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楠
今年以来,IPO 监管延续从严态势,「一案多罚」 的情况屡屡出现。就在近期,因一单 「带病闯关」 的 IPO 项目,保荐券商、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多名相关责任人齐齐受罚。
深交所官网显示,该所对辉芒微电子 (深圳) 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 「辉芒微」) 创业板 IPO 的多家中介开出罚单——中信证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下称 「大华所」) 遭书面警示,2 名保代、2 名签字会计师被通报批评,违规事项包括未充分核查发行人经销收入的内控有效性等。
随着罚单落地,辉芒微 IPO「带病闯关」 的细节被同步揭开。近四年间,该公司两度 「冲 A」,先后瞄准科创板、创业板,其间还曾 「一查就撤」,在被抽中现场检查的当月便匆匆撤回申报材料。
据第一财经梳理,此前年内还有多单 IPO 项目出现 「一案多罚」,涉及科凯电子创业板 IPO、安芯电子科创板 IPO 等。上述 IPO 项目多为撤单项目,然而,监管持续紧盯 IPO「一撤了之」 的情况,对问题项目,一经查实,中介机构难逃追责。
两度闯关 IPO 均撤材料
在辉芒微创业板 IPO 撤单一年多之后,该项目被查明存在多宗违规,系列罚单摆在了中介机构面前。
两年多之前,该公司瞄准创业板上市。据深交所官网,2023 年 5 月底,该所受理了辉芒微的 IPO 申请,为其 「保驾护航」 的是中信证券、大华所和上海锦天城律所。至当年年底,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完成了两轮问询。
招股书显示,辉芒微原拟发行股份不超过 6000 万股,拟募资总额 6.06 亿元,用于存储芯片升级及产业化等 4 个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IPO 获受理数月之后,2024 年 1 月初,公司突然撤材料,以此终结了上市之路。
在此之前,辉芒微曾闯关科创板,但前次 IPO 同样因撤材料而折戟。
据上交所官网,2021 年 12 月,该所受理了辉芒微的上市申请,中介机构同样为 「中信+大华+锦天城」。彼时,该公司拟发行不超过 2000 万股,拟募资 5.86 亿元。然而,科创板 IPO 获受理仅一个月后,2022 年 1 月下旬,该公司撤材料。
由此,辉芒微的两次 「冲 A」 之路,均以撤材料告终。值得一提的是,前次撤单的时点,恰逢被抽中现场检查之后。
2022 年 1 月初,证监会披露,对 9 家首发企业开展现场检查,辉芒微名列其中。当月 21 日,公司撤单。
辉芒微为何频频临阵 「逃跑」?此次深交所披露的罚单提供了更多细节。
在对中信证券、大华所出具的监管函中,深交所提到,两家机构均存在三项违规,包括未充分核查发行人经销收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的核查意见不准确;对发行人及其关联方资金流水核查不到位;未对发行人生产周期披露的准确性予以充分关注并审慎核查。
例如,招股书显示,2020 年至 2022 年,以及 2023 年前 6 个月,辉芒微的经销收入占当期主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91.37%、94.58%、95.85% 和 96.78%。但深交所调查发现,该公司存在补签 2020 年、2021 年部分与收入确认相关的框架合同、订单等情形。
问题项目频现 「一案多罚」
在辉芒微之前,年内,监管已多次对存在问题的 IPO 项目开出系列罚单,不仅发行人被通报批评,中介机构也难逃追责。
据记者初步梳理,存在上述情况的首发项目,涉及科凯电子创业板 IPO、安芯电子科创板 IPO、海诺尔创业板 IPO 项目等。
这些项目多存在 IPO 撤单情况,部分项目还被抽中现场检查。
今年 3 月,2 家 IPO 撤单企业、4 家相关中介机构以及多名保代、会计师,被沪深交易所集中采取自律监管措施。
披露信息显示,这两家企业是青岛科凯电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 「科凯电子」)、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 「安芯电子」),前者曾闯关创业板,后者则瞄准科创板。
同吃罚单的中介机构包括中金公司、国元证券、容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其中,安芯电子科创板 IPO 申请 2021 年 9 月底获受理,次年 7 月通过上市委会议审核,后因资产评估机构中水致远遭证监会立案调查,该公司 IPO 被中止审核,直至 2022 年 8 月恢复审核。
然而,2023 年 9 月,这单 IPO 再起波折,安芯电子以撤材料终止其上市之路。
撤单一年多之后,安芯电子和相关中介机构突然接到多张罚单。
据披露,上交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存在研发人员认定不准确、研发相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等多项违规。因此,上交所对公司作出 1 年内不接受其 IPO 申请文件的纪律处分,对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汪良恩、时任财务总监方月琴予以公开谴责。
相关中介机构同步遭罚。上交所表示,对项目保荐券商国元证券通报批评,对 2 名保代予以 6 个月内不接受其签字的发行上市申请、信息披露文件的纪律处分;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及 2 名项目签字会计师也遭纪律处分。
创业板撤单项目科凯电子 IPO,也出现了类似的 「一案多罚」 情况。
据深交所披露,该公司上市申请 2023 年 6 月获受理,次年 4 月撤材料。最终,公司被查明存在研发投入内部控制制度未有效执行等违规。
对此,深交所对科凯电子及公司董事长王建绘等 3 名相关责任人采取书面警示;对中金公司和 2 名保代、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及 2 名会计师,同样采取书面警示的监管措施。此外,中金公司还被要求进行内部追责、限期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海诺尔创业板 IPO 项目,不仅在撤单数月后收到深交所罚单,相关方还被采取约见谈话的监管措施。
据深交所 4 月中旬披露,早在 2020 年 12 月,该所受理了海诺尔上市申请,去年 7 月公司撤材料。
但深交所在现场督导中发现,海诺尔存在研发投入相关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研发费用归集及会计处理不规范等情形。
对此,海诺尔及其实际控制人、财务负责人被采取约见谈话的自律监管措施;保荐机构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及 2 名保代、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及 2 名签字注册会计师,被要求一并到交易所接受约谈。
(第一财经)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