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含嫣
AI 热潮中,云厂商是否在真正赚钱?
今年国庆期间,美股科技股普涨。在芯片和云厂商方面,英伟达、AMD、甲骨文等股价再创新高;另一边,OpenAI、Meta、Anthropic 等模型厂商也动作频频,纷纷发布新模型或宣布扩容合作计划。
不过,一则报道为市场浇了一盆冷水:甲骨文内部文件显示,在截至今年 8 月 31 日的三个月中,公司旗下出租英伟达芯片的相关云业务销售额为 9 亿美元,但仅实现了约 1.25 亿美元的毛利润,毛利率仅为 14%,而甲骨文的整体毛利率约为 70%。
如此低的毛利率或许要归因于英伟达芯片的高昂成本,以及甲骨文为抢占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激进定价策略。这也引发了市场的讨论:在布局 AI 的过程中,云计算厂商要如何弥补短期的巨额投资?上游芯片厂商是不是最终的利润赢家?
AI 刺激下,算力资源供不应求
过去一年,在 AI 需求的推动下,各大科技公司持续投资数据中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云服务需求。
据 Gartner 统计,2024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 69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2%;预计到 2030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接近 2 万亿美元。
从数据来看,全球云计算三大巨头亚马逊AWS、微软Azure 和谷歌云的 AI 营收都在快速增长。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英富曼 (Omdia) 在今年 10 月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指出,随着企业通过云市场采购软件的比例不断提高,加上代理式 AI(Agentic AI) 相关销售额的显著增长,预计三大云巨头的合计销售额将从 2024 年的 300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630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 (CAGR) 达到 29.1%。
随着市场不断扩张,三大云厂商能够提供的算力资源供不应求。例如,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称,微软数据中心的资源紧张状况比此前所预期的更为严重,预计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今年 7 月,微软首席财务官艾米·胡德 (Amy Hood) 曾在电话会上表示,预计当前的资源紧张状况将持续至 2025 年底:「在今年 1 月份,我认为供需状况到 6 月份会变好。现在我会说,希望情况到 12 月会变好。」
而在三大巨头之外,甲骨文成为了今年表现特别突出的云计算 「黑马」。今年 9 月,据甲骨文披露,在截至 8 月 31 日的 2026 财年第一财季,其剩余履约义务 (RPO,客户已签约但尚未计入收入的合同) 金额已经在本财季达到 4550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四倍,环比增长超三倍。
消息传出后,甲骨文股价一度飙升超 30%。这一爆炸性增长主要源于公司与 OpenAI、xAI、Meta 等一系列顶尖 AI 公司签订了大规模云合同,使其成为 AI 模型训练的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商。
业内分析指出,甲骨文的合同金额激增,可谓是给 「二线云厂商」 打了一剂强心针,意味着 AI 浪潮带来的云计算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打消了部分投资者对于 AI 泡沫的担忧。
不过,也有分析师指出,由于客户的高度集中和长期合同的不确定性,甲骨文的未来并没有那么乐观。例如,硅谷风险投资公司 Bessemer 的风投合伙人拜伦·迪特 (Byron Deeter) 称甲骨文还是 「B 级玩家」,在 AI 软件和芯片方面没有优势。
美国投资研究公司 Zacks 在报告中表示,甲骨文的多云战略为公司的长期增长提供了强力催化剂,为了保持这一势头,甲骨文正在大力投资。然而,从估值角度来看,甲骨文似乎被高估了,其未来 12 个月的预期市盈率达到了 40 倍,高于行业平均的 34 倍。
增收不增利,是个例还是常态?
而在今年 10 月,随着 「甲骨文旗下英伟达相关云业务的毛利率仅为 14%」 的消息传出,似乎验证了以上质疑声的正确性。市场开始意识到,营收增长不等于利润增长,AI 带来的云计算 「盛况」 或许并没有看起来那样值钱。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甲骨文仍处在 「追赶者」 的位置,需要面对来自 「三巨头」 的强大压力,推测其只能通过 「价格战」 来争夺客户。此外,微软、亚马逊和谷歌都有自研芯片以减轻对芯片商的依赖,而甲骨文只能与英伟达长期深度绑定。
不过,也有分析师认为,虽然早期汇报表现疲软,但甲骨文的毛利率会在未来上升。
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在 X(原推特) 平台上发文表示,英伟达最新的 Blackwell/GB200 NVL72 芯片才刚推出并准备上线,目前可供租赁的算力仍然有限,从 Hopper 架构向 Blackwell 架构过渡的初期成本较高。如果将利润的计算条件改为 「少量新款+大量旧款」 或 「仅大量旧款」 的英伟达芯片租赁业务,结果就会不一样。
华尔街知名资管机构 Guggenheim 的分析师 John DiFucci 指出,由于初期利润率较低,甲骨文的 AI 云业务面临巨大的短期盈利压力,需要依赖长期规模效益来提升财务表现,预计其长期毛利率不会低于 25%。同样地,Stifel 的分析师 Brad Reback 表示,随着甲骨文 OCI(云基础设施) 业务的扩大,其毛利率应该会得到显著改善。
基于相似的理由,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对甲骨文的未来表现持有信心:「当你首次推出一项新技术时,起初很可能赚不到钱。但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它将产生可观的利润。」
那么,放眼更广泛的云计算行业,能否通过长期利润来弥补短期的巨额 AI 投资?
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智能科技产业与智能经济研究学者胡延平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智能经济本质上是 「能力经济」,产业链中越接近能力底座的环节,生态支配力越强、潜在利润率越高。在 AI 产业链中,从芯片、云厂商、模型与虚实智能体、应用开发这四个部分来看,不同阶段的利润率确实差异较大。
其中,云业务是 「能力供给型」 业务,各行各业通过与云平台实现能力部署和能力使用。胡延平指出:「长期来看,云业务从来都是以规模、成本效率、总体收益和生态效应见长,并不一定必须是高毛利率业务。」 他补充道,特别是全球视角下 「云智合一 (云和 AI 深度融合)」 的能力供给形态,将有希望带来万亿美元以上的营收大盘。
对于云计算厂商在 AI 周期中承受的盈利压力,胡延平认为,虽然算力投资巨大,但从财务模型上看,AI 产业链四个部分的飞轮效应是成立的:「如果从训练到推理的算力需求都供不应求,说明各行各业、企业和个人用户对 AI 应用的需求在快速增长。这也是为什么头部企业毫不犹豫地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算力军备竞赛的原因。」
(澎湃新闻)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