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论战及其引发的网络讨论,反映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知情权的诉求。风波终将平息,但不要让西贝事件白白溜走,要让它掀起餐饮行业自我革新的浪潮,成为预制菜产业凤凰涅槃的 「成人礼」。把标准写进法律,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消费者;而诚实做产品的企业,将用规范化赢得市场,用透明化赢得尊重。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再大的舆情都会逐渐冷却,再多的口水仗也会烟消云散。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戏,正在拉上帷幕。
9 月 13 日晚,罗永浩发文宣布,该事件告一段落,表示 「要忙正事了」。9 月 14 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发文表示,自己应对舆情的方式有错,要改正,要聚焦顾客需求。贾国龙承诺,未来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本来,主角谢幕,观众也就该散场了。没曾想,事情再起波澜。贾国龙发言完整版流出,称罗永浩为 「网络黑嘴」。罗永浩再次在微博发文,隔空喊话贾国龙:当面公平公正、冷静理性地对一次话,相信这也能澄清西贝的真相,并且为中国预制菜产业和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做一些贡献。
两人能殊途同归,落点都集中于推动中国预制菜产业和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上,这何尝不是此次西贝事件最让人期待的结局?
一周来,罗永浩与贾国龙之间的论战吸引了无数中国媒体和网民围观,这一过程,是关于预制菜的全民激辩,更把整个行业掀了个底朝天。它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知情权的强烈诉求,更为整个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留下了一道思考题。
不管餐饮企业如何对 「预制菜」 讳莫如深,也不管消费者如何对 「预制菜」 谈虎色变,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预制菜」 或者 「预制工艺」 已经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有行业报告认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 2025 年预计将超过 6000 亿元,有望在 2026 年冲击万亿元市场。预制菜在连锁餐饮端的渗透率已达 80%,外卖平台上每 10 份外卖就有 4.2 份是预制菜。如果算上餐饮行业的预制工艺,这个数字恐怕还要大得多。
在这次事件中,「不反对预制菜,但要求预制菜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 正在成为一种共识。就此而言,我们不能让西贝事件就这样白白溜走,留下一地鸡毛;应该化危为机,将它作为一个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契机。
在 「预制菜」 的新起点,标准化是破局关键。没有标准,就意味着没有统一的语言和规则。这次预制菜风波中,罗永浩和贾国龙对 「预制菜」 各执一词,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对 「预制菜」 的观点也是鸡同鸭讲。尽管 2024 年六部门发布了相关通知,给出了一个 「预制菜」 标准,但它并不为所有消费者接受,而且也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脱节。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预制菜 「身份」 将有统一说法。唯有标准化才能解决认知错位,为行业设立准入门槛,推动劣质产品出清,告别野蛮生长,最终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企业堂堂正正经营。
在 「预制菜」 的新起点,透明化是信任桥梁。没有透明,就没有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透明化是重建消费信任的唯一路径。此次预制菜风波中,企业的定义不透明、信息不透明,为消费者所诟病。让消费者失望的并非预制菜本身,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接受被蒙在鼓里的 「被选择」 感。所谓 「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比如,老乡鸡按 「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 进行菜品等级公示,此举广受好评,企业也成为最大赢家。当 「明示」 成为法定义务,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从而倒逼企业提升品质,最终推动行业从 「不敢说」 的遮掩走向 「敢公开」 的自信。
在 「预制菜」 的新起点,品质化是价值核心。品质是产业生存的生命线。它直接决定了预制菜能否从 「便捷果腹」 的底层需求,升级为 「愿意主动选择」 的价值消费。这次预制菜风波的本质,是消费者对品质焦虑的爆发,比如风味口感上 「锅气」 缺失、同质化严重,在营养价值上被质疑为 「科技与狠活」,在原料等级上存在 「劣质肉」「僵尸菜」 等担忧。预制菜需要打败这样的刻板印象,成为安全、健康、绿色的代名词。如果说 「标准化」「透明化」 是过程和手段,那么 「品质化」 才是预制菜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唯有将品质打造成核心竞争力,预制菜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餐桌和尊重。
风波终将平息,但不要让西贝事件白白溜走,要让它掀起餐饮行业自我革新的浪潮,成为预制菜产业凤凰涅槃的 「成人礼」。把标准写进法律,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消费者;而诚实做产品的企业,将用规范化赢得市场,用透明化赢得尊重。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