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在波谲云诡的期货市场,能够盈利已属不易,若还能在高手云集的全国期货 (期权) 实盘交易大赛中脱颖而出,则更显难得。当王芷妮的名字出现在重量组获奖名单上时,许多人或许会好奇,这位年轻的交易者凭借何种特质与能力,在激烈的角逐中锁定了胜局。走进她的交易世界,你会发现一条并非一帆风顺,却始终贯穿着冷静思考与持续进化的成长轨迹。其核心交易哲学——「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同定海神针,支撑着她穿越市场的迷雾与波澜。
血脉里的金融基因
王芷妮出身金融世家,跨学科的背景却笃定选择金融。交易初期,她师从高频交易高手葛定臣练手商品期货,在独立交易时百万元本金巨亏至三四十万元。至暗时刻的亏损反思,为其交易系统蜕变埋下了伏笔。
转折发生在 2021 年。王芷妮将目光从商品期货转向了股指期货。「股指有实时更新的现货可参考,交易历史足够长,复盘更连贯。」 这一品种的特性,让她找到了分析的抓手和交易的突破口。
谈及本次大赛的获胜关键,王芷妮表现得十分谦逊与务实。她认为,成绩主要得益于两波行情:「一次是由特朗普加关税引发的跌停板,另一次是 6 月下旬开始的多头行情。这两波我都做得比较完整,且仓位不小。这两次的行情也比较配合,是比较顺畅的两波,所以盈利率和回撤率都比较可观。」 她没有将成功归因于某次 「神来之笔」,而是强调了对完整行情的捕捉与仓位的有效管理。这种对市场节奏的把握,正是其交易系统有效性的体现。
在策略选择上,王芷妮的风格清晰而专注。她主要交易股指期货,以纯技术分析为依据,风格上更倾向于做单边,进行日线级别的波段操作。「大盘的空头行情一般比较流畅,因为空头行情是由上涨动力不足导致的被动下跌行情,所以会以自由落体的形式展开。而多头行情需要有整理的过程,上涨的方式每一次都不一样,但大部分情况上涨并不会特别流畅,日内波动可能也比较大,相对而言,多头行情普遍难做一些。」 基于此,她强调在交易中必须 「严格控制好止损,把控风险」。
她的品种选择依据同样理性:「A 股市场盘子比较大,更符合规律,滑点少。」 这背后是她对交易环境稳定性和可分析性的追求。在风险控制这一交易生命线上,王芷妮有其独到的方法。她坦言:「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我要保证自己开在一个非常满意的位置,这个位置要稳,不会被轻易穿透,这样我的止损理论上就是很小的。」
规避情绪化交易的陷阱
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砺,王芷妮形成了其核心交易哲学——「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她解释道:「我向来只在自己可以识别的机会上下重仓,其余没有看懂的情况下不会轻易交易,尽量减少交易次数。」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她平时不会盯盘,复盘时间大于盯盘。这种 「只复盘不盯盘」 的习惯,让她能保持置身事外的清醒,更好地感受市场整体节奏,而非被日内波动干扰。捕捉一次行情前,她会制订非常详细的计划。一旦走势与预期相左,因为预设止损不大,则能果断执行计划,认输出局。
对于交易中无法回避的焦虑、贪婪与恐惧,她也有着超越常人的理解。「人性是无法克制的,只能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做。」 她认为,一个基于坚实底层逻辑建立的交易系统,本身便具备良好的可执行性。一旦看错,则是使用的一些指标工具没有诠释好这一套逻辑,而不是系统的底层逻辑有问题,更不是市场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和市场较劲,人性的干扰就会降到最低。这种将执行问题与技术问题分离的思维方式,使她有效规避了情绪化交易的陷阱。
在 「变」 与 「不变」 之间,王芷妮也把握着精妙的平衡。她始终坚持的底层逻辑是 「市场上的价格都是博弈出来的结果」,并且 「一个市场的参与度越高,支撑位和阻力位的含金量就越高」。她认为,行情不能预测,只能通过 K 线的不断变化去推测多空双方的动作。对市场的看法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交易更是要随机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