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 5 年的上坤地产披露 3 次年报后,于 2025 年 10 月 27 日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上坤地产曾是市场 「黑马」,但上市后营收增速乏力,净利润快速下降,2022 年转亏。由于市场调整,企业现金流承压,又因长期停牌触发退市机制。退市后,创始人朱静仍努力维持经营,公司提出 「适者生存、势在人为」,下半年将坚持保交付、稳经营。
每经记者|包晶晶 每经编辑|陈梦妤
上市 5 年,上坤地产 (06900.HK) 只披露了 3 次年报。
经过长期停牌 「休眠」 后,2025 年 10 月 27 日 9 时,港交所正式取消上坤地产上市地位。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 10 月 26 日晚间通过微信对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分析:「上坤地产在市场上行期曾经也是一匹 「黑马」,如今 「黑马」 退市,反映了市场调整下企业的分化。这些企业近几年在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影响力下降,投资拿地、销售动作几乎停止,说明了企业在传统业务方面的萎缩。」
上市之初已现乏力
2020 年 11 月 17 日,上坤地产成功上市。在当时的行业趋势下,加大联合开发力度是众多房企扩张的选择,但由此也产生了非控股权益占比较大、利润分薄等结果。
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上坤地产应占合约销售金额约 126.6 亿元,2021 年为 145.9 亿元,各项指标仍然处于上行通道,但营收指标增速仅 1.8%,已现乏力。
图表:Choice
从 Choice 平台图表可见,上市之后的 2020 年,上坤地产净利润达到了近年来最高点,约 8.9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30%,但随后就出现了快速下降。2021 年净利润为 5.8 亿元,2022 年由盈转亏,为-22.43 亿元;2023 年上半年净亏损大幅缩小,此后再无公开财务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的房地产市场已有调控收紧的苗头,但上坤地产仍在继续扩张:一季度新增土储 24 幅,其中 11 宗通过收并购的合作方式斩获,彼时销售与利润双降的趋势还未完全显露。
但 2021 年下半年,调控开始加码、预售监管资金收紧,房企现金流压力开始显现。上坤地产的净资产负债率由 2021 年的 85.9% 上升到 2022 年的 224.1%,现金短债比为 0.2 倍,剔除预售款项后的资产负债比率 80.8%。
到 2023 年上半年,上坤地产仅实现收入 9.12 亿元。由于长期停牌后迟迟不见复牌,已经触发了港交所 18 个月停牌红线。
严跃进认为,退市房企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债务违约和爆雷型企业;第二类是战略收缩型,很多地产企业连续多年亏损,也未新增土储,本身就说明地产业务面临萎缩状态,这个时候退市可以给母公司整合资源提供机会;第三类是边缘化的中小房企,市场竞争能力弱,上市并未对规模扩张提供支撑。
仍在努力 「留下来」
「做不到上海 30 强,绝不走出上海」,上坤地产创始人朱静曾不止一次表示。
诞生于 2009 年的上坤集团,其实是房地产行业的 「初生牛犊」。
2016 年,恰逢上海楼市整体交易量价齐升。上坤地产陆续拿出上坤红树湾、上坤旭辉墅、新城·上坤樾山等多个优质项目,快速实现了目标——上海 30 强。
根据克而瑞 2016 年发布的上海房企销售排行榜,上坤地产以 55.33 亿元流量金额位列上海房企第 30 名,实现从百强开外到 TOP30 的快速突破。
此后,上坤地产开启了全国布局。根据其 「3+X」 战略,依托上海,做透长三角、进入珠三角,培育布局长江中游、中原,寻机突破山东半岛及成渝城市群。
根据克而瑞当时的判断,截至 2021 年中,上坤地产共拥有约 702.8 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其中权益土储建面达到 514.9 万平方米。若按照企业 2021 年的销售去化速度推算,可满足其 3~4 年去化需求。
这意味着,如果市场没有进一步调整,那么上坤地产凭借当时的土储,是能够销售到 2025 年的。
如何看待 「黑马」 退市?严跃进认为:「首先,这是资本市场的正常调整,不必过于夸大;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退市后还是要保持既有经营,尤其是地产业务和内部管理,需要继续维持稳健;退市以后,对于股东和投资者还是要做好信息沟通,确保企业的稳定。」
目前,上坤地产已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不过朱静仍然在努力 「留下来」。2025 年上半年度经营会上,公司提出了 「适者生存、势在人为」,并表示下半年将坚持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创造价值的思路,保交付、稳经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78483512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