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证券时报网
逾千只债券基金的年内收益率为负。
今年 7 月以来,宽信用、「反内卷」 等政策提振权益市场投资者信心,上证指数创下 10 年新高。与此同时,债市开启新一轮回调,30 年期国债期货的价格自 7 月初以来累计回撤超过 5%。
债券市场接连调整,引发债券基金的净值回撤,同时使债券基金的赎回压力不断增加。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当前基本面和资金面对债市仍有支撑,收益率不存在大幅调整的基础,但在权益市场接连走高的情况下,债市谨慎情绪可能延续。
30 年期国债期货回撤超 5%
近期,债券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调整,各期限国债期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撤。
数据显示,自 7 月初以来,30 年期国债期货的价格已累计回撤超 5%,10 年期国债期货的价格回撤幅度接近 1.5%,5 年期国债期货的价格回撤幅度接近 0.9%,2 年期国债期货的回撤幅度接近 0.3%。
9 月 10 日,债券市场再次出现较大幅度调整,30 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跌 0.86%,10 年期、5 年期、2 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
与此同时,各期限债券利率接连走高。截至目前,30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接近 2.10%,10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超过 1.81%,5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接近 1.64%,2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接近 1.43%。
从资金面来看,近日资金面边际收敛。中国人民银行9 月 9 日发布公告称,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 2470 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实现净回笼 87 亿元。同日,DR001 加权平均报价上行 5.93 个基点至 1.4163%,DR007 加权平均报价上行 2.66 个基点至 1.4789%。
9 月 10 日,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开展 3040 亿元逆回购操作,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 749 亿元,但资金价格仍有所攀升。截至发稿,DR001 加权平均报价上行 1.29 个基点至 1.4292%,DR007 加权平均报价略微下行。
对于今年 7 月以来债市表现,西部固收的研究观点称,本轮调整驱动因素是 「反内卷」 等稳增长政策演绎带来的风险偏好提升,进而引发权益市场走强带来的股债跷跷板效应。
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债券市场接连调整主要在于债市预期发生变化。国内稳增长宏观政策加码,「反内卷」 政策导向等,市场对经济和物价复苏预期改善;同时,近几个月股市走强,加上债券市场估值处于相对高位,投资者倾向于 「股牛债弱」 预期,股市对债市资金形成一定抽血效应。
超千只债基负收益
因债券市场接连调整,债券基金的净值普遍下跌。Wind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9 日,逾千只债券基金 (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下同) 的年内收益率为负,其中,年内收益率在-2% 以下的有 50 只,年内收益率不超过-1% 的也有 181 只。
受益于权益市场和转债市场表现,转债基金和股债混合基金表现相对较强。其中,多只可转债主题基金的年内收益率超 20%。
债券市场持续低迷表现,使得债券基金存在显著赎回压力。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 1 个月以来,已有近 20 只基金因发生大额赎回,基金公司提高份额净值精度。
实际上,债市调整也是对今年上半年市场过度定价的一种修复。此前,由于债券市场投资过于拥挤,债券利率持续走低,债市利率对货币宽松的定价存在过度定价情况。
此外,近日证监会就公募基金费用征求意见,也引起投资者对债市的担忧。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规的本意或是通过 「宽进严出」 机制,遏制过度投机行为,引导资金树立长期投资观念。然而,其中对债基的惩罚性赎回费率设定或偏高,市场相应定价 「待进场资金或将选择性观望」,部分机构开始砸券避险。
华源证券表示,赎回费新规对债市影响有限,可能对信用债及转债有交易摩擦影响。新规降低了债基及货币基金的销售服务费率,且赎回费全额进入基金资产,将能提升债基及货币基金收益率,进而提升对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利于零售债基及货币基金规模的增长。此外,新规实施后,债基规模的稳定性将增强,或提升债基投资的灵活性,有助于实施拉长久期等策略。
债市扰动因素将增多
今年 7 月以来,权益市场回暖,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对债市构成较大扰动。当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偏鸽信号、美国降息预期升温利于风险偏好提振,机构预计,权益市场仍将对债市构成较大扰动。
西部固收的观点称,今年以来,10 年国债利率底部呈现逐季抬升趋势,债牛预期转变,机构资金与存款从纯债向固收+和权益搬家,后续需重点关注资金动向及居民进入股市的动态、存款搬家是否进一步加大。
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债市仍有基本面支撑,投资者不必过于恐慌。国内稳增长政策保持足够力度,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国内股市慢牛趋势情况下,债市有望保持平稳。
天风固收研究指出,债市趋势性的修复行情或仍需等待,但短期内随着悲观情绪已有释放和近期股市上行动能的趋弱,市场或逐步迎来修复的窗口期,或可寻找结构性机会。同时,也需要关注到,股债跷跷板的逻辑并未就此结束,若后续股市继续温和上涨,或仍对债市形成一定压制,若再度触发混合型产品的赎回压力,或使得修复进程面临波折。
(证券时报网)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