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 WAIC 2025 大会上,香港科创实力 「窗口」 之一的数码港率领九家社群企业集体亮相。数码港扮演 「跨境桥梁」 角色,协助内地企业对接本地人才,提供政策补贴,助力企业国际化。香港与内地正探索 「内地场景验证+香港国际输出」 协同范式,加强数据互通,推进算力基建与生态搭建,助力国家 AI 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经记者|张梓桐 每经实习编辑|余婷婷
7 月的上海世博中心,一场人工智能的 「全球盛宴」 正火热上演。
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WAIC 2025) 的香港馆展厅内,人流如织。这只是 「数码港」 展位的一角缩影。
数码港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资拥有的平台,汇聚超过 2200 家企业。作为香港科创实力的 「窗口」 之一,数码港此次率领九家社群企业集体亮相。
内地 AI(人工智能) 产业在应用场景和落地能力上的成熟有目共睹,但企业在 「出海」 过程中常面临 「水土不服」 的挑战。「主要就是文化上的差异。」 数码港人工智能应用总监霍露明博士在现场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采访时表示,「出海面向国际,第一个问题是语言;每个地区还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最好招本地人一起推进项目。」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025 年以来,多个内地企业纷纷选择在港交所上市,有市场人士感叹 「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在这其中,AI 赛道的企业成为 IPO(首次公开募股) 的主力军。而在资本市场之外,香港如何积极汇聚来自内地及海外的人才与创新资源,在人工智能生态链的不同环节推动科研创新与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化发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内地场景验证+香港国际输出」 两地 AI 协同新范式
「我们之前也参加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但这次来有特别不一样的感受,规模和热闹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来也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这次跟着数码港参展,最大的感受是香港特区政府对企业出海的支持非常实在。
如前所述,当前内地 AI 企业在香港的招聘成为一大挑战,为此,数码港扮演起 「跨境桥梁」 的角色:一方面协助企业对接本地人才,另一方面利用政府政策降低招聘成本——「在香港毕业的人入职,每个月有好几万元补贴,企业压力小了很多。」 霍露明说。
除了人才问题之外,法律法规与制度差异是另一大痛点。
「我们会让企业充分了解香港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让他们发展业务时不用慢慢试错,直接走 『直路』。」 霍露明表示,这种 「合规护航」 让内地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利用香港的国际化平台拓展业务。
数码港人工智能应用总监霍露明博士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对于香港而言,与内地的协同更意味着 「场景反哺」。「内地在应用场景的概念和操作能力上值得学习,比如低空经济。」 霍露明举例,「香港的应用场景没这么多,但了解场景和落地方式后,能更快让项目在香港落地,再推广出去。」 这种 「内地场景验证+香港国际输出」 的模式,正在成为两地 AI 协同的新范式。
而协同的核心,在于数据互通。「香港体量小,大湾区人口是我们的十几倍。若是两地数据能互通,数据作为 AI 发展的基础,就能形成更大合力。」 霍露明博士强调,未来两地需加强沟通,让 「内地的场景优势」 与 「香港的制度、国际化优势」 深度融合。
具体来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数码港正探索 「前研后厂」 的协同模式。霍露明以低空经济为例解释:「深圳企业提供无人机技术,我们在香港国际机场做适航测试,澳门则承担旅游场景应用。」 这种分工使研发效率有效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要素的跨境流动试验。数码港与广州南沙合作建立的 「可信数据沙箱」,已实现金融、医疗等 6 个领域的数据合规流通。这种 「数据不过境,价值可流通」 的创新机制,为 AI 模型训练提供了宝贵燃料。
展望未来,数码港已锁定三个突破方向:首先是建设 「AI 开源社区」,计划引入超过 100 个开源项目;其次是打造跨境算力调度平台,实现大湾区算力的弹性分配;最后是推进 AI 伦理治理,正在研发符合国际标准的算法审计工具。
霍露明强调:「香港的角色不是替代内地市场,而是做科技 『转换器』。」 随着 「北部都会区」 建设的推进,数码港计划在河套地区设立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
算力基建与生态搭建如何加速协同?
除了出海协同与场景联动,算力支持也是数码港与内地 AI 企业联动的关键环节。
「我们现在有 3000PFLOPS(衡量计算机浮点运算能力的标准单位) 算力,首要目标就是让这 3000PFLOPS 真正用起来,把香港的 AI 生态圈先搭建起来。」 霍露明博士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若是没有应用场景或开发需求,算力其实是没用的。」 这番话道出了香港 AI 发展的核心逻辑——算力基建与生态应用必须同频共振。
作为全港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数码港超算中心自 2024 年 12 月投入服务以来,算力正逐步提升至 3000PFLOPS 的目标。为让算力资源真正转化为创新动能,香港特区政府拨款 30 亿港元推出为期三年的 「人工智能资助计划」,由数码港负责执行,专门资助本地院校、研发机构及企业善用超算资源。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该计划已批出约 10 个项目,研究范围涵盖本地大语言模型、新材料开发、合成生物学、医学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最近已经有超过 10 个项目正式申请并正在使用算力,不管是学术还是商业项目,都见到了很好的成果,我们希望未来两三个月能发布部分成果。」 霍露明透露,这些项目中不乏与材料开发、医学相关的高端应用,「对产业的影响力会非常大」。
据了解,在算力基建之外,数码港正全力构建覆盖 「算力—模型—应用—人才」 的完整生态链。「除了基建,我们把生态的其他部分也做起来,比如大模型、开源平台、应用端合作伙伴,都希望引入到生态圈来。」
霍露明表示,生态圈的核心是 「客户对接」——当客户找到数码港时,能快速匹配到最合适的企业资源。正是凭借这种 「以需促供」 的生态逻辑,数码港在过去一年时间已吸纳 140 家以上 AI 相关企业,其中不乏内地出海的领军企业。
当前,数码港正以 「算力基建+生态协同+跨境服务」 的三重策略,推动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 AI 创新枢纽。正如霍露明所言,大家各有优势,互相学习才能共同发展。在人工智能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香港与内地的 AI 协同创新,不仅将助力香港实现 「国际人工智能中心」 的愿景,更将为国家 AI 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