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 所有
  • 外汇
  • 24 小时
  • 期货
  • 基金
  • 贵金属
  • 股票

美的为什么不害怕小米?

2025 年 11 月 8 日
美联储明晨大概率重启降息 年内将降息几次?

10 月物价前瞻:CPI 同比或回升 核心通胀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2025 年 11 月 8 日

瑞银:今年三季度国际投资者增持中国股票

2025 年 11 月 8 日
从开放进博,看见大众汽车「在中国、为中国」新答卷

从开放进博,看见大众汽车 「在中国、为中国」 新答卷

2025 年 11 月 8 日
广告
华为官宣!这款车今日正式开启预定,预售价31.8万元起!余承东最新发文:11月20日上市

华为官宣!这款车今日正式开启预定,预售价 31.8 万元起!余承东最新发文:11 月 20 日上市

2025 年 11 月 8 日
福布斯发布中国内地富豪榜!雷军超越马云 王宁财富较去年增长逾三倍

福布斯发布中国内地富豪榜!雷军超越马云 王宁财富较去年增长逾三倍

2025 年 11 月 8 日

「超越人类」 的 AI?微软正式启动超级智能项目

2025 年 11 月 8 日
土耳其下令:拘捕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国防部长、以军参谋长等37人!

土耳其下令:拘捕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国防部长、以军参谋长等 37 人!

2025 年 11 月 8 日
美国科技股遭遇4月以来「最惨一周」!加密币前十个月的涨幅 一个月跌完了

美国科技股遭遇 4 月以来 「最惨一周」!加密币前十个月的涨幅 一个月跌完了

2025 年 11 月 8 日
东吴证券保荐中诚咨询成功登陆北交所

东吴证券保荐中诚咨询成功登陆北交所

2025 年 11 月 8 日

AI 伪造巴菲特发言视频疯传 公司紧急澄清:并非本人

2025 年 11 月 8 日

习近平: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11 月 8 日

中原证券:传媒行业三季度业绩增长显著 基金配置比例再次提升

2025 年 11 月 8 日
金桂财经
广告
2025 年 11 月 8 日 星期六
联系我们
合作建议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 登录& 注册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金桂财经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美的为什么不害怕小米?

来自 金桂财经
2025 年 11 月 8 日
在 全球
0

【文章来源:techweb】

来源 | 伯虎财经 (bohuFN)

作者 | 蜡笔

 

今年,小米集团 (以下简称 「小米」) 成了家电行业里绕不过去的名字。

3 月,美的集团 (以下简称 「美的」) 在年报中披露:清仓全部小米股份,十年合作就此落下帷幕。8 月中旬,格力的高管和小米在社交平台上打起了 「嘴仗」。这两个事件的背后是:小米在家电行业的迅猛崛起。小米总裁卢伟冰甚至提出:2030 年,大家电成为中国前三。

对此,美的总裁方洪波也给了一个有趣的回应:「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

战术上重视小米

此前,白电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空调是格力和美的争雄,洗衣机是海尔智家和美的集团,冰箱是海尔智家一家独大。但如今在这三个品类上,小米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2024 年,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达到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30%,成为其第二大收入来源。其中,空调出货量超 680 万台,同比增长 50%+;冰箱出货量约 270 万台,同比增长 30%+;洗衣机出货量约 190 万台,同比增长 45%+;均创下历史新高。进入 2025 年,小米的增长势头依旧强劲,尤其是空调。

二季度,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 387 亿元,同比大增 44.7%,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 66.2%。核心源于空调出货量超 540 万台,同比增速超 60%,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 50%。同期,冰箱、洗衣机也稳步提升,出货量分别超 79 万台、60 万台,同比增速分别超 25%、45%。

小米之所以能在家电行业快速发展,靠的是一套验证过多次的打法:

在用户认知上,小米通过 IoT 和智能家居生态,把年轻用户牢牢绑定。它不再卖单个产品,而是卖 「智能生活方式」。截至 2025 年 6 月底,AIoT 平台连接的 IoT 设备总数 9.89 亿台,创历史新高。过去 15 年,小米持续整合手机、家电、汽车业务,无论是手机的市场地位、汽车的热度,还是 IoT 业务的营收规模,都验证了这一生态逻辑的正确性。

在产品打法上,小米精准切入主流价位区间,主打 「高性价比 + 智能互联」。当当格力、美的、卡萨帝等品牌主攻高端市场时,小米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点出行业痛点:「一款产品换 5 个名字,在不同渠道卖不同价钱」、「3000 块钱的空调却卖到 2 万块的售价」,它以 「高性价比+智能化」 击中大众市场痛点。

渠道层面,小米更是得心应手,凭借线上渠道优势和粉丝经济高速增长,市场份额迅速上升,截至 2025 年中,空调线上份额已跻身 TOP3。

更值得关注的是,雷军在财报会上直言:「家电业务已经变成小米的战略业务。」 为此,小米在产能上也做了布局,这是小米继手机、汽车后的第三座智能生产基地。目前,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已投产,平均每 6.5 秒就能下线一台空调,在为扩张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技术门槛更高的高端市场。其高端化战略推出后不久,市场就给了积极的反馈。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小米空调线上零售均价为 2863 元,同比提升 25%;半年报也提及,高端化策略推动了产品平均售价 (ASP) 的上升。

而支撑这套增长逻辑的,正是小米成熟的互联网打法—— 一套高度协同的组合拳。先通过论坛、社交媒体与用户深度互动,建立强黏性的用户社区。再用高性价比硬件吸引流量,然后持续扩展产品线,把用户从 「一部手机」 带进整个智能生活场景。无论是 IoT 与生活消费品,还是汽车,小米都在用 「高性价比」 作为核心竞争力持续延展。

最终,小米不是靠卖单一产品赚钱,而是通过整个生态链带来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实现盈利。相比此前的挑战者 (如奥克斯们),小米在资金、品牌、渠道、营销和生态绑定上都更具实力。它的进攻既快、又准、还极具威胁性——战术上,确实值得所有传统家电巨头重视。

面对小米的攻势,美的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在接受晚点 LatePost 采访中,方洪波提到,美的已做了三份研究小米的报告,加起来十几万字,「我们在学习小米,也必须调整策略」。「我不能坐视小米蚕食这个市场而不反应,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们干。」

美的首先派出旗下子品牌 「华凌」,分流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年轻用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华凌空调线上均价为 2154 元,线上份额位列第四;小米则以 2453 元的均价位列第三。

与此同时,美的主品牌也亲自下场。以最近的双 11 为例,预售一开场,小米 「巨省电 Pro」 空调在国家补贴后价格降至约 1600 元,美的 「酷省电 Pro」 紧跟降至 1999 元。叠加平台补贴后,两款产品价差仅在五百元左右。小米用 「购车送家电券」 的生态引流策略,美的则以 「价高退差 + 极速安装」 的服务承诺,将竞争重新拉回自己擅长的售后服务战场。

一个是生态效率,另一个是制造根基,这场硬仗不好打。

战略上并不害怕小米

而对于 「战略上不害怕小米进来」,方洪波在股东大会上进一步做了阐释,「家电行业门槛不高,但高度竞争,无论怎么打,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在他看来,家电行业无论谁进来,打法都是固定的,不可能有谁能掌握 「独门秘籍」,就连美的的护城河——效率,也在被同行逐步追近。毕竟,家电行业的效率提升空间有限。

因此,美的的应对策略分为两步。

第一步,守住家电主业的同时,寻找更大的全球市场。

从财报看,美的的基本盘依然稳健。2025 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收 3647 亿元,同比增长 14%;净利润 379 亿元,同比增长 20%;扣非净利润 371 亿元,同比增长 22%。其中,To C 业务增长 13%,保持良好韧性。

这与美的的多品牌布局密切相关——COLMO 主打高端,美的品牌深耕中端,华凌瞄准性价比市场。通过品牌分层,美的能同时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即便面对小米等强势对手,也能保持份额与利润的平衡。从盈利数据来看,2025 年 Q3 公司毛利率为 26.44%(同比+0.40pct),净利率为 10.71%(同比-0.12pct),结构优化带来的盈利能力依然稳健。

而在国内竞争白热化的同时,美的也加速了全球化布局。

2025 年上半年,国内市场营收 1439 亿元,同比增长 14.05%;海外市场营收 1072 亿元,同比增长 17.7%,海外市场已经撑起了美的的一片天地。从行业维度看,中国之外的家电与家装市场规模接近 4 万亿元人民币,而美的全年海外收入尚不足 2000 亿元,潜力巨大。

为此,美的正持续扩充全球产能、深化本地化。2025 年上半年,美的在全球新增 18 个海外制造基地,使全球总数达到 63 个,并积极推行 「区域供区域」 模式,以应对贸易壁垒和供应链风险。今年前九个月,美的 OBM(自主品牌) 在海外 To C 市场的收入占比已超过 45%。

不过,尽管 COLMO 系列在国内表现亮眼,但在欧美市场仍难以完全摆脱 「中国性价比」 的固有印象。美的虽然通过收购东芝、Teka 等品牌助力加速本地化,但这些品牌并非天然的 「高端资产」,仍需时间重塑定位与渠道,这不仅是美的的挑战,也是整个行业要面临的挑。

第二步,多元化转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稳固家电主业,美的正在加速 「去家电化」 的转型布局。2025 年前三季度,美的 To B 业务同比增长 18%,明显高于 To C 业务的 13%,逐渐成为集团新的增长引擎。其中,新能源与工业技术收入 306 亿元,同比增长 21%;智能建筑科技收入 281 亿元,同比增长 25%;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收入 226 亿元,同比增长 9%。

这一转型并非突发,而是自 2012 年起就已启动。方洪波曾直言:「一直做家电,肯定没希望。」 如今,它正试图跳出家电赛道,向高附加值科技产业转型。正如方洪波所言:「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一定是实现了产业升级的企业。」

不过,这条转型之路并不轻松。To B 业务虽在增收,但普遍面临 「增收不增利」 的挑战。以新能源板块为例,美的寄予厚望的合康新能在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增长 163.06%,但毛利率仅为 8.91%;同时储能赛道竞争激烈,还需面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玩家。另一 「希望」 机器人业务也是如此,商业化仍在早期阶段,对集团整体营收贡献有限,能不能用技术突破转化成市场竞争力,这个需要漫长的周期来验证。

所以说,虽说美的和小米看似打得火热,但两家其实都有更关键的命题要解。

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家电行业总投诉量为 4576 件,其中小米就占了 2404 件,且 Q3 环比增长高达 690%。格力、美的、海尔的投诉量则分别为 725 件、477 件、163 件。主要问题集中在产品质量,其次是售后服务。从投诉数据不难看出,小米虽增长迅猛,但产品质量与售后仍存短板。

对美的来说,小米的攻势确实猛烈,尤其在线上细分市场增长迅速,但要撼动其根基,还为时尚早。真正的挑战,并不来自小米,而是所有传统制造巨头共同面对的命题——在全球化与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如何转身。

参考来源:

1、36 氪的朋友们:美的的新竞争对手,为什么是小米?

2、晚点 LatePost: 独家对话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

3、每日经济新闻:直击股东大会:美的董事长再谈小米竞争:行业一片红海,打法已固定,无论谁胜都是消耗战

4、华泰证券:美的集团:多元业务突破,驱动高质量增长

【文章来源:techweb】

来源 | 伯虎财经 (bohuFN)

作者 | 蜡笔

 

今年,小米集团 (以下简称 「小米」) 成了家电行业里绕不过去的名字。

3 月,美的集团 (以下简称 「美的」) 在年报中披露:清仓全部小米股份,十年合作就此落下帷幕。8 月中旬,格力的高管和小米在社交平台上打起了 「嘴仗」。这两个事件的背后是:小米在家电行业的迅猛崛起。小米总裁卢伟冰甚至提出:2030 年,大家电成为中国前三。

对此,美的总裁方洪波也给了一个有趣的回应:「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

战术上重视小米

此前,白电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空调是格力和美的争雄,洗衣机是海尔智家和美的集团,冰箱是海尔智家一家独大。但如今在这三个品类上,小米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2024 年,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达到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30%,成为其第二大收入来源。其中,空调出货量超 680 万台,同比增长 50%+;冰箱出货量约 270 万台,同比增长 30%+;洗衣机出货量约 190 万台,同比增长 45%+;均创下历史新高。进入 2025 年,小米的增长势头依旧强劲,尤其是空调。

二季度,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 387 亿元,同比大增 44.7%,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 66.2%。核心源于空调出货量超 540 万台,同比增速超 60%,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 50%。同期,冰箱、洗衣机也稳步提升,出货量分别超 79 万台、60 万台,同比增速分别超 25%、45%。

小米之所以能在家电行业快速发展,靠的是一套验证过多次的打法:

在用户认知上,小米通过 IoT 和智能家居生态,把年轻用户牢牢绑定。它不再卖单个产品,而是卖 「智能生活方式」。截至 2025 年 6 月底,AIoT 平台连接的 IoT 设备总数 9.89 亿台,创历史新高。过去 15 年,小米持续整合手机、家电、汽车业务,无论是手机的市场地位、汽车的热度,还是 IoT 业务的营收规模,都验证了这一生态逻辑的正确性。

在产品打法上,小米精准切入主流价位区间,主打 「高性价比 + 智能互联」。当当格力、美的、卡萨帝等品牌主攻高端市场时,小米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点出行业痛点:「一款产品换 5 个名字,在不同渠道卖不同价钱」、「3000 块钱的空调却卖到 2 万块的售价」,它以 「高性价比+智能化」 击中大众市场痛点。

渠道层面,小米更是得心应手,凭借线上渠道优势和粉丝经济高速增长,市场份额迅速上升,截至 2025 年中,空调线上份额已跻身 TOP3。

更值得关注的是,雷军在财报会上直言:「家电业务已经变成小米的战略业务。」 为此,小米在产能上也做了布局,这是小米继手机、汽车后的第三座智能生产基地。目前,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已投产,平均每 6.5 秒就能下线一台空调,在为扩张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技术门槛更高的高端市场。其高端化战略推出后不久,市场就给了积极的反馈。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小米空调线上零售均价为 2863 元,同比提升 25%;半年报也提及,高端化策略推动了产品平均售价 (ASP) 的上升。

而支撑这套增长逻辑的,正是小米成熟的互联网打法—— 一套高度协同的组合拳。先通过论坛、社交媒体与用户深度互动,建立强黏性的用户社区。再用高性价比硬件吸引流量,然后持续扩展产品线,把用户从 「一部手机」 带进整个智能生活场景。无论是 IoT 与生活消费品,还是汽车,小米都在用 「高性价比」 作为核心竞争力持续延展。

最终,小米不是靠卖单一产品赚钱,而是通过整个生态链带来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实现盈利。相比此前的挑战者 (如奥克斯们),小米在资金、品牌、渠道、营销和生态绑定上都更具实力。它的进攻既快、又准、还极具威胁性——战术上,确实值得所有传统家电巨头重视。

面对小米的攻势,美的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在接受晚点 LatePost 采访中,方洪波提到,美的已做了三份研究小米的报告,加起来十几万字,「我们在学习小米,也必须调整策略」。「我不能坐视小米蚕食这个市场而不反应,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们干。」

美的首先派出旗下子品牌 「华凌」,分流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年轻用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华凌空调线上均价为 2154 元,线上份额位列第四;小米则以 2453 元的均价位列第三。

与此同时,美的主品牌也亲自下场。以最近的双 11 为例,预售一开场,小米 「巨省电 Pro」 空调在国家补贴后价格降至约 1600 元,美的 「酷省电 Pro」 紧跟降至 1999 元。叠加平台补贴后,两款产品价差仅在五百元左右。小米用 「购车送家电券」 的生态引流策略,美的则以 「价高退差 + 极速安装」 的服务承诺,将竞争重新拉回自己擅长的售后服务战场。

一个是生态效率,另一个是制造根基,这场硬仗不好打。

战略上并不害怕小米

而对于 「战略上不害怕小米进来」,方洪波在股东大会上进一步做了阐释,「家电行业门槛不高,但高度竞争,无论怎么打,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在他看来,家电行业无论谁进来,打法都是固定的,不可能有谁能掌握 「独门秘籍」,就连美的的护城河——效率,也在被同行逐步追近。毕竟,家电行业的效率提升空间有限。

因此,美的的应对策略分为两步。

第一步,守住家电主业的同时,寻找更大的全球市场。

从财报看,美的的基本盘依然稳健。2025 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收 3647 亿元,同比增长 14%;净利润 379 亿元,同比增长 20%;扣非净利润 371 亿元,同比增长 22%。其中,To C 业务增长 13%,保持良好韧性。

这与美的的多品牌布局密切相关——COLMO 主打高端,美的品牌深耕中端,华凌瞄准性价比市场。通过品牌分层,美的能同时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即便面对小米等强势对手,也能保持份额与利润的平衡。从盈利数据来看,2025 年 Q3 公司毛利率为 26.44%(同比+0.40pct),净利率为 10.71%(同比-0.12pct),结构优化带来的盈利能力依然稳健。

而在国内竞争白热化的同时,美的也加速了全球化布局。

2025 年上半年,国内市场营收 1439 亿元,同比增长 14.05%;海外市场营收 1072 亿元,同比增长 17.7%,海外市场已经撑起了美的的一片天地。从行业维度看,中国之外的家电与家装市场规模接近 4 万亿元人民币,而美的全年海外收入尚不足 2000 亿元,潜力巨大。

为此,美的正持续扩充全球产能、深化本地化。2025 年上半年,美的在全球新增 18 个海外制造基地,使全球总数达到 63 个,并积极推行 「区域供区域」 模式,以应对贸易壁垒和供应链风险。今年前九个月,美的 OBM(自主品牌) 在海外 To C 市场的收入占比已超过 45%。

不过,尽管 COLMO 系列在国内表现亮眼,但在欧美市场仍难以完全摆脱 「中国性价比」 的固有印象。美的虽然通过收购东芝、Teka 等品牌助力加速本地化,但这些品牌并非天然的 「高端资产」,仍需时间重塑定位与渠道,这不仅是美的的挑战,也是整个行业要面临的挑。

第二步,多元化转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稳固家电主业,美的正在加速 「去家电化」 的转型布局。2025 年前三季度,美的 To B 业务同比增长 18%,明显高于 To C 业务的 13%,逐渐成为集团新的增长引擎。其中,新能源与工业技术收入 306 亿元,同比增长 21%;智能建筑科技收入 281 亿元,同比增长 25%;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收入 226 亿元,同比增长 9%。

这一转型并非突发,而是自 2012 年起就已启动。方洪波曾直言:「一直做家电,肯定没希望。」 如今,它正试图跳出家电赛道,向高附加值科技产业转型。正如方洪波所言:「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一定是实现了产业升级的企业。」

不过,这条转型之路并不轻松。To B 业务虽在增收,但普遍面临 「增收不增利」 的挑战。以新能源板块为例,美的寄予厚望的合康新能在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增长 163.06%,但毛利率仅为 8.91%;同时储能赛道竞争激烈,还需面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玩家。另一 「希望」 机器人业务也是如此,商业化仍在早期阶段,对集团整体营收贡献有限,能不能用技术突破转化成市场竞争力,这个需要漫长的周期来验证。

所以说,虽说美的和小米看似打得火热,但两家其实都有更关键的命题要解。

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家电行业总投诉量为 4576 件,其中小米就占了 2404 件,且 Q3 环比增长高达 690%。格力、美的、海尔的投诉量则分别为 725 件、477 件、163 件。主要问题集中在产品质量,其次是售后服务。从投诉数据不难看出,小米虽增长迅猛,但产品质量与售后仍存短板。

对美的来说,小米的攻势确实猛烈,尤其在线上细分市场增长迅速,但要撼动其根基,还为时尚早。真正的挑战,并不来自小米,而是所有传统制造巨头共同面对的命题——在全球化与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如何转身。

参考来源:

1、36 氪的朋友们:美的的新竞争对手,为什么是小米?

2、晚点 LatePost: 独家对话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

3、每日经济新闻:直击股东大会:美的董事长再谈小米竞争:行业一片红海,打法已固定,无论谁胜都是消耗战

4、华泰证券:美的集团:多元业务突破,驱动高质量增长

YOU MAY ALSO LIKE

美国科技股遭遇 4 月以来 「最惨一周」!加密币前十个月的涨幅 一个月跌完了

巴菲特也 「中招」 伯克希尔公司紧急澄清!发生了什么?

【文章来源:techweb】

来源 | 伯虎财经 (bohuFN)

作者 | 蜡笔

 

今年,小米集团 (以下简称 「小米」) 成了家电行业里绕不过去的名字。

3 月,美的集团 (以下简称 「美的」) 在年报中披露:清仓全部小米股份,十年合作就此落下帷幕。8 月中旬,格力的高管和小米在社交平台上打起了 「嘴仗」。这两个事件的背后是:小米在家电行业的迅猛崛起。小米总裁卢伟冰甚至提出:2030 年,大家电成为中国前三。

对此,美的总裁方洪波也给了一个有趣的回应:「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

战术上重视小米

此前,白电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空调是格力和美的争雄,洗衣机是海尔智家和美的集团,冰箱是海尔智家一家独大。但如今在这三个品类上,小米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2024 年,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达到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30%,成为其第二大收入来源。其中,空调出货量超 680 万台,同比增长 50%+;冰箱出货量约 270 万台,同比增长 30%+;洗衣机出货量约 190 万台,同比增长 45%+;均创下历史新高。进入 2025 年,小米的增长势头依旧强劲,尤其是空调。

二季度,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 387 亿元,同比大增 44.7%,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 66.2%。核心源于空调出货量超 540 万台,同比增速超 60%,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 50%。同期,冰箱、洗衣机也稳步提升,出货量分别超 79 万台、60 万台,同比增速分别超 25%、45%。

小米之所以能在家电行业快速发展,靠的是一套验证过多次的打法:

在用户认知上,小米通过 IoT 和智能家居生态,把年轻用户牢牢绑定。它不再卖单个产品,而是卖 「智能生活方式」。截至 2025 年 6 月底,AIoT 平台连接的 IoT 设备总数 9.89 亿台,创历史新高。过去 15 年,小米持续整合手机、家电、汽车业务,无论是手机的市场地位、汽车的热度,还是 IoT 业务的营收规模,都验证了这一生态逻辑的正确性。

在产品打法上,小米精准切入主流价位区间,主打 「高性价比 + 智能互联」。当当格力、美的、卡萨帝等品牌主攻高端市场时,小米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点出行业痛点:「一款产品换 5 个名字,在不同渠道卖不同价钱」、「3000 块钱的空调却卖到 2 万块的售价」,它以 「高性价比+智能化」 击中大众市场痛点。

渠道层面,小米更是得心应手,凭借线上渠道优势和粉丝经济高速增长,市场份额迅速上升,截至 2025 年中,空调线上份额已跻身 TOP3。

更值得关注的是,雷军在财报会上直言:「家电业务已经变成小米的战略业务。」 为此,小米在产能上也做了布局,这是小米继手机、汽车后的第三座智能生产基地。目前,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已投产,平均每 6.5 秒就能下线一台空调,在为扩张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技术门槛更高的高端市场。其高端化战略推出后不久,市场就给了积极的反馈。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小米空调线上零售均价为 2863 元,同比提升 25%;半年报也提及,高端化策略推动了产品平均售价 (ASP) 的上升。

而支撑这套增长逻辑的,正是小米成熟的互联网打法—— 一套高度协同的组合拳。先通过论坛、社交媒体与用户深度互动,建立强黏性的用户社区。再用高性价比硬件吸引流量,然后持续扩展产品线,把用户从 「一部手机」 带进整个智能生活场景。无论是 IoT 与生活消费品,还是汽车,小米都在用 「高性价比」 作为核心竞争力持续延展。

最终,小米不是靠卖单一产品赚钱,而是通过整个生态链带来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实现盈利。相比此前的挑战者 (如奥克斯们),小米在资金、品牌、渠道、营销和生态绑定上都更具实力。它的进攻既快、又准、还极具威胁性——战术上,确实值得所有传统家电巨头重视。

面对小米的攻势,美的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在接受晚点 LatePost 采访中,方洪波提到,美的已做了三份研究小米的报告,加起来十几万字,「我们在学习小米,也必须调整策略」。「我不能坐视小米蚕食这个市场而不反应,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们干。」

美的首先派出旗下子品牌 「华凌」,分流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年轻用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华凌空调线上均价为 2154 元,线上份额位列第四;小米则以 2453 元的均价位列第三。

与此同时,美的主品牌也亲自下场。以最近的双 11 为例,预售一开场,小米 「巨省电 Pro」 空调在国家补贴后价格降至约 1600 元,美的 「酷省电 Pro」 紧跟降至 1999 元。叠加平台补贴后,两款产品价差仅在五百元左右。小米用 「购车送家电券」 的生态引流策略,美的则以 「价高退差 + 极速安装」 的服务承诺,将竞争重新拉回自己擅长的售后服务战场。

一个是生态效率,另一个是制造根基,这场硬仗不好打。

战略上并不害怕小米

而对于 「战略上不害怕小米进来」,方洪波在股东大会上进一步做了阐释,「家电行业门槛不高,但高度竞争,无论怎么打,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在他看来,家电行业无论谁进来,打法都是固定的,不可能有谁能掌握 「独门秘籍」,就连美的的护城河——效率,也在被同行逐步追近。毕竟,家电行业的效率提升空间有限。

因此,美的的应对策略分为两步。

第一步,守住家电主业的同时,寻找更大的全球市场。

从财报看,美的的基本盘依然稳健。2025 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收 3647 亿元,同比增长 14%;净利润 379 亿元,同比增长 20%;扣非净利润 371 亿元,同比增长 22%。其中,To C 业务增长 13%,保持良好韧性。

这与美的的多品牌布局密切相关——COLMO 主打高端,美的品牌深耕中端,华凌瞄准性价比市场。通过品牌分层,美的能同时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即便面对小米等强势对手,也能保持份额与利润的平衡。从盈利数据来看,2025 年 Q3 公司毛利率为 26.44%(同比+0.40pct),净利率为 10.71%(同比-0.12pct),结构优化带来的盈利能力依然稳健。

而在国内竞争白热化的同时,美的也加速了全球化布局。

2025 年上半年,国内市场营收 1439 亿元,同比增长 14.05%;海外市场营收 1072 亿元,同比增长 17.7%,海外市场已经撑起了美的的一片天地。从行业维度看,中国之外的家电与家装市场规模接近 4 万亿元人民币,而美的全年海外收入尚不足 2000 亿元,潜力巨大。

为此,美的正持续扩充全球产能、深化本地化。2025 年上半年,美的在全球新增 18 个海外制造基地,使全球总数达到 63 个,并积极推行 「区域供区域」 模式,以应对贸易壁垒和供应链风险。今年前九个月,美的 OBM(自主品牌) 在海外 To C 市场的收入占比已超过 45%。

不过,尽管 COLMO 系列在国内表现亮眼,但在欧美市场仍难以完全摆脱 「中国性价比」 的固有印象。美的虽然通过收购东芝、Teka 等品牌助力加速本地化,但这些品牌并非天然的 「高端资产」,仍需时间重塑定位与渠道,这不仅是美的的挑战,也是整个行业要面临的挑。

第二步,多元化转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稳固家电主业,美的正在加速 「去家电化」 的转型布局。2025 年前三季度,美的 To B 业务同比增长 18%,明显高于 To C 业务的 13%,逐渐成为集团新的增长引擎。其中,新能源与工业技术收入 306 亿元,同比增长 21%;智能建筑科技收入 281 亿元,同比增长 25%;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收入 226 亿元,同比增长 9%。

这一转型并非突发,而是自 2012 年起就已启动。方洪波曾直言:「一直做家电,肯定没希望。」 如今,它正试图跳出家电赛道,向高附加值科技产业转型。正如方洪波所言:「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一定是实现了产业升级的企业。」

不过,这条转型之路并不轻松。To B 业务虽在增收,但普遍面临 「增收不增利」 的挑战。以新能源板块为例,美的寄予厚望的合康新能在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增长 163.06%,但毛利率仅为 8.91%;同时储能赛道竞争激烈,还需面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玩家。另一 「希望」 机器人业务也是如此,商业化仍在早期阶段,对集团整体营收贡献有限,能不能用技术突破转化成市场竞争力,这个需要漫长的周期来验证。

所以说,虽说美的和小米看似打得火热,但两家其实都有更关键的命题要解。

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家电行业总投诉量为 4576 件,其中小米就占了 2404 件,且 Q3 环比增长高达 690%。格力、美的、海尔的投诉量则分别为 725 件、477 件、163 件。主要问题集中在产品质量,其次是售后服务。从投诉数据不难看出,小米虽增长迅猛,但产品质量与售后仍存短板。

对美的来说,小米的攻势确实猛烈,尤其在线上细分市场增长迅速,但要撼动其根基,还为时尚早。真正的挑战,并不来自小米,而是所有传统制造巨头共同面对的命题——在全球化与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如何转身。

参考来源:

1、36 氪的朋友们:美的的新竞争对手,为什么是小米?

2、晚点 LatePost: 独家对话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

3、每日经济新闻:直击股东大会:美的董事长再谈小米竞争:行业一片红海,打法已固定,无论谁胜都是消耗战

4、华泰证券:美的集团:多元业务突破,驱动高质量增长

【文章来源:techweb】

来源 | 伯虎财经 (bohuFN)

作者 | 蜡笔

 

今年,小米集团 (以下简称 「小米」) 成了家电行业里绕不过去的名字。

3 月,美的集团 (以下简称 「美的」) 在年报中披露:清仓全部小米股份,十年合作就此落下帷幕。8 月中旬,格力的高管和小米在社交平台上打起了 「嘴仗」。这两个事件的背后是:小米在家电行业的迅猛崛起。小米总裁卢伟冰甚至提出:2030 年,大家电成为中国前三。

对此,美的总裁方洪波也给了一个有趣的回应:「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

战术上重视小米

此前,白电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空调是格力和美的争雄,洗衣机是海尔智家和美的集团,冰箱是海尔智家一家独大。但如今在这三个品类上,小米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2024 年,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达到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30%,成为其第二大收入来源。其中,空调出货量超 680 万台,同比增长 50%+;冰箱出货量约 270 万台,同比增长 30%+;洗衣机出货量约 190 万台,同比增长 45%+;均创下历史新高。进入 2025 年,小米的增长势头依旧强劲,尤其是空调。

二季度,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 387 亿元,同比大增 44.7%,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 66.2%。核心源于空调出货量超 540 万台,同比增速超 60%,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 50%。同期,冰箱、洗衣机也稳步提升,出货量分别超 79 万台、60 万台,同比增速分别超 25%、45%。

小米之所以能在家电行业快速发展,靠的是一套验证过多次的打法:

在用户认知上,小米通过 IoT 和智能家居生态,把年轻用户牢牢绑定。它不再卖单个产品,而是卖 「智能生活方式」。截至 2025 年 6 月底,AIoT 平台连接的 IoT 设备总数 9.89 亿台,创历史新高。过去 15 年,小米持续整合手机、家电、汽车业务,无论是手机的市场地位、汽车的热度,还是 IoT 业务的营收规模,都验证了这一生态逻辑的正确性。

在产品打法上,小米精准切入主流价位区间,主打 「高性价比 + 智能互联」。当当格力、美的、卡萨帝等品牌主攻高端市场时,小米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点出行业痛点:「一款产品换 5 个名字,在不同渠道卖不同价钱」、「3000 块钱的空调却卖到 2 万块的售价」,它以 「高性价比+智能化」 击中大众市场痛点。

渠道层面,小米更是得心应手,凭借线上渠道优势和粉丝经济高速增长,市场份额迅速上升,截至 2025 年中,空调线上份额已跻身 TOP3。

更值得关注的是,雷军在财报会上直言:「家电业务已经变成小米的战略业务。」 为此,小米在产能上也做了布局,这是小米继手机、汽车后的第三座智能生产基地。目前,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已投产,平均每 6.5 秒就能下线一台空调,在为扩张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技术门槛更高的高端市场。其高端化战略推出后不久,市场就给了积极的反馈。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小米空调线上零售均价为 2863 元,同比提升 25%;半年报也提及,高端化策略推动了产品平均售价 (ASP) 的上升。

而支撑这套增长逻辑的,正是小米成熟的互联网打法—— 一套高度协同的组合拳。先通过论坛、社交媒体与用户深度互动,建立强黏性的用户社区。再用高性价比硬件吸引流量,然后持续扩展产品线,把用户从 「一部手机」 带进整个智能生活场景。无论是 IoT 与生活消费品,还是汽车,小米都在用 「高性价比」 作为核心竞争力持续延展。

最终,小米不是靠卖单一产品赚钱,而是通过整个生态链带来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实现盈利。相比此前的挑战者 (如奥克斯们),小米在资金、品牌、渠道、营销和生态绑定上都更具实力。它的进攻既快、又准、还极具威胁性——战术上,确实值得所有传统家电巨头重视。

面对小米的攻势,美的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在接受晚点 LatePost 采访中,方洪波提到,美的已做了三份研究小米的报告,加起来十几万字,「我们在学习小米,也必须调整策略」。「我不能坐视小米蚕食这个市场而不反应,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们干。」

美的首先派出旗下子品牌 「华凌」,分流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年轻用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华凌空调线上均价为 2154 元,线上份额位列第四;小米则以 2453 元的均价位列第三。

与此同时,美的主品牌也亲自下场。以最近的双 11 为例,预售一开场,小米 「巨省电 Pro」 空调在国家补贴后价格降至约 1600 元,美的 「酷省电 Pro」 紧跟降至 1999 元。叠加平台补贴后,两款产品价差仅在五百元左右。小米用 「购车送家电券」 的生态引流策略,美的则以 「价高退差 + 极速安装」 的服务承诺,将竞争重新拉回自己擅长的售后服务战场。

一个是生态效率,另一个是制造根基,这场硬仗不好打。

战略上并不害怕小米

而对于 「战略上不害怕小米进来」,方洪波在股东大会上进一步做了阐释,「家电行业门槛不高,但高度竞争,无论怎么打,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在他看来,家电行业无论谁进来,打法都是固定的,不可能有谁能掌握 「独门秘籍」,就连美的的护城河——效率,也在被同行逐步追近。毕竟,家电行业的效率提升空间有限。

因此,美的的应对策略分为两步。

第一步,守住家电主业的同时,寻找更大的全球市场。

从财报看,美的的基本盘依然稳健。2025 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收 3647 亿元,同比增长 14%;净利润 379 亿元,同比增长 20%;扣非净利润 371 亿元,同比增长 22%。其中,To C 业务增长 13%,保持良好韧性。

这与美的的多品牌布局密切相关——COLMO 主打高端,美的品牌深耕中端,华凌瞄准性价比市场。通过品牌分层,美的能同时覆盖不同消费人群,即便面对小米等强势对手,也能保持份额与利润的平衡。从盈利数据来看,2025 年 Q3 公司毛利率为 26.44%(同比+0.40pct),净利率为 10.71%(同比-0.12pct),结构优化带来的盈利能力依然稳健。

而在国内竞争白热化的同时,美的也加速了全球化布局。

2025 年上半年,国内市场营收 1439 亿元,同比增长 14.05%;海外市场营收 1072 亿元,同比增长 17.7%,海外市场已经撑起了美的的一片天地。从行业维度看,中国之外的家电与家装市场规模接近 4 万亿元人民币,而美的全年海外收入尚不足 2000 亿元,潜力巨大。

为此,美的正持续扩充全球产能、深化本地化。2025 年上半年,美的在全球新增 18 个海外制造基地,使全球总数达到 63 个,并积极推行 「区域供区域」 模式,以应对贸易壁垒和供应链风险。今年前九个月,美的 OBM(自主品牌) 在海外 To C 市场的收入占比已超过 45%。

不过,尽管 COLMO 系列在国内表现亮眼,但在欧美市场仍难以完全摆脱 「中国性价比」 的固有印象。美的虽然通过收购东芝、Teka 等品牌助力加速本地化,但这些品牌并非天然的 「高端资产」,仍需时间重塑定位与渠道,这不仅是美的的挑战,也是整个行业要面临的挑。

第二步,多元化转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稳固家电主业,美的正在加速 「去家电化」 的转型布局。2025 年前三季度,美的 To B 业务同比增长 18%,明显高于 To C 业务的 13%,逐渐成为集团新的增长引擎。其中,新能源与工业技术收入 306 亿元,同比增长 21%;智能建筑科技收入 281 亿元,同比增长 25%;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收入 226 亿元,同比增长 9%。

这一转型并非突发,而是自 2012 年起就已启动。方洪波曾直言:「一直做家电,肯定没希望。」 如今,它正试图跳出家电赛道,向高附加值科技产业转型。正如方洪波所言:「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一定是实现了产业升级的企业。」

不过,这条转型之路并不轻松。To B 业务虽在增收,但普遍面临 「增收不增利」 的挑战。以新能源板块为例,美的寄予厚望的合康新能在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增长 163.06%,但毛利率仅为 8.91%;同时储能赛道竞争激烈,还需面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玩家。另一 「希望」 机器人业务也是如此,商业化仍在早期阶段,对集团整体营收贡献有限,能不能用技术突破转化成市场竞争力,这个需要漫长的周期来验证。

所以说,虽说美的和小米看似打得火热,但两家其实都有更关键的命题要解。

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家电行业总投诉量为 4576 件,其中小米就占了 2404 件,且 Q3 环比增长高达 690%。格力、美的、海尔的投诉量则分别为 725 件、477 件、163 件。主要问题集中在产品质量,其次是售后服务。从投诉数据不难看出,小米虽增长迅猛,但产品质量与售后仍存短板。

对美的来说,小米的攻势确实猛烈,尤其在线上细分市场增长迅速,但要撼动其根基,还为时尚早。真正的挑战,并不来自小米,而是所有传统制造巨头共同面对的命题——在全球化与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如何转身。

参考来源:

1、36 氪的朋友们:美的的新竞争对手,为什么是小米?

2、晚点 LatePost: 独家对话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

3、每日经济新闻:直击股东大会:美的董事长再谈小米竞争:行业一片红海,打法已固定,无论谁胜都是消耗战

4、华泰证券:美的集团:多元业务突破,驱动高质量增长

Search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一周热门

美联储明晨大概率重启降息 年内将降息几次?

10 月物价前瞻:CPI 同比或回升 核心通胀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2025 年 11 月 8 日

瑞银:今年三季度国际投资者增持中国股票

2025 年 11 月 8 日
从开放进博,看见大众汽车「在中国、为中国」新答卷

从开放进博,看见大众汽车 「在中国、为中国」 新答卷

2025 年 11 月 8 日
华为官宣!这款车今日正式开启预定,预售价31.8万元起!余承东最新发文:11月20日上市

华为官宣!这款车今日正式开启预定,预售价 31.8 万元起!余承东最新发文:11 月 20 日上市

2025 年 11 月 8 日
福布斯发布中国内地富豪榜!雷军超越马云 王宁财富较去年增长逾三倍

福布斯发布中国内地富豪榜!雷军超越马云 王宁财富较去年增长逾三倍

2025 年 11 月 8 日

「超越人类」 的 AI?微软正式启动超级智能项目

2025 年 11 月 8 日
土耳其下令:拘捕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国防部长、以军参谋长等37人!

土耳其下令:拘捕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国防部长、以军参谋长等 37 人!

2025 年 11 月 8 日
美国科技股遭遇4月以来「最惨一周」!加密币前十个月的涨幅 一个月跌完了

美国科技股遭遇 4 月以来 「最惨一周」!加密币前十个月的涨幅 一个月跌完了

2025 年 11 月 8 日
东吴证券保荐中诚咨询成功登陆北交所

东吴证券保荐中诚咨询成功登陆北交所

2025 年 11 月 8 日

AI 伪造巴菲特发言视频疯传 公司紧急澄清:并非本人

2025 年 11 月 8 日
金桂财经

2025 年 11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 10 月    

近期动态

  • 10 月物价前瞻:CPI 同比或回升 核心通胀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 瑞银:今年三季度国际投资者增持中国股票
  • 从开放进博,看见大众汽车 「在中国、为中国」 新答卷
  • 华为官宣!这款车今日正式开启预定,预售价 31.8 万元起!余承东最新发文:11 月 20 日上市
  • 福布斯发布中国内地富豪榜!雷军超越马云 王宁财富较去年增长逾三倍
  • 「超越人类」 的 AI?微软正式启动超级智能项目
广告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登录& 注册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登录
  • 注册
忘记密码?
Lost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 will receive a link to create a new password via email.
body::-webkit-scrollbar { width: 7px; } body::-webkit-scrollbar-track { border-radius: 10px; background: #f0f0f0; } body::-webkit-scrollbar-thumb { border-radius: 50px; background: #dfdb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