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30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 《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 《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按照安全优先、绿色友好、权责对等、源荷匹配原则建设运行绿电直连项目。
绿电直连是指电源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而是通过与用户直接连接的电力线路向单一用户供电,供应的电量可物理溯源。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绿电直连电源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既包括新建电源,也包括存量新能源项目。
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通知》 从负荷即电力用户的角度出发,规定了绿电直连是 「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提供绿电」,明确了 「绿电直连项目原则上由负荷作为主责单位」,而 「零碳园区」 这类采用直连线路向多用户开展绿电直接供应的具体办法,暂不在 《通知》 范畴内,后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另行通知。
浙商期货新能源项目部部长陆诗元表示,从电力用户视角来看,分别是 「电从身边来」「电从周边来」 和 「电从远方来」。过去,大量工商业光伏项目解决了 「电从身边来」,而集中式的风光一体化基地则解决了 「电从远方来」。「电从周边来」 由于涉及 「隔墙售电」,大门一直是紧闭的。
「《通知》 明确了发用主体可以不是同一法人,且专线涉及与已有公共线路的交叉跨越,这将大大拓宽绿电的应用场景。」 陆诗元认为,未来如果进一步出台向多用户开展绿电直连的文件,多年来一直被提及但进展缓慢的 「源网荷储」 一体化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机遇。
具体来看,《通知》 要求新能源项目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不低于 60%,占总用电量的比例由 2025 年的不低于 30% 逐年提升至 2030 年的不低于 35%,引导新能源项目尽可能就近就地消纳利用。陆诗元解释称,《通知》 希望绿电直连项目少占用公共电网调节服务能力,因此绿电直连项目配置储能大概率是必选项。
同时,《通知》 还明确提出 「并网型绿电直连项目应通过合理配置储能、挖掘负荷灵活调节潜力」 等方式尽可能减少系统调节压力。陆诗元认为,《通知》 的发布将大幅提升储能需求。从经济角度考虑,绿电特别是光伏这种日间发电时段相对固定的项目,如果不配置储能,很难实现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
此外,《通知》 规定并网型项目按照 「与公共电网的交换功率」 进行结算,并规定其应缴纳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用、政策性交叉补贴、政府基金及附加费用等公共电网购电需要承担的中间费用。「从电力成本角度考虑,可以理解为并网项目自发自用的比例越高,需要缴纳的中间费用越少,用电成本越低。」 陆诗元表示,整体来看,绿电直连项目自发自用部分会承担更少的中间费用。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储能等调节能力,具备能源管理能力,以火电为主的省份就能展现出经济性,绿电直连必将释放大量的新能源装机需求。
「《通知》 发布的时间恰逢 136 号文带来的 『531』 抢装潮结束之际,绿电直连政策无疑会为光伏装机和储能需求带来巨大利好。」 陆诗元认为,中长期来看,《通知》 会对光伏装机需求和储能需求的增长产生非常深远的积极作用。不过,短期来看,光伏终端需求可能继续走弱。
从基本面来看,当前,多晶硅行业供需双弱。供应方面,多晶硅产量持续收缩。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数据,2025 年 4 月,我国多晶硅产量为 9.91 万吨,环比下降 6.08%。预计 5 月国内多晶硅产量将减少至 9.6 万吨左右,环比下降约 3%。
需求方面,5 月多晶硅需求逐步走弱,数据显示,5 月全球硅片产量将降至 58GW,全球光伏电池产量约 61GW,较 4 月下降 7.20%。从下游排产情况来看,6 月需求预计进一步下滑,硅片产量预计降至 56GW。弘则研究分析师刘艺羡解释称,由于 4—5 月的抢装潮可能透支了近两个月的需求,因此 6 月需求仍然偏弱。
在供需双弱的背景下,多晶硅行业高库存态势难改。据百川盈孚统计数据,截至 5 月 29 日当周,多晶硅行业整体库存为 26.8 万吨,环比下降 0.37%,库存压力仍然较大。
当前,多晶硅期货价格仍处于震荡寻底阶段。5 月 30 日,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收报 35600 元/吨,上周下跌 1.44%。现货方面,多晶硅现货价格短暂企稳后,再次呈现下跌态势。5 月 30 日,多晶硅 N 型致密料均价报 36000 元/吨,单日下跌 1000 元/吨。对此,广州期货分析师蔡定洲解释称,当前市场压价情绪依旧较浓,因为库存较高,部分多晶硅企业开始让价成交,使现货价格持续下跌。
「绿电直连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光伏渗透率,但相关项目推进仍需时间。」 蔡定洲表示,短期来看,虽然市场情绪有所提振,供应端也在主动控制产量,但需求没有明显改善,库存依旧高企,表明供需宽松格局尚未改善。因此,短期多晶硅价格反弹压力依旧较大。中长期来看,应重点关注绿电直连政策落地后,硅片环节的开工率能否有效提高,进而拉动多晶硅需求。
(期货日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