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下,工业硅价格一路走低,众多硅企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了打破困局,硅企纷纷选择减产,期望凭借自身的努力,谋求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的 「低谷」 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一阶段,不仅是工业硅行业产能出清与供需博弈并存的关键期,更是我国新材料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硅企盼联合减产破解周期困境
「现在工业硅的价格这么低,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前段时间四川部分硅厂选择开工,但受价格持续低迷影响,开了半个月后又停工了。」 四川省铁合金 (工业硅) 工业协会秘书长张勇感慨道,「随着工业硅价格持续探底,四川硅厂都在思考该怎么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据张勇介绍,四川硅厂处在偏远地区、小水电丰富地区,如果长期停工,对当地居民收入影响比较大。往年这个时候,四川硅厂的开工率在 40%~50%,今年开工率降了,仅有 20%。
受供需失衡影响,2025 年以来,工业硅价格延续震荡下行走势。数据显示,工业硅 421#硅 (四川) 均价已从年初的 12000 元/吨,下跌至 5 月 12 日的 10950 元/吨,跌幅达 8.7%。2025 年 3 月,四川地区基本处于全面停产状态,仅有少数企业维持低负荷运行,整体产量无进一步下降空间。同期,云南地区平均开工率仅为 20%,处于历史极低水平。整体来看,当前西南地区的开工率已基本触底。
面对目前的行业形势,拥有电力低成本优势的新疆硅厂也加入了减产行列。数据显示,截至 5 月 9 日当周,新疆硅厂整体开工率为 52%。「多晶硅行业自律减产,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工业硅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状况,供过于求的问题尤为突出。」 新疆一家硅厂的生产负责人许均 (化名) 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当前工业硅市场处于高库存态势,消化这些库存需要较长时间,个别企业进行部分减产,对改善行业供需格局意义不大,只有行业企业联合减产,才能缓解当前供需失衡的局面。许均建议,工业硅行业可以参考多晶硅行业的做法,开展自律减产行动。
「联合减产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举措。」 许均认为,联合减产最好能持续一年以上,才能给予市场充足的时间消化库存。数据显示,截至 5 月 9 日当周,全国工业硅社会库存为 59.6 万吨,工业硅仓单库存为 33.7 万吨。
「当前工业硅去库进度缓慢,高库存对工业硅价格的影响仍在持续。」 中信期货分析师郑非凡表示,库存难以有效去化的核心在于需求端复苏乏力,库存去化缺乏动能支持。从下游需求来看,自 2024 年 12 月起,多晶硅月度产量维持在 9 万吨左右。
在需求低迷的市场格局之下,供应端的减产举措能够带来一定的挺价效应。记者留意到,2024 年 12 月,在西南产区处于枯水期、产量及开工率均环比下降的背景下,新疆硅厂的减产计划在市场中迅速产生了连锁反应,工业硅价格在那段时间内维持了震荡运行的态势。但春节后西北硅厂复产节奏加快,西北产能释放明显,工业硅价格再度承压。郑非凡认为,目前西南地区开工率偏低,新疆头部企业再次主动减产,部分中小厂商亦有减产意愿,工业硅的供应压力或短期内得到缓解。
谨防过度交易 「复产」 预期
不容忽视的是,工业硅价格下跌也和成本持续下降紧密相关。据了解,工业硅主要有电力和还原剂两大生产成本,其余为硅石成本、电极成本、人工成本、折旧成本及其他费用。其中,电力成本占比为 30%~35%,还原剂成本占比为 25%~30%,硅石以及电极成本占比为 7%~15%,余下成本为人工、折旧及其他费用。
这意味着,电力成本的波动对工业硅的整体成本把控起关键作用。据华联期货分析师陈小国测算,2025 年一季度,工业硅生产成本为 11685 元/吨,环比减少 4.61%。其中,硅石、电极价格下跌,石油焦价格大幅提升,而西南地区电价处于高位。据了解,2025 年一季度,西南地区多处于枯水期,四川多地电价在 0.5~0.6 元/千瓦时;云南地区电价为 0.6 元/千瓦时;新疆中小型企业电价为 0.37 元/千瓦时,个别大厂用电成本较低;福建地区电价为 0.6 元/千瓦时,企业生产压力较大。
西南地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依据水资源的充沛程度可清晰地划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每当丰水期来临之际,充沛的水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水力发电量大增,这使得该地区的电力成本随之大幅下降,给工业硅这类依赖电力生产的企业带来了 「成本福利」。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往年惯例,随着丰水期到来,西南地区水电成本优势会逐步显现,硅企会抓住低生产成本的机遇,扩大日常产出,等待终端产品价格上行,以谋求超额利润。
尽管当前西南丰水期尚未到来,国内供应并未明显回升,但市场已开始关注丰水期 「供应回升」 预期带来的影响。「当前西南地区硅厂开工率偏低,西南地区工业硅产量后续存在回升可能,但从当前工业硅价格来看,西南地区硅厂在丰水期实现盈利较为困难,这导致西南地区硅厂复产意愿相对较弱,部分硅厂复产计划推迟。」 张勇表示,近年来,云南、四川工业硅产量在全国占比呈下降趋势,对整体供应端的影响相对有限。
张勇认为,当下市场对丰水期 「供应回升」 预期存在过度交易的情况,会对市场价格和参与者的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同样的情况,也在云南地区上演。据龙陵永隆铁合金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林辉介绍,其所在公司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公司共有四台炉子,目前均处于停炉放假状态。虽然公司运营压力较大,但对主管技术的炉长等核心人员,依旧照常发工资。
「厂里的仓库规模不大,以前凭借高效的周转模式,货物生产出来就能迅速卖出去,没有库存积压的烦恼。」 林辉坦言,即使当前价格低迷,他们也不想低价甩货,客户要想买货,只能一口价成交,谈不拢,他们就不卖。
产业 「低谷」 是必经之路
工业硅的价格重心不断下移,如同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了厂商的心口。然而,他们心里都清楚,产业 「低谷」 是必经之路,也是市场自我调整必须经历的过程。只要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穿透迷雾,迎来春天。
回顾过去十年,工业硅市场曾出现过两次较为显著的触底反弹行情,分别发生在 2017 年与 2021 年,且这两轮上涨行情均和政策驱动密切相关。
具体来看,2017 年,工业硅价格迎来了一波引人瞩目的上涨行情,其一度涨至 15000~16000 元/吨,工业硅生产毛利率达到了 30%。郑非凡认为,当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环保督察政策强化及石墨电极供应短缺,供给受到抑制。「2017 年以来,工业硅行业展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疆大量煤电硅一体化项目停建缓建,四川、贵州等地落后产能加速淘汰。」 郑非凡解释称,由于环保设备不合格的工厂都要停产限产,2021 年 7—8 月,四川阿坝州、乐山,新疆地区开工率环比均出现下滑,工业硅市场供应短期呈现紧缩态势。同时,由于 6 月底大部分采购商的前期库存已基本消耗,7 月下游厂商进行新一轮补货,在硅价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市场 「买涨不买跌」 情绪高涨。
「供给的缩减、需求的短时增加、成本上涨等三重因素叠加,推动了工业硅价格一路上行。」 据郑非凡介绍,随着产能释放和市场预期修复,2018 年后工业硅价格再度回落。
在 「能耗双控」 政策发力及多晶硅需求激增、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2021 年,工业硅价格再度出现大涨,而且是涨幅最大的一年。当时工业硅价格冲至历史新高,553#硅均价达到 59250 元/吨,工业硅生产毛利率超过 70%。郑非凡认为,当时工业硅价格大涨的原因是下游需求增加,但 「能耗双控」 政策使得供应受限。
「在 『双碳』 目标下,光伏装机量激增带动多晶硅需求爆发,国内以及出口需求明显抬升,但是供给无法匹配。新疆、云南及四川等工业硅主产地受 『能耗双控』 政策影响,被迫关停部分产能,云南地区在 2021 年四季度减产达 90%。此外,原材料成本大涨,丰水期来临较晚,也使得供给端缩减严重。」 郑非凡表示,2021 年四季度,在经历了大涨行情之后,工业硅下游 「畏高」 情绪较浓,导致采购意愿下降,随着后期电力供应得到恢复补充,供应端逐步恢复,工业硅价格出现回落。
从历史数据来看,工业硅的价格和利润扩张阶段持续时间普遍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年,而利润收缩阶段则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达三年。「2017 年工业硅价格上涨后,产能迅速释放,2018 年需求增速回落,价格逐步走低。2022—2024 年,新疆、内蒙古等地产能持续投放,供需矛盾加剧,行业陷入供过于求格局,价格不断下探。」 郑非凡认为,尽管目前工业硅价格已进入成本线下方区域,但市场仍缺乏外部催化变量。与 2021 年 「能耗双控」 政策引发的市场快速反弹不同,2024 年至今,工业硅行业尚未出现类似的政策或事件驱动,工业硅价格回升缺乏支撑。
产业企业对当下行业所处的状况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当前市场依旧没有迎来反转时刻,我们反倒盼着工业硅价格出现一次深跌。」 林辉认为,只有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跌到大部分硅厂失去利润空间后,硅厂才会大面积减产。这样工业硅市场才能真正开启去库周期,并逐步摆脱供过于求的困境。
福建泰宁县三晶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远金告诉记者,作为小企业,他们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从目前的形势看,再熬两三年的时间,行业会迎来真正的好转。」 江远金对未来仍有信心。
从 「供需博弈」 迈向 「结构优化」
当下,工业硅行业正站在深度调整与格局重塑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不仅仅是价格和利润的周期性 「低谷」,也是工业硅行业产能出清与供需博弈并存的关键期,更是我国新材料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领域对工业硅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重要原材料,其需求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同时,有机硅和铝合金等传统应用领域的需求也将保持稳定增长。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硅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这种市场需求结构的转变,将促使工业硅行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许均表示,在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推动下,工业硅行业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这也意味着,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优化,提高工业硅的纯度和稳定性,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未来,我国工业硅行业势必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
目前工业硅价格已跌破 8500 元/吨关口,业内人士认为,参考 2016 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轨迹,当价格跌破 80% 企业的现金成本时,往往会出现政策干预或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
从淘汰落后产能的角度来看,未来小炉型或将逐步在政策的指引下退出市场,这类小炉型普遍分布在西南地区。2023 年 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 《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2023 年版)》 提到,工业硅原则上应在 2026 年年底前,完成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或淘汰退出。
与此同时,工业硅行业还会迎来技术更新。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谢洪介绍,当前工业硅生产正在迎来技术性突破,大型直流工业硅冶炼炉的技术更新,或能带来 15%~20% 的节电效果,从而带动工业硅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据悉,当前直流电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铝合金行业,未来有望在工业硅行业逐步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推动行业从 「供需博弈」 迈向 「结构优化」,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动态调节,也亟须政策层面的系统引导和机制设计。
郑非凡认为,当前政府有必要加快建立科学、前瞻的产能规划机制,推动差异化能耗、碳排与环保标准落地,引导资源向绿色、高效产能集中。同时,应探索产业负面清单、强约束能耗指标等工具,加快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压缩冗余产能生存空间。此外,期货市场也应持续发挥在资源配置、价格引导与服务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功能,为产业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风险对冲工具。
「过去十年,工业硅价格的阶段性反转多与政策因素密切相关,若后续出台产能限制、能耗管控或环保约束等相关政策,将有助于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为行业回归良性发展提供支撑。」 郑非凡认为,政策层面的系统引导和机制设计,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工业硅产业体系,助力工业硅行业真正从 「周期底部」 走向 「结构升级」,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材料支撑。
(期货日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