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BIS) 就稳定币的风险发出了迄今最强烈的警告,并敦促各国迅速推进本国货币的代币化。
BIS 素有 「央行的央行」 之称,该机构定于本周日发布其年度报告,但提前公布了部分内容。
BIS 在报告中列举了其对稳定币的多项担忧,包括破坏货币主权、透明度缺失,以及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逃的风险。
稳定币是一种特殊的加密货币,设计目的旨在维持恒定价值,通常与美元保持 1:1 挂钩,并由实物资产 (如美国国债或黄金) 作为支撑。
目前,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占据了整个稳定币市场的 99%,总流通量估计超过 2600 亿美元。
BIS 在报告中写道:「稳定币作为 『一种健全货币』 并不合格,如果缺乏监管,将对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构成风险。」
BIS 首席经济顾问 Hyun Song Shin 指出,稳定币缺乏央行通过法定货币提供的传统结算功能。
他将稳定币比作 19 世纪 「自由银行时代」 美国流通的私人银行票据,这类票据根据发行机构不同,常常以不同汇率交易,从而破坏了央行货币应有的 「无条件接受」 原则。
「无条件接受原则」,指公众或金融机构对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 (如钞票) 具有无条件信任,接受其作为支付手段,不质疑其价值或发行方的信誉。
「货币的统一性不是差一点就行,而要么有,要么没有,」Shin 说。他还警告称,一旦稳定币崩盘,其抵押资产可能面临 「抛售潮」,就如同 2022 年 TerraUSD(UST) 和其姊妹币 LUNA 的崩盘事件。
BIS 还对稳定币的控制权归属问题表达了担忧。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稳定币 Tether 虽然控制着过半市场份额,却在欧盟新规生效后选择退出欧盟市场。
欧盟新规要求稳定币运营方必须取得欧盟许可。
「在披露问题上,各稳定币之间差异巨大。」BIS 副总经理 Andrea Maechler 说。「你总是会质疑资产支持的质量。这笔钱真的在那里吗?在哪儿?」
BIS 建议,各国央行应转向一种 「统一账本」 架构的代币化系统,整合央行储备、商业银行存款以及国债资产。
这意味着央行货币继续作为全球支付的核心媒介,世界各地的货币和债券可以有效地整合到同一个 「可编程平台」 中。
代币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央行系统,通过减少某些耗时的审查流程,实现几乎即时且更低成本的支付与证券交易结算,同时开启新的功能场景。
它还能使整个系统变得更加透明、具备韧性,并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并有可能保护金融体系免受某些加密货币中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
当然,这一愿景仍需解决多个关键问题,包括:由谁制定平台规则?各国是否愿意让渡部分货币控制权?
BIS 即将卸任的总裁 Agustin Carstens 表示:「要实现这一系统的全部潜力,需要采取果断而大胆的行动。」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