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秋日的郑州天高云淡,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内热潮涌动。10 月 16 日,一场关乎铝产业未来的思想盛宴——「2025 期现融合助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在此举行。来自全国铝产业链的实体企业代表与金融机构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寻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如何通过期现融合提升铝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电解铝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当前利润居有色金属行业前列。展望四季度,受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及新经济需求保持韧性推动,有色金属板块有望维持强势。」 浙商期货研究中心有色金属高级分析师蒋欣彬在论坛上介绍国内电解铝行业现状时表示。
具体来看,蒋欣彬介绍,供应端,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临近 「天花板」,产能利用率高企,未来供应弹性较低。海外方面,电力供应限制长期存在,电解铝供应增量不确定性较大。整体来看,近期全球电解铝供应仅能维持刚性增长,铝市供应难有显著放量。需求端,家电等传统消费基本盘仍有支撑,新能源汽车及电网改造需求持续上升,叠加互联网数据中心、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快速增长,电解铝远景消费可期,年度需求增速或维持在 2%。中期来看,电解铝供需格局偏紧对价格形成支撑,铝价中枢有望继续上移。
尽管行业整体处于景气周期,但对数量众多的铝加工企业来说,当前仍面临订单不足的压力。对此,洛阳万基铝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苗涛表示,企业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以质量提升构建核心优势。在风险管控维度,除积极开拓订单来源外,还应重点采取多元化举措。例如,与供应端协商签订长期协议以平抑价格波动风险,以及通过定价模式的创新来强化风险管理。
事实上,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风险管理不再是单一行业的 「选修课」,而是所有行业的 「生存术」。对铝产业链来说,贸易企业走在了使用衍生工具的前列。
巩义市康毅物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鹏辉回顾了公司自 2014 年从月均价长单模式转向点价与期货基差交易后所经历的 「交学费」 阶段,并强调正是这些磨砺使其深刻认识到,期货并非单纯的投机工具,而是应对极端事件的有效 「盾牌」。这不只是一个实战派企业家的 「进化论」,也是一个行业从粗放走向精细的缩影。
陈鹏辉表示,现代贸易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维,从依赖现货 「赌方向」 的被动模式,升级为利用期货进行风险对冲和机会捕捉的主动管理模式。另外,贸易商使用的分析框架也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消费结构的转变。
陈鹏辉着重分享了公司的核心盈利模式——基差交易。在他看来,对实体贸易商而言,精准预测绝对价格波动难度大,利用基差的规律性变化来赚取稳定、低风险的利润,是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这种操作不依赖于对铝价涨跌的预测,而是基于对本地供需、库存周期和市场情绪的深度理解与数据测算。这是贸易商在微利时代弥补现货升贴水波动带来的亏损、创造超额利润的 『护城河』。」 他说。
当前,完备的期货市场体系已为相关企业提供了丰富的 「工具箱」。随着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的上市,国内期货市场已经形成 「氧化铝—电解铝—铸造铝合金」 的完整风险对冲体系,构建了铝产业链 「从矿山到再生」 的全覆盖衍生品产品体系,为整个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电解铝、氧化铝、铝材产量均连续多年居全国领先地位。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总工程师、铝加工协会秘书长张传合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河南先进铝基材料产业以 「科技突围、绿色重构、数智赋能」 为战略支点,对河南省工业利润增长支撑作用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河南铝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期货市场的支持。面对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 「双碳」 目标倒逼转型的双重挑战,期货市场正在从价格发现工具升级为产业资源配置枢纽。
数据显示,近 3 年河南省内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规模年增长率达 23%。作为全国铝基材料等重要基地,河南有色企业去年通过期货工具规避价格风险超 120 亿元。张传合表示,这份 「成绩单」 印证了期现融合、产融协同的深层价值。
与此同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大部分产业企业而言,独立地根据现有的数据制定体系化的风险管理方案仍存在一定难度。蒋欣彬建议,实体企业可以构建三级进阶式风控体系:第一,持续深化传统期现结合模式,聚焦加工利润等核心指标监控;第二,重点发展期权工具应用领域,引导大型机构拓展场外期权创新应用;第三,贸易商等市场群体可以尝试与期货公司加强合作,利用期货公司的专业数据收集和分析平台等,降低独立研究成本,实现信息共享与运营效率的协同提升,实现合作共赢。
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但铝产业与期货市场深度融合的新篇章,才刚刚翻开。走出会场的每一位从业者,心中都增添了一份底气。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期现融合正成为铝产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