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券商中国
6 月 20 日,福建金融监管局发布 《福建银行业保险业助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通知,其中提及 「严禁各银行业机构通过高息高返拓展业务」。
所谓 「高息高返」,通常指金融机构通过高额返佣或高收益承诺吸引客户的营销模式。实际上,今年以来 「高息高返」 被频频提及,尤其在汽车消费贷领域。如今年 1 月份,重庆金融监管局发布规范汽车金融业务相关通知时,点名了 「高息高返」 的现象。5 月以来,四川、河南等地的银行业协会,纷纷发布自律公约,剑指银行汽车金融方面的 「内卷式」 竞争。
为落实政策倡导,6 月以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中小银行的区域分支机构开启行动,或暂停 「高息高返」 业务,或发布规范汽车金融的声明。
有银行暂停 「高息高返」 业务
「全款买车」 不理,「贷款买车」 好商量——在汽车销售环节,汽车金融的渗入从最初促进汽车消费,到后期逐渐变相。
为争夺市场份额,「高息高返」 是银行吸引汽车经销商、消费者合作,增加零售贷款的重要途径。「零首付」 的宣传,也让消费者欣然接纳,看似 「三赢」,背后却是汽车金融秩序的扭曲。
在同业竞争下,这一方式愈加 「内卷」, 「利润」 和 「市场份额」 兼得变得困难。
5 月以来,四川、河南等地的银行业协会相继发布汽车消费金融业务自律公约,均提及不得以 「高息高返」 等方式抢占市场。
如 《四川银行业信用卡汽车分期付款业务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自律公约》 提出,在川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优化与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降低对客实际利率、合理确定佣金比率,要求在川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以高额返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
今年 1 月份,重庆金融监管局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金融业务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也要求相关金融机构应当优化与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合理确定佣金比率,要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要求,以自身经营成本、经销商提供服务的实际成本及质效为依据,做到成本可算,商业可持续。
在现实情况中,银行通过 「高息高返」 扩展业务,并借此提高利费水平,向消费者转嫁成本的现象终将逐渐滋生出来。
上述福建金融监管局有关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到,不得将利率水平与外部合作机构返佣比例挂钩,不得向消费者转嫁经营成本。
在政策落地下,国有大行在北京的分支机构开始暂停 「高息高返」 业务。
此外,6 月中旬,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在河南地区的分行,以及河南农商银行、中原银行等当地中小银行,纷纷发布规范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声明,引发市场关注。
「即日起,规范贷款产品定价,严格控制购车客户融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高佣金问题。」 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在 6 月 16 日的声明中表示,规范佣金支付行为,杜绝汽车经销商强制或原则性向客户推介高佣金汽车金融产品,杜绝经销商利用高佣金故意压低汽车销售价格并诱导消费者提前归还贷款或扭曲消费者真实贷款意愿、真实贷款期限的需求的套利行为,不得通过向合作方支付高额佣金的方式诱导合作方隐瞒实际融资成本或诱导消费者选择高佣金汽车金融产品,增加消费者的借贷成本。
该行还提及,原则上实际对客利率定价,年化后不得高于当期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的 2 倍 (即年化利率不超过 6%,五年信用卡分期费率不超过 16%)。
是否退出汽车金融业务?
在银行强势追击下,近年来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阵地有所丢失。
新世纪评级报告显示,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景气度下降、产销量增长疲软的背景下,受整车厂汽车产量下滑、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2023 年以来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增速持续收窄。
此次地方银行业自律公约及金融监管部门下场约束,是否意味着,银行将收缩汽车金融业务?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获悉,大型银行确实在部分地区已经暂停个人车贷 「高息高返」 业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汽车消费贷,而是将其更加规范化,从变相 「内卷」 走向健康发展。
实际上,汽车金融业务是银行大力拓展的方向。特别是在房贷逐步放缓后,零售贷款需要拓展新的支撑点,不少银行纷纷加强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信贷切入。
如在汽车消费贷方面,平安银行2024 年全年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 637.68 亿元,同比增长 73.3%。该行表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贷款业务,不断深化头部新能源品牌合作,优化线上贷款流程。
亦有银行从汽车厂商合作开启对公业务方面的汽车金融合作,从而进一步拓展汽车个贷市场。
兴业银行将 「汽车金融」 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并列,均是 「5 大新赛道」。年报显示,该行以 「汽车 + 绿色」 构建汽车新能源转型金融服务体系,聚焦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加速新能源转型的强势自主品牌车厂及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大绿色金融服务。
再如,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在对公方面推进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从下游到全产业链、从融资到结算综合经营」 三大转变;在个人消费领域,该行表示推进汽车等消费金融场景,积极拓展新能源车贷业务。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