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公募基金在我国发展二十余年来,业界从未有哪一刻像如今这般,把业绩比较基准放在了如此重要的位置。
自 5 月 7 日证监会印发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以来,已有 24 只公募基金官宣修订业绩比较基准。此外,记者从行业了解到,一些基金公司也在等监管确定的基准调整规则出台。
从今年的情况看,则已有 313 只产品修订业绩比较基准。相较而言,新规以来修订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数量并不算多,大多基金公司对此保持审慎态度。财联社记者了解到,多家基金公司还在研究该议题,具体修订标准尚未落地。
在一系列调整中,不少灵活配置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了 「大修」,或从偏债型、市场利率型转为偏权益型,或由偏权益型转为偏债型、市场利率型等。不过,少数产品修订业绩比较基准后的阶段性业绩,相比于基准的收益率曲线更 「漂亮」 了。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基金修订业绩比较基准是基于防范风格漂移风险、优化投资者预期管理、避免错误配置的长期累积等目的,它进一步将基金经理收入报酬与基金创造的超额收益情况绑定。但做好这一切,需要基金经理以自身专业投资实力做好产品,而不是让新的业绩比较基准来 「适应」 基金经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价值挖掘的本职工作更为重要。
多只产品修订业绩比较基准
2025 年 5 月 7 日,证监会印发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贯穿在风险防范、绩效考核、产品创新等多个方面。自此以来,已有 24 只公募基金官宣修订业绩比较基准。
其中,6 月 11 日,汇添富鑫添利 6 个月持有 (FOF) 正式变更业绩比较基准,从 「中债新综合 (财富) 指数收益率*90%+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8%+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2%」 变更为 「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85%+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5%+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2%+中证商品期货价格指数收益率*3%+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税后)*5%」,变更缘由为 「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益,以更科学、合理的业绩比较基准评价产品业绩表现」。
相较而言,该产品变更后的业绩比较基准,降低了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的权重,新增中证商品期货价格指数收益率和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税后) 权重,并将原有业绩比较基准中的中债新综合 (财富) 指数收益率更换为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另据合同约定,选取相似的或可替代的标的作为业绩比较基准的参照,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汇添富表示,选择该业绩比较基准,基于上述指数合理、透明,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同时有一定市场覆盖率,不易被操纵;由于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限制,选用该业绩比较基准能够忠实反映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
近来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还有华宝港股通恒生中国,6 月 9 日,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中的 「经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恒生中国 (香港上市)25 指数收益率*95%」,更改为 「经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恒生中国 (香港上市)30 指数收益率*95%」。从指数情况看,后者成份股数量更多,每只成份股的比重上限调整至 15%,前五大成份股的合计比重不超过 60%,较前者行业分布相对更为均衡,指数代表性和投资价值也有所提升。
6 月 3 日,新华鑫益灵活配置型基金也宣布业绩比较基准 「大修」,由追求绝对收益的 「年化收益率 10%」 变更为 「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60%+中债总指数收益率*40%」,整体依旧偏权益。
众所周知,业绩比较基准明确了基金资产配置比例、行业覆盖范围及风险收益特征,是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的 「标尺」。新规之下,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进一步将基金经理收入报酬与基金创造的超额收益情况绑定,让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
「打铁还需自身硬」
从年内的情形看,则已有 313 只产品修订业绩比较基准。这其中既包含权益类基金、债券类基金、商品类基金,也有不少 QDII 基金和 FOF 基金。
这其中,有 40 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对业绩比较基准做出了调整,不少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从偏债型、市场利率型转为偏权益型,或由偏权益型转为偏债型、或市场利率型。
如中信保诚新锐回报,其业绩比较基准从 「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税后)+3%」,修订为 「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80%+中债新综合全价 (1-3 年) 指数收益率*20%」,为市场利率型转为偏权益型的一只产品。
富荣价值精选业绩比较基准则从偏权益型转为偏债类,即由 「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55%+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45%」 修订为 「中债综合全价 (总值) 指数收益率*80%+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收益率*20%」。
浦银安盛经济带崛起修订后的业绩比较基准也更为偏债,从 「中证 500指数收益率*55%+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45%」 修订为 「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70%+中证 500 指数收益率*30%」。
「一般而言,基金修订业绩比较基准是基于防范风格漂移风险、优化投资者预期管理、避免错误配置的长期累积等目的的。但不得不承认,少数产品修订业绩比较基准后的阶段性业绩,相比于基准的收益率曲线更 『漂亮』 了。」 华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透露。
如华南和华东区域个别中小型基金公司旗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修订后,近一年的收益均超过了基准收益率,但却落后于修订前的基准收益率。
值得一提的是,从近三年、五年的情形看,由于业绩平庸,它们的收益既不敌修订前的基准收益率,也跑输修订后的基准收益率。
不过,调整后,业绩不敌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仍不在少数。如新华鑫益业绩比较基准虽从绝对收益型变为指数收益型,但截至 6 月 12 日,该产品仅近一年收益超出业绩比较基准的 2.74%,但近两年、近三年收益分别仅为-1.37%、-6.01%,远远落后于修订后的业绩比较基准收益 24.11%、41.73%。
另外,富荣价值精选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从偏权益型调整为偏债型后,其近一年、近三年、近五年业绩分别为-3.97%、-50.00%、-58.48%,修订后的业绩比较基准收益分别为 7.69%、2.09%、9.63%,调整基准后的收益依旧远远落后于基准。
对此,华东一家公募产品部人士表示,业绩比较基准修订是基金公司通过选择更为审慎的选择业绩基准,最终引导产品风格清晰化、收益来源稳定化,让投资者 「所见即所得」。「这需要基金公司不断增强核心投研能力,需要基金经理通过自身的专业投资实力做好产品,使其收益超越基准,而不是让新的业绩比较基准来 『适应』 基金经理。」
「新规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 10 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这项规定将是悬挂在基金经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既能让 『关键少数』 与投资者利益更为一致,也意味着 『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价值挖掘的本职工作,永远比钻营取巧更有意义。」 另一位华东公募人士称。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