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程鹏
8 月 7 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首相官邸回答记者提问时承认,美方没有落实此前双方达成的协议中有关 「税收减轻」 的内容,「我们强烈要求美方立即采取措施修正总统行政令」。
报道说,美方此前在谈判中承诺,日本在被加征 「对等关税」 时可获得 「税收减轻」,即日本输美商品税率已达 15% 以上的商品不再加征 「对等关税」,税率低于 15% 的商品税率提高至 15%。
石破茂表示,在这一点上 「日美之间不存在分歧」,目前正在美国访问的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已重新确认了协议内容。
美国政府 「对等关税」 新税率及相关政策已于 7 日生效。日方认为,由于美国在此前发布的官方公告中未提及对日本的关税细则,导致部分日本商品可能被征收更高关税。
日本质疑美国关税公告与协议不一致
要求纠正
据 《日本经济新闻》 网站报道,8 月 6 日上午,正在美国访问的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对记者表示,美国方面公布的 8 月 7 日开始征收关税的官方公告与此前日美双方达成的协议不一致,将使日本面临更高关税,日本要求美方予以纠正。

7 月 22 日,美国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日本适用的 「对等关税」 税率将为 15%。由于 「对等关税」 包含所谓 10% 的 「基准关税」4 月起已在征收,8 月起日本适用的税率将从 10% 提高到 15%。

赤泽亮正表示,此前与美方反复确认,针对现有税率低于 15% 的商品,在 8 月税率提高后总税率应为 15%。而美国政府日前发布的公告显示,日本已被征税商品需在现有税率之上再加 15%,内容与协议不符,对日本不利。
赤泽亮正强调,他将 「要求美方解释相关经过,并落实双方已达成一致的内容」。

赤泽亮正还说,日美已就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至 15% 达成一致,但具体下调时间尚未确定,他此行的紧迫任务将是寻求美方尽快落实。他此前已表示,日本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目前被美方征收 27.5% 的关税,相关产业每一天都在遭受巨额损失。

关于日美贸易协议中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 5500 亿美元,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表示,美方可以随心所欲地用于各种投资。赤泽亮正就此表示,如果对日本企业和日本经济没有好处,日方无法予以合作。
日本专家:美国滥施关税
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
日美新一轮关税协议 8 月 7 日正式生效。日本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在关税谈判中的做法,不但是对贸易伙伴切身利益的严重侵犯,更是对世界规则的严重破坏,对世界经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日本东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内山融表示,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充满随意性,这样的做法将加剧贸易紧张局势,是美国在贸易上的霸凌之举。内山融指出,美国实施的所谓 「对等关税」 措施,将对日本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将成为此次关税冲击的 「最大受害者」。
东京大学政治学教授 内山融:从经济层面来看,日本经济显然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对中小企业来说,影响将是非常严峻的,就业方面也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内山融特别指出,美国此次针对全球多个贸易伙伴的所谓 「对等关税」 措施,是一种严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单方面行动。这不仅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还可能破坏全球贸易秩序,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东京大学政治学教授 内山融:特朗普所谓的 「对等关税」 实际上是一种单方面征收关税的行为,会破坏全球贸易秩序,也就是说,贸易的流动会停滞,从而导致全球经济恶化,各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此外,对于美国自身来说,采取这种单方面措施会加剧 (其他国家) 对美国的不满情绪,从长远来看,也对美国没有好处。
日本七大车企营业利润
预计共减 1302 亿元
日本共同社当地时间 7 日报道,受美国政府的汽车关税影响,丰田、本田等日本七大汽车制造商预计,2025 财年、即 2025 年 4 月至 2026 年 3 月,营业利润合计将减少大约 2.67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302 亿元,规模相当于七家车企上财年营业利润的三成多。
各公司计划加紧采取对策,包括削减成本或改变出口目的地等。
日本政府 7 日发布更新版的2025 财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预期数据,从先前预期的 1.2% 下调至 0.7%,主要归因于美国加征关税。
日本财政年度为每年 4 月至次年 3 月。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年中经济报告认为,考虑到美国关税政策影响日本汽车业及其他主要产业出口,并导致企业对扩大产能的资本支出态度谨慎,日本政府将 2025 财年出口增长预期从 3.6% 下调至 1.2%;企业投资增长预期从 3.0% 下调至 1.8%。
内阁府 7 日发布的数据还显示,占日本 GDP 比重超过一半的私人消费在本财年预期增长为 1.0%,比先前预期减少 0.3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通货膨胀持续打击消费情绪。内阁府说,持续通胀和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导致日本经济下行的风险。
编辑|程鹏 易启江
校对|汤亚文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参考消息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