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行情向好,投资者对于基金的配置需求水涨船高。中基协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 36.25 万亿元。这是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 5 次创下历史新高。
基民的投资行为有什么新变化?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相比此前,投资者的行为有明显的变化,加大权益类基金配置、青睐被动指数型产品、重视科技主题赛道基金等,成为这些基民的一大共性。整体而言,投资者篮子中的 「菜」,花样越来越多。
36万亿公募 「聚沙成塔」
日前,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 164 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 149 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15 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 36.25 万亿元,较 7 月末的 35.08 万亿元增加 1.17 万亿元,增幅为 3.34%。
这是自 2024 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第 11 次创历史最高纪录,也是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 5 次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这也是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 36 万亿元大关。
回顾发现,公募基金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在管理规模屡创新高的同时,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数量超过 8 亿,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36 万亿公募基金行业背后,是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聚沙成塔」,成就行业蔚然大观。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假期期间,访谈了 14 位投资者。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西安、兰州等,年龄集中在 30 岁至 40 岁,其职业背景包括金融、法律、艺术、制造、设计、贸易等,文化程度上包括高中毕业、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等。
记者发现,这 14 位受访投资者,都有基金持仓。有一位受访者,仅参与货币基金等的投资,其余投资者普遍持有多只、多类型的基金产品。其中有三位受访者的持基数量均超过 5 只,分别为 6 只、8 只和 11 只。上述投资者的基金持仓金额 (以本金计算),最少的在 1 万元以下,最多的两位分别为 「30 万元左右」 和 「大概有 50 万元」。
配置理念更新
投资工具多样
记者通过梳理上述受访投资者的访谈内容发现,经历过市场的洗礼,他们的投资理念明显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是多元配置的情况,占据受访者的大多数。14 位受访者中,多位投资者的基金持仓包括货币基金、混合基金 (含偏股混合和偏债混合)、被动指数基金 (含 ETF 基金及场外指数基金) 等。这些多元配置的基民,对 「股债关系」「主动被动关系」 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认知。
二是对于投资时点的选择,越来越趋于理性。虽然有多位投资者,在历史上出现过持仓基金大幅回撤的情况,但是,他们之中出现了 「补仓摊薄成本」、灵活进行波段操作等较为成熟理性的做法。不再迷信某类投资 「口号」、某些投资 「明星」,成为他们的共识。
至于投资工具的选择上,上述投资者的表现则显得更为积极。其中,有多位投资者在基金产品的投资上,「有投无类」。
投资者小 C 的持仓基金有 6 只。其中,四分之一的仓位,在一只货币基金和一只债基之上,其余仓位则有三只混合基金,包括一只全市场均衡型偏股混合基金和两只赛道型基金 (分别是偏光伏主题和算力主题),剩下的一只产品则是 ETF 基金。
投资者 Q 先生的投资配置,则是 「由股而基」。他表示,起初,他大部分的投资资金投放在股票投资上,但是,在经历市场的波动和变化后,他开始投资基金。其基金投资路径是,先从宽基和行业 ETF 基金开始,而后涉及行业主题基金。目前,其持仓金额最高的一只基金是某券商资管旗下的均衡风格基金。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假期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这些新变化)
(责任编辑: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行情向好,投资者对于基金的配置需求水涨船高。中基协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 36.25 万亿元。这是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 5 次创下历史新高。
基民的投资行为有什么新变化?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相比此前,投资者的行为有明显的变化,加大权益类基金配置、青睐被动指数型产品、重视科技主题赛道基金等,成为这些基民的一大共性。整体而言,投资者篮子中的 「菜」,花样越来越多。
36万亿公募 「聚沙成塔」
日前,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 164 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 149 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15 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 36.25 万亿元,较 7 月末的 35.08 万亿元增加 1.17 万亿元,增幅为 3.34%。
这是自 2024 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第 11 次创历史最高纪录,也是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 5 次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这也是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 36 万亿元大关。
回顾发现,公募基金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在管理规模屡创新高的同时,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数量超过 8 亿,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36 万亿公募基金行业背后,是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聚沙成塔」,成就行业蔚然大观。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假期期间,访谈了 14 位投资者。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西安、兰州等,年龄集中在 30 岁至 40 岁,其职业背景包括金融、法律、艺术、制造、设计、贸易等,文化程度上包括高中毕业、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等。
记者发现,这 14 位受访投资者,都有基金持仓。有一位受访者,仅参与货币基金等的投资,其余投资者普遍持有多只、多类型的基金产品。其中有三位受访者的持基数量均超过 5 只,分别为 6 只、8 只和 11 只。上述投资者的基金持仓金额 (以本金计算),最少的在 1 万元以下,最多的两位分别为 「30 万元左右」 和 「大概有 50 万元」。
配置理念更新
投资工具多样
记者通过梳理上述受访投资者的访谈内容发现,经历过市场的洗礼,他们的投资理念明显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是多元配置的情况,占据受访者的大多数。14 位受访者中,多位投资者的基金持仓包括货币基金、混合基金 (含偏股混合和偏债混合)、被动指数基金 (含 ETF 基金及场外指数基金) 等。这些多元配置的基民,对 「股债关系」「主动被动关系」 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认知。
二是对于投资时点的选择,越来越趋于理性。虽然有多位投资者,在历史上出现过持仓基金大幅回撤的情况,但是,他们之中出现了 「补仓摊薄成本」、灵活进行波段操作等较为成熟理性的做法。不再迷信某类投资 「口号」、某些投资 「明星」,成为他们的共识。
至于投资工具的选择上,上述投资者的表现则显得更为积极。其中,有多位投资者在基金产品的投资上,「有投无类」。
投资者小 C 的持仓基金有 6 只。其中,四分之一的仓位,在一只货币基金和一只债基之上,其余仓位则有三只混合基金,包括一只全市场均衡型偏股混合基金和两只赛道型基金 (分别是偏光伏主题和算力主题),剩下的一只产品则是 ETF 基金。
投资者 Q 先生的投资配置,则是 「由股而基」。他表示,起初,他大部分的投资资金投放在股票投资上,但是,在经历市场的波动和变化后,他开始投资基金。其基金投资路径是,先从宽基和行业 ETF 基金开始,而后涉及行业主题基金。目前,其持仓金额最高的一只基金是某券商资管旗下的均衡风格基金。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假期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这些新变化)
(责任编辑: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行情向好,投资者对于基金的配置需求水涨船高。中基协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 36.25 万亿元。这是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 5 次创下历史新高。
基民的投资行为有什么新变化?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相比此前,投资者的行为有明显的变化,加大权益类基金配置、青睐被动指数型产品、重视科技主题赛道基金等,成为这些基民的一大共性。整体而言,投资者篮子中的 「菜」,花样越来越多。
36万亿公募 「聚沙成塔」
日前,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 164 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 149 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15 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 36.25 万亿元,较 7 月末的 35.08 万亿元增加 1.17 万亿元,增幅为 3.34%。
这是自 2024 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第 11 次创历史最高纪录,也是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 5 次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这也是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 36 万亿元大关。
回顾发现,公募基金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在管理规模屡创新高的同时,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数量超过 8 亿,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36 万亿公募基金行业背后,是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聚沙成塔」,成就行业蔚然大观。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假期期间,访谈了 14 位投资者。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西安、兰州等,年龄集中在 30 岁至 40 岁,其职业背景包括金融、法律、艺术、制造、设计、贸易等,文化程度上包括高中毕业、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等。
记者发现,这 14 位受访投资者,都有基金持仓。有一位受访者,仅参与货币基金等的投资,其余投资者普遍持有多只、多类型的基金产品。其中有三位受访者的持基数量均超过 5 只,分别为 6 只、8 只和 11 只。上述投资者的基金持仓金额 (以本金计算),最少的在 1 万元以下,最多的两位分别为 「30 万元左右」 和 「大概有 50 万元」。
配置理念更新
投资工具多样
记者通过梳理上述受访投资者的访谈内容发现,经历过市场的洗礼,他们的投资理念明显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是多元配置的情况,占据受访者的大多数。14 位受访者中,多位投资者的基金持仓包括货币基金、混合基金 (含偏股混合和偏债混合)、被动指数基金 (含 ETF 基金及场外指数基金) 等。这些多元配置的基民,对 「股债关系」「主动被动关系」 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认知。
二是对于投资时点的选择,越来越趋于理性。虽然有多位投资者,在历史上出现过持仓基金大幅回撤的情况,但是,他们之中出现了 「补仓摊薄成本」、灵活进行波段操作等较为成熟理性的做法。不再迷信某类投资 「口号」、某些投资 「明星」,成为他们的共识。
至于投资工具的选择上,上述投资者的表现则显得更为积极。其中,有多位投资者在基金产品的投资上,「有投无类」。
投资者小 C 的持仓基金有 6 只。其中,四分之一的仓位,在一只货币基金和一只债基之上,其余仓位则有三只混合基金,包括一只全市场均衡型偏股混合基金和两只赛道型基金 (分别是偏光伏主题和算力主题),剩下的一只产品则是 ETF 基金。
投资者 Q 先生的投资配置,则是 「由股而基」。他表示,起初,他大部分的投资资金投放在股票投资上,但是,在经历市场的波动和变化后,他开始投资基金。其基金投资路径是,先从宽基和行业 ETF 基金开始,而后涉及行业主题基金。目前,其持仓金额最高的一只基金是某券商资管旗下的均衡风格基金。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假期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这些新变化)
(责任编辑: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行情向好,投资者对于基金的配置需求水涨船高。中基协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 36.25 万亿元。这是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 5 次创下历史新高。
基民的投资行为有什么新变化?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相比此前,投资者的行为有明显的变化,加大权益类基金配置、青睐被动指数型产品、重视科技主题赛道基金等,成为这些基民的一大共性。整体而言,投资者篮子中的 「菜」,花样越来越多。
36万亿公募 「聚沙成塔」
日前,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 164 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 149 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15 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 36.25 万亿元,较 7 月末的 35.08 万亿元增加 1.17 万亿元,增幅为 3.34%。
这是自 2024 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第 11 次创历史最高纪录,也是公募基金总规模今年以来第 5 次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这也是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 36 万亿元大关。
回顾发现,公募基金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在管理规模屡创新高的同时,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数量超过 8 亿,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36 万亿公募基金行业背后,是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聚沙成塔」,成就行业蔚然大观。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假期期间,访谈了 14 位投资者。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西安、兰州等,年龄集中在 30 岁至 40 岁,其职业背景包括金融、法律、艺术、制造、设计、贸易等,文化程度上包括高中毕业、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等。
记者发现,这 14 位受访投资者,都有基金持仓。有一位受访者,仅参与货币基金等的投资,其余投资者普遍持有多只、多类型的基金产品。其中有三位受访者的持基数量均超过 5 只,分别为 6 只、8 只和 11 只。上述投资者的基金持仓金额 (以本金计算),最少的在 1 万元以下,最多的两位分别为 「30 万元左右」 和 「大概有 50 万元」。
配置理念更新
投资工具多样
记者通过梳理上述受访投资者的访谈内容发现,经历过市场的洗礼,他们的投资理念明显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是多元配置的情况,占据受访者的大多数。14 位受访者中,多位投资者的基金持仓包括货币基金、混合基金 (含偏股混合和偏债混合)、被动指数基金 (含 ETF 基金及场外指数基金) 等。这些多元配置的基民,对 「股债关系」「主动被动关系」 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认知。
二是对于投资时点的选择,越来越趋于理性。虽然有多位投资者,在历史上出现过持仓基金大幅回撤的情况,但是,他们之中出现了 「补仓摊薄成本」、灵活进行波段操作等较为成熟理性的做法。不再迷信某类投资 「口号」、某些投资 「明星」,成为他们的共识。
至于投资工具的选择上,上述投资者的表现则显得更为积极。其中,有多位投资者在基金产品的投资上,「有投无类」。
投资者小 C 的持仓基金有 6 只。其中,四分之一的仓位,在一只货币基金和一只债基之上,其余仓位则有三只混合基金,包括一只全市场均衡型偏股混合基金和两只赛道型基金 (分别是偏光伏主题和算力主题),剩下的一只产品则是 ETF 基金。
投资者 Q 先生的投资配置,则是 「由股而基」。他表示,起初,他大部分的投资资金投放在股票投资上,但是,在经历市场的波动和变化后,他开始投资基金。其基金投资路径是,先从宽基和行业 ETF 基金开始,而后涉及行业主题基金。目前,其持仓金额最高的一只基金是某券商资管旗下的均衡风格基金。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假期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这些新变化)
(责任编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