军影视娱乐圈,刘宇宁、赵露思、白鹿等均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而到了直播电商时代,网红的 「尽头」 是带货。「办公室小野」 曾坦言,以往拍摄的美食视频无法养活她的团队,转型带货却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不过伴随行业红利消退、竞争加剧,超头主播的影响力正在减弱。
一部分网红看清了流量游戏和内容创作的规则,选择成为品牌或者资本本身,转型机构和企业家。比如张大奕开了淘宝店,papi 酱成立 papitube 孵化新网红,小杨哥斥资一亿买下办公大楼发力供应链。而上岸以后,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蓝鲸财经)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