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成绩单亮眼
近年来,我国期权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运行质效不断提升,产品体系持续丰富,功能发挥稳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切实增强。在全球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我国期权市场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和风险管理功能,正在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支柱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引擎。
[数据彰显期权市场强劲发展动能]
服务向 「实」,发展向 「稳」。我国期权市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一串亮眼数字,更是其从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扎根实体沃土,为实体经济增添一片浓荫的标志。
具体而言,一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5 年至今,我国期权市场持仓量屡创新高,8 月 6 日更是创下 1348 万手的历史新高,日均持仓量较 2022 年增加 207%。二是品种上市步伐加快,我国期货期权产业链版图日趋完善。今年年初至今,已陆续上市 7 个期权品种,目前已上市期权品种 62 个,能化、农产品等板块已经实现期货、期权主要品种全覆盖。三是企业客户参与度提高,风险管理功能持续发挥。2025 年至今,企业客户在有色、贵金属、能化、黑色等多个板块的期权持仓量及成交活跃度显著上升,显示出企业客户对更为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期权认可度的持续提高。
笔者认为,期权市场的发展折射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自 2015 年股票期权试点启动以来,我国期权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25 年上半年,国内最早上市的商品期权——豆粕期权日均成交量 14.81 万手,日均成交额 5669.86 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29.72%、12.45%。黄金期权的增长更为明显,日均成交额从去年上半年的 2.14 亿元飙升至今年上半年的 13.87 亿元,同比增长 173.54%,同时黄金期权的日均持仓量及成交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40.58%、82.34%。今年上半年,金融期货期权成交额为 2847.76 亿元,规模持续扩大。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合力推动。展望未来,我国期权市场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助力实体经济稳健前行。
[期权演进契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
从试点探索到全面绽放,我国期权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2015 年 2 月 9 日,上交所正式推出我国首只金融 ETF 期权——上证 50ETF 期权,正式拉开期权交易的帷幕。2017 年 3 月 31 日,大商所挂牌交易我国第一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2019 年 12 月 23 日,中金所推出我国首只金融期货期权——沪深 300 股指期权。这些标志性事件为我国衍生品市场从期货向期权迈进铺就了道路,旨在为机构及产业投资者提供精细化风险管理工具。
2015 年至 2018 年,是我国期权市场试点的扩张期。《股票期权交易试点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规则出台,强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与风险控制。这一阶段,虽然期权市场规模有限,但奠定了市场的制度基础。2019 年后,我国期权市场进入加速成长期,当年橡胶、铁矿石、黄金等商品期权上市。2021 年 6 月,原油、棕榈油等商品期权相继上市,覆盖能化、黑色系等领域。2022 年,股指期权扩展至上证 50、中证 1000 期权。
2022 年是转折之年,监管层推动期货和衍生品法立法,期权被纳入其中,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提升,合格境外投资者获准参与更多品种交易。2023 年以来,我国期权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新挂牌期权数量持续增加。这一演进路径,体现了我国期权市场从 「点」 到 「面」、从 「金融」 到 「商品」 的渐进式发展历程,契合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的需求。
[多维度协同共进]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持仓量创历史新高,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我国全部金融期权日均成交额 54.57 亿元、日均持仓量 842.2 万张,日均成交额及日均持仓量相比 2024 年同期涨跌幅分别为 5% 和 2%。笔者认为,上述增长得益于多重因素:一是宏观经济复苏,实体企业对冲需求旺盛;二是技术进步,交易系统算法优化;三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推动资金流入衍生品市场。
品种上市步伐加快——产业链全覆盖,产品体系日趋完善。截至 2025 年 9 月,62 个期权品种涵盖五大板块:金融期权 (沪深 300、上证 50 等 9 个)、能化 (原油、PTA 等 15 个)、农产品 (豆粕、玉米等 12 个)、有色金属 (铜、铝等 10 个)、黑色系 (铁矿石、焦煤等 16 个)。这一成就源于交易所的竭力创新。交易所对期权品种体系的完善,不仅实现了期货—期权 「T+I」 模式的全链条覆盖,还提升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企业客户参与度提高——风险管理功能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实效增强。期权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管理,如烧碱期权今年上半年的成交量同比增长近 15 倍,充足的流动性可以让企业通过场内期权结合现货,实现动态对冲。此外,企业参与度的提升得益于监管优化。自 2025 年 3 月起,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范围不断扩大,这大大吸引了国际资金和技术。另外,交易所还推出 「期权 ABC」 教育系列,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素养。产业客户参与期权交易,不仅降低了面对汇率、价格波动时的风险,还促进了产业链协同。总体而言,这些成就源于 「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 的政策导向,期权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放大了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我国期权市场发展成就斐然,但仍面临些许挑战。一是投资者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期权作为高阶工具,其复杂性要求投资者具备专业知识。据上交所 2024 年数据,期权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在 31.71%,机构投资者占比在 68.29%。二是市场流动性分化。热门品种如沪深 300 期权日均成交量超 10 万手,但新兴品种流动性尚需提升。三是跨境开放不均衡。虽然 QFII 可参与范围不断扩大,但 RQFII 在期权领域的准入仍需细化,国际定价权有待强化。四是风险防控压力。2025 年地缘冲突加剧,大宗商品波动率飙升,需防范系统性风险。
不过,上述挑战并非不可突破,而是高质量发展的 「试金石」。监管层出台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实时监控,可以确保我国期货市场稳健发展。
深化改革,铸就全球竞争力。展望 2025 年下半年乃至更远,我国期权市场将以 「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乘势而上。一是规模持续扩张。预计今年全年我国期权市场成交额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持仓量稳定在 900 万手以上,这主要受益于经济回暖和外资流入。二是产品创新加速。预计明年各家交易所将推出更多期权品种,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三是企业赋能深化。推动 「期权+保险」 模式发展,可以覆盖更多中小企业。
志如磐,敢攀岱岳巅峰;梦若炬,当耀沧海潮头。未来,我国期权市场必将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实现金融与实业的深度融合。(作者单位:南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