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 《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以下简称 《方案》)。《方案》 提出目标,2025—2026 年,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 3.5% 左右,营业收入突破 10 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3—2024 年)》 曾提出目标,2023—2024 年,力争营业收入平均增速达到 3% 以上,到 2024 年达到 8.1 万亿元。
对于 《方案》 将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目标由 2023—2024 年的 「3% 以上」 提升至 「3.5% 左右」,营收规模目标由 「8.1 万亿元」 指向 「10 万亿元」。毕马威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并非简单的数字加码,背后对应着对增长质量和对技术自主可控的更高要求。
具体来看,《方案》 提出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激发行业增长活力 3 方面 14 项重点任务和 3 项保障措施。蔡伟表示,《方案》 既着眼短期平稳增长,如通过全方位扩大装备有效需求、加大助企惠企力度、着力整治非理性竞争等,缓解当前机械行业企业经营压力,为整体经济稳定提供支撑;又聚焦长期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突出新质生产力培育,强调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助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创造新需求破解 「内卷」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解读,机械行业 70% 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各行业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是稳出口主战场。针对该特点,在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方面,《方案》 从国内国外两方面,提出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培育壮大新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深化开放合作等 5 项任务,不断增强机械行业稳增长牵引力。
在深挖存量市场潜力上,《方案》 提出,加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实施力度,落实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加快推进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低的老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同时,《方案》 提出,落实好首台 (套) 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相关政策,组织开展 「工业母机+」 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机器人+」 应用行动,加快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
在培育壮大新需求上,《方案》 提出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智慧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扩大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冰雪装备、文旅装备、教育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应用。
同时,「人工智能」 是 《方案》 中的一个高频词。《方案》 提出,发展 「人工智能+现代物流」,推广无人车、无人仓以及无人装卸等智能物流装备。开展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医疗装备融合应用,打造医学影像辅助判读、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场景,推动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医疗和康养装备应用。
而关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方案》 提到,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扩大工业母机、农机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医疗装备、工程机械、智能检测装备等应用需求。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曾公开表示,目前,工业、农业、医疗、交通、建筑、采矿等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机械工业提供的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的底层支持。
蔡伟认为,相关内容体现出 《方案》 对增长质量的更高要求。他表示,《方案》 一方面要求企业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激活存量市场,通过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 ,组织开展 「工业母机+」「机器人+」 等应用行动,推动整个机械行业向智能制造范式转型。不仅是升级产品,更是重塑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从而在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争夺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另一方面强调培育壮大新需求,致力于扩大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冰雪装备等新兴领域的装备应用。其战略意图在于,引导行业从同质化、压价竞争的 「红海」 中跳脱出来,转向开拓个性化、高附加值的 「蓝海」 市场,通过创造新需求来从根本上破解 「内卷」,并且在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争夺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发展一批智能民生装备
在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方面,针对当前机械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慢、高端装备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方案》 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等 5 项任务,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其中,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上,《方案》 提出,推进实施机械行业和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布局一批新的科技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工业母机、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攻关、验证和集成创新。
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上,《方案》 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领域整机配套需求,发展一批高可靠、高强度、高品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
蔡伟注意到,《方案》 对技术自主可控提出更高要求。他表示,《方案》 将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具体路径上,明确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发展高可靠性的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这直指我国机械工业的 『卡脖子』 薄弱环节,目标是通过夯实产业基础,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产业链也能自主可控、安全稳定,这是在大国博弈中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的必然选择。」
此外,在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上,《方案》 提出,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材料、北斗导航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
《方案》 提到,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发展一批智能农机、智能医疗装备、服务和特种机器人、智能物流装备、食品机械、安全应急装备、冰雪装备、养老适老装备等智能民生装备。面向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突破发展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
另外,在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方面,针对当前机械行业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行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方案》 提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等 4 项任务,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其中,关于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方案》 提出,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培育若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仪器仪表、机器人、医疗装备、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发展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关于加大助企惠企力度,《方案》 提出,依托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实施 「一起益企」 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开展政策惠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法律护企等服务。
此外,整治非理性竞争是机械行业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营造良好发展生态上,《方案》 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地方经济促进行为、招商引资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整治非理性竞争,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
(21 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