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编者按:自 2015 年大商所创新推出 「保险+期货」 模式以来,项目从零星试点到遍地开花,从单一品种到多点覆盖,不仅稳定了农民收益预期,更探索出一条利用金融衍生品服务 「三农」、补齐农业风险管理短板的有效路径,展现了金融创新的温度与担当。在该模式推出 10 周年之际,本报推出 「『保险+期货』——重走来时路」 报道,回顾 10 年来大商所 「保险+期货」 的代表性项目,重温项目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期待这一模式在未来能释放更大潜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为坚实的金融力量。
跨界合作
立冬在即,寒意渐浓,东三省的种植户已经赶在封冻前完成了最后一茬秋粮的归仓工作。做了 40 多年粮食生意的谢志国也忙着收粮。他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如今在辽宁义县和农户谈论粮食价格时,「期货」 等曾经极为陌生的金融词汇时常脱口而出。这一变化始于 10 年前在这里落地的全国首单玉米 「保险+期货」 项目。这项金融创新如何从辽西一隅走向全国,成为守护亿万农民 「钱袋子」 的稳定器?请跟随记者一道,重走 「保险+期货」 的来时路。
星火初燃,终成燎原
时间回溯至 2013 年,持续多年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在有效托底价格的同时,也引发了高库存、高价格与市场流动性缺乏等问题。2015 年,我国启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 「价补分离」。改革释放了价格弹性,也让广大种植户直面收入波动的挑战。
与此同时,深耕农产品市场的大商所也关注到玉米市场即将面临的深刻变革,向社会发布了探索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帮助农民应对价格波动的相关研究课题,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同年,期货行业迎来重大突破,中国期货业协会允许期货公司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面对风险管理业务这片广阔的蓝海,新湖期货争取到了大商所研究课题,率先推出了 「二次点价+复制期权」 订单农业新模式,并向常年从事玉米、大豆等粮食购销业务的锦州华茂谷物合作社负责人谢志国抛出了橄榄枝。
对谢志国来说,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新湖期货团队是酷暑时候来的,一直到寒冬才走,走家串户进行项目宣讲,连最偏僻的乡镇都去了,找到当地村委会主任,召集村民聊天,让大家对期货有了最基本的概念。项目最后以每吨高于市场价 20 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了 1000 吨玉米,参与农户反响很好。」 谢志国说。
然而对农户来说,「二次点价+复制期权」 模式仍显复杂,理解门槛较高,项目推广难度较大。2015 年,项目引入人保财险辽宁分公司,升级为 「保险+期货」 模式。「保险+期货」 的核心是将农民熟悉的保险与专业性极强的期货市场连接起来,创新推出一个农民能理解、市场能运作的风险管理产品。
人保财险辽宁分公司农业农村保险、乡村振兴保险部主管张岳峰表示,传统农险多以产量损失为保障核心,「保险+期货」 则专门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设计,这一风险正是当时农户在 「价补分离」 政策下的核心痛点。项目精准填补了传统保险在价格风险保障领域的空白,与农户稳收益的核心诉求高度契合。此外,保险的广泛覆盖和渠道优势,使更多农户受益,产品也更易于被接受。
数据显示,2015 年的首单项目为 51 户玉米种植户提供风险保障 216 万元,项目最终实现 208% 的赔付率,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和探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 2015 年到 2019 年,新湖期货连续 5 年在义县开展试点,累计保障玉米现货近 35 万吨,承保种植面积 75 万亩,总计实现理赔 2970 万余元,惠及近 9000 户农户及合作社。
更值得一提的是,试点地区义县、康平县及清原县此前均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 「保险+期货」 项目的加持下现已全部脱贫摘帽。该项目受益农户均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农户,项目模式规避了传统直补政策中补贴受益者可能并非实际种植者的问题,真正实现了 「精准扶贫」,作为全国关注的 「保险+期货」 典型案例,被称为 「义县模式」。
剩下的钱去哪了?
「保险+期货」 的意义,远不止于一纸保单和一次理赔,它更像是一次面向中国最基层的、大规模的、潜移默化的金融知识普及。
新湖期货辽宁分公司总经理周岩分享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某项目开完总结会后,我们调研走访参保农户对项目的满意度。有农户听到会上讲项目保费总共 300 万元,最后总赔付 200 多万元,就很朴实地问 『那剩下的钱去哪了』,农户其实不理解风险对冲也是有成本的。」 周岩说,这个 「美丽的误会」 恰恰说明金融概念正在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农民的视野。
更大的变化体现在市场意识上。「10 年过去了,农民的变化很大。」 谢志国说,现在去一线收粮,报了价格后,农民自己都会说 「今天这个价格不行,得涨点,你看这期货都 『红』 了」。和以前相比,农民的期货意识提高了不少。
对金融行业来说,这一模式的创新价值同样巨大。从期货端来看,期货公司需要通过期货市场对冲承接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当时玉米期权还没有上市,场外期权市场也不发达,国内也没有做 『复制期权』 的先例,我们就用场内期货来拟合期权对冲风险。这在当时是一项全新的尝试,极大地推动了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的发展,相关产品和策略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周岩说。
张岳峰表示:「『保险+期货』 项目的创新推出,在产品研发层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它拓宽了我们跨市场创新保险产品的思路,后来我们陆续推出了以气象为标的的保险产品,将以往难以捉摸的影响因素数据化和指标化。」
据了解,该项目还获得了 2015 年上海市金融创新二等奖。最为重要的是,「义县模式」 的成功实践,为 「保险+期货」 在 2016 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提供了坚实的实证依据,就此拉开了 「保险+期货」 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的序幕。
照亮农业金融创新之路
回首这 10 年,从辽西义县田间地头的一场场宣讲会,到如今遍布全国的多种农产品 「保险+期货」 项目,这条探索之路深刻印证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所在。
「保险+期货」 成功地将最前沿的金融衍生工具,转化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入保障。它不仅是一条防范市场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的金融创新路径,更是保险业与期货业协同服务 「三农」 的重要里程碑。
义县的第一单,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的创新航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义县模式」 所蕴含的跨界协同、精准施策与金融普惠精神,正引领更多县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