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 所有
  • 外汇
  • 24 小时
  • 期货
  • 基金
  • 贵金属
  • 股票
又见大盘4000点 如何破解「赚了指数不赚钱」?

又见大盘 4000 点 如何破解 「赚了指数不赚钱」?

2025 年 11 月 12 日
AMD苏姿丰:到2030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

AMD 苏姿丰:到 2030 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 1 万亿美元

2025 年 11 月 12 日
港股速报 | 港股持续走高 小鹏汽车早盘涨超12%

港股速报 | 港股持续走高 小鹏汽车早盘涨超 12%

2025 年 11 月 12 日
软银10月份清空的英伟达股票是在2020年买入 并非此前余留

软银 10 月份清空的英伟达股票是在 2020 年买入 并非此前余留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广告
刚捐了1万股茅台 段永平又捐了2.2亿元

刚捐了 1 万股茅台 段永平又捐了 2.2 亿元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分析师:牛市无人能挡!即使美国政府结束停摆,也挡不住金价涨向4200美元

分析师:牛市无人能挡!即使美国政府结束停摆,也挡不住金价涨向 4200 美元

2025 年 11 月 12 日

中期协:10 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下降 13.26% 和增长 4.54%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利好突袭!医药巨头暴涨!诺和诺德美股暴涨近7%

利好突袭!医药巨头暴涨!诺和诺德美股暴涨近 7%

2025 年 11 月 12 日

特朗普专访火力全开:鲍威尔待不了几个月,舒默被共和党摧毁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年内新发基金数创近三年新高 「小而多」取代「造爆款」

年内新发基金数创近三年新高 「小而多」 取代 「造爆款」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全美超1400架次航班延误,近1600架次航班取消,25万名乘客受影响!特朗普:所有空中交通管制员须立即返岗!

全美超 1400 架次航班延误,近 1600 架次航班取消,25 万名乘客受影响!特朗普:所有空中交通管制员须立即返岗!

2025 年 11 月 12 日

物价数据释放积极信号,食品饮料板块迎景气复苏东风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多重因素催化!培育钻石集体爆发

多重因素催化!培育钻石集体爆发

2025 年 11 月 12 日
金桂财经
广告
2025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三
联系我们
合作建议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 登录& 注册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金桂财经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又见大盘 4000 点 如何破解 「赚了指数不赚钱」?

来自 金桂财经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在 期货
0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在最近的几场路演里,总能听见两种带着无奈的感慨。

  •   有人疑惑,我买在 3300 点,怎么套在了 4000 点?

  •   也有人调侃,这 4000 点怎么跟高速 ETC似的,过一次账户里就自动扣一次钱?

  看似矛盾的体感,背后藏着这轮行情最真实的逻辑。今天,我们试图用几组数据来拆解这个问题:

  这轮行情上涨的底色是什么?4000 点的 「扣费感」 从何而来?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与这样的市场相处?

  01

  行情分化的车轮

  如果要用一个词定义这轮从年初 3300 点到 4000 点的上涨,「分化」 二字再贴切不过。指数的阳线一路震荡向上,但落在不同投资者账户里的结果,却判若两季。

  上半年的市场还在演绎 「杠铃策略」,一边是红利风格的银行股稳扎稳打,一边是小微盘个股反复活跃。

  而进入 8 月后,风向突然转向,科技成为了绝对主线,AI 硬件、芯片半导体带头冲锋,科创 50、创业板指的最大涨幅分别突破 50%、60%,之前的舒适区,逐步演变成滞后区。

  这种分化,在数据里看得更真切:

  从年初到 11 月 10 日收盘重回 4000 点,上证指数年内涨幅达 19.9%,但在 A 股 25 个核心宽基指数中,仅有 15 个跑赢了这个基准,占比刚过六成。

  其中创业板 50、科创 200 这类偏向成长的指数一骑绝尘,但上半年表现亮眼的红利指数却步履蹒跚。当市场把 「蛋糕」 偏向了小盘和科创,大盘价值股一度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如果再往大类风格和行业里拆,分化的鸿沟更明显:

  申万大类风格指数显示,年初以来,只有 AI 领衔的 TMT、新能源与机器人撑起的先进制造,以及沾着 「涨价」 逻辑的周期板块,能跟上指数的脚步;

  而金融地产、消费这些曾经的 「压舱石」,却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图片

  来源:Wind,申万大类风格指数,统计区间:2025/1/1-2025/11/10

  行业层面更甚: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仅 13 个行业涨幅跑赢上证指数,占比不足一半;

  有色金属、通信、电力设备三个板块涨超 50%,成了 「造富主力」;

  而食品饮料却逆势下跌 3%,重仓消费板块的投资者望着指数新高,只能眼睁睁看着账户缩水。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于是这轮行情的真相便水落石出:选对方向的人,赚的是汹涌的结构性行情,账户曲线比指数更陡峭;选错方向的人,哪怕全程在场,也像逆水行舟。

  市场早已不是那个 「买啥都能涨」 的年代,「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才是现在的常态。

  02

  4000 点 「扣款」 的真相

  可为什么偏偏是 4000 点,成了 「扣费感」 较为强烈的节点?

  答案藏在市场的节奏博弈里——每一次站上 4000 点,行情的核心驱动板块都会突然转舵,快得让人来不及调整脚步。

  10 月 29 日沪指首度收盘站上 4000 点时,市场还是科技的主战场。年初以来,仅电子行业的市值就上涨了 5.8 万亿,资金集体涌向 AI 硬件、半导体;而食品饮料、石油石化这些传统板块,成了资金流出的 「洼地」。

图:10 月 29 日首度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0.29。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震荡盘整 6 个交易日后,11 月 6 日,沪指第二次冲关 4000 点,风向骤然反转。31 个行业里,13 个成了 「承压区」,占比超四成。

  而之前领涨的电子板块突然 「熄火」,反倒是被冷落的传统行业悄悄站了起来。那些追着科技浪潮进去的人,还没来得及感受巅峰,恐怕就被这波切换浇了冷水。

图:11 月 6 日第二次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0.29-2025.11.6。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到 11 月 10 日第三次站上 4000 点,分化更趋极致。31 个行业中 19 个出现市值回落,占比高达 60%,电子、非银金融、通信成了资金 「抽离」 的重灾区。

  这意味着,即便前两次踩对了节奏,只要这次没及时从科技里收网,甚至没在 10 号把电力设备换成食品饮料,账户都可能再经历一次 「缩水」。

图:11 月 10 日第三次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6-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这种切换,像极了现实里的宏观体感,不同行业间的冷暖本就不同频。A 股亦是如此,同涨同跌的 「大锅饭」 时代早已落幕,结构性分化或许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市场迭代的长期趋势。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分化并非全然是挑战。尽管沪指站上 4000 点,谈不上低估,但市场却并没出现以前那样的 「全面泡沫」。

  如今主要指数的点位回到了 2015 年 4 月的水平,可不少个股连 2021 年的高点都没突破。这意味着,当前的行情最多只是局部过热,不是全域疯狂。

  更关键的是,这轮上涨的底色,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资本市场既要扛起科技融资的使命,也要承接居民财富配置的需求,长线耐心资本对 ETF 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 「搬家」 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但短期而言,市场或将转为震荡格局。历史上看,全 A 波动率中枢通常接近 20%,而本轮市场呈现低波上涨特征。随着流动性与估值来到十字路口,后续波动率放大是大概率事件。

  投资策略层面,在市场震荡、主线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增强组合配置的均衡性,沿着两个思路进行布局:

  一方面,三季报披露结束后,市场在数据空窗期内倾向博弈次年而非当年的景气板块,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正处底部向上修复期,且估值安全边际相对高,适合作为 「押注」 的赛道;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尚未形成新的一致预期,盲目交易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暂未离场的资金,向前寻找 「熟悉」 的策略做 「避风港」 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因此,可适当增加对年初哑铃策略,即红利+小盘的关注。

  03

  应对变局的思考

  在这幅极致分化的图景中,能跟上指数的投资者,画像其实很清晰:

  要么是那些在相对低位拿住科技、银行等主线板块的坚守者,要么是早早布局 ETF、尤其是宽基 ETF 的投资者。

  他们的成功,共同印证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投资哲学——在效率提升的市场中,认知才是更有效的通行证。

  当量化策略凭借算法捕捉每一个定价偏差,当被动资金通过 ETF 将资源集中投向成分股,交易的容错空间正在急剧收窄,市场早已告别了全域性、普惠式的行情。

  当以前靠运气能赚到的钱,现在必须靠认知才能守住,以前靠跟风能赶上的行情,现在必须靠判断才能踩准,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产配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

  首要原则是,避免盲目追涨杀跌,淡定适应板块轮动规律。

  市场风格轮动本质是宏观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与库存周期的叠加结果,偶有突发事件引发短期扰动,但 「逻辑不破、行情不止」 是核心规律。

  部分基金经理采用的均衡分散化配置策略,虽可能削弱短期涨幅,但能有效对冲风格切换风险,而且阶段性蛰伏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对投资逻辑的坚守。

  如果因短期表现不佳草草割肉,反而会固化沉没成本。从市场表现看,从上月新能源回暖,再到本月消费异动、前期领涨的 TMT 板块调整,盲目追逐热点只会陷入 「追高—割肉」 的恶性循环。

  其次,高度重视 「二八分化」 的长期趋势。

  全面注册制落地以来,二级市场的 「淘金难度」 愈发加大。一方面,个股的估值与交易结构进一步分化,资金开始向龙头公司、优质标的聚拢;另一方面,个股走势出现两极分化,「半牛半熊」、「赚了指数不赚钱」 可能成为常态。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在五千只股票里 「寻宝」,不如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委托公募基金,或是直接投资指数基金,反而能更有效地把握市场整体的趋势性行情。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3/09/30。注:统计跑赢比例所用成分股构成以区间起点为准;指数选取全收益指数。

  巴菲特那句 「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在这样一个结构撕裂、有效性提升的市场中,尤其值得深思。

  指数基金不承诺奇迹,只提供市场的平均回报 (即 beta 收益),但它也是一种守护。它以更低的成本、更透明的机制,帮持有人尽力避开个股的雷暴、情绪的漩涡,留在赛场之内,不下牌桌。

  就像植物不求一日之长,但求每日扎根。缓慢、但持续地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大盘 4000 点不是终点,也不是 「扣费点」,而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如果看好某个方向,但又缺乏深入研究,那么选择一只投资该方向的指数基金,或许比盲目下注更接近理性。

  它让投资者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值得投入的地方:理解大趋势,认识自己,并保持耐心。(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又见大盘 4000 点,如何破解 「赚了指数不赚钱」?)

(责任编辑:66)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在最近的几场路演里,总能听见两种带着无奈的感慨。

  •   有人疑惑,我买在 3300 点,怎么套在了 4000 点?

  •   也有人调侃,这 4000 点怎么跟高速 ETC似的,过一次账户里就自动扣一次钱?

  看似矛盾的体感,背后藏着这轮行情最真实的逻辑。今天,我们试图用几组数据来拆解这个问题:

  这轮行情上涨的底色是什么?4000 点的 「扣费感」 从何而来?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与这样的市场相处?

  01

  行情分化的车轮

  如果要用一个词定义这轮从年初 3300 点到 4000 点的上涨,「分化」 二字再贴切不过。指数的阳线一路震荡向上,但落在不同投资者账户里的结果,却判若两季。

  上半年的市场还在演绎 「杠铃策略」,一边是红利风格的银行股稳扎稳打,一边是小微盘个股反复活跃。

  而进入 8 月后,风向突然转向,科技成为了绝对主线,AI 硬件、芯片半导体带头冲锋,科创 50、创业板指的最大涨幅分别突破 50%、60%,之前的舒适区,逐步演变成滞后区。

  这种分化,在数据里看得更真切:

  从年初到 11 月 10 日收盘重回 4000 点,上证指数年内涨幅达 19.9%,但在 A 股 25 个核心宽基指数中,仅有 15 个跑赢了这个基准,占比刚过六成。

  其中创业板 50、科创 200 这类偏向成长的指数一骑绝尘,但上半年表现亮眼的红利指数却步履蹒跚。当市场把 「蛋糕」 偏向了小盘和科创,大盘价值股一度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如果再往大类风格和行业里拆,分化的鸿沟更明显:

  申万大类风格指数显示,年初以来,只有 AI 领衔的 TMT、新能源与机器人撑起的先进制造,以及沾着 「涨价」 逻辑的周期板块,能跟上指数的脚步;

  而金融地产、消费这些曾经的 「压舱石」,却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图片

  来源:Wind,申万大类风格指数,统计区间:2025/1/1-2025/11/10

  行业层面更甚: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仅 13 个行业涨幅跑赢上证指数,占比不足一半;

  有色金属、通信、电力设备三个板块涨超 50%,成了 「造富主力」;

  而食品饮料却逆势下跌 3%,重仓消费板块的投资者望着指数新高,只能眼睁睁看着账户缩水。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于是这轮行情的真相便水落石出:选对方向的人,赚的是汹涌的结构性行情,账户曲线比指数更陡峭;选错方向的人,哪怕全程在场,也像逆水行舟。

  市场早已不是那个 「买啥都能涨」 的年代,「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才是现在的常态。

  02

  4000 点 「扣款」 的真相

  可为什么偏偏是 4000 点,成了 「扣费感」 较为强烈的节点?

  答案藏在市场的节奏博弈里——每一次站上 4000 点,行情的核心驱动板块都会突然转舵,快得让人来不及调整脚步。

  10 月 29 日沪指首度收盘站上 4000 点时,市场还是科技的主战场。年初以来,仅电子行业的市值就上涨了 5.8 万亿,资金集体涌向 AI 硬件、半导体;而食品饮料、石油石化这些传统板块,成了资金流出的 「洼地」。

图:10 月 29 日首度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0.29。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震荡盘整 6 个交易日后,11 月 6 日,沪指第二次冲关 4000 点,风向骤然反转。31 个行业里,13 个成了 「承压区」,占比超四成。

  而之前领涨的电子板块突然 「熄火」,反倒是被冷落的传统行业悄悄站了起来。那些追着科技浪潮进去的人,还没来得及感受巅峰,恐怕就被这波切换浇了冷水。

图:11 月 6 日第二次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0.29-2025.11.6。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到 11 月 10 日第三次站上 4000 点,分化更趋极致。31 个行业中 19 个出现市值回落,占比高达 60%,电子、非银金融、通信成了资金 「抽离」 的重灾区。

  这意味着,即便前两次踩对了节奏,只要这次没及时从科技里收网,甚至没在 10 号把电力设备换成食品饮料,账户都可能再经历一次 「缩水」。

图:11 月 10 日第三次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6-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这种切换,像极了现实里的宏观体感,不同行业间的冷暖本就不同频。A 股亦是如此,同涨同跌的 「大锅饭」 时代早已落幕,结构性分化或许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市场迭代的长期趋势。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分化并非全然是挑战。尽管沪指站上 4000 点,谈不上低估,但市场却并没出现以前那样的 「全面泡沫」。

  如今主要指数的点位回到了 2015 年 4 月的水平,可不少个股连 2021 年的高点都没突破。这意味着,当前的行情最多只是局部过热,不是全域疯狂。

  更关键的是,这轮上涨的底色,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资本市场既要扛起科技融资的使命,也要承接居民财富配置的需求,长线耐心资本对 ETF 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 「搬家」 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但短期而言,市场或将转为震荡格局。历史上看,全 A 波动率中枢通常接近 20%,而本轮市场呈现低波上涨特征。随着流动性与估值来到十字路口,后续波动率放大是大概率事件。

  投资策略层面,在市场震荡、主线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增强组合配置的均衡性,沿着两个思路进行布局:

  一方面,三季报披露结束后,市场在数据空窗期内倾向博弈次年而非当年的景气板块,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正处底部向上修复期,且估值安全边际相对高,适合作为 「押注」 的赛道;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尚未形成新的一致预期,盲目交易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暂未离场的资金,向前寻找 「熟悉」 的策略做 「避风港」 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因此,可适当增加对年初哑铃策略,即红利+小盘的关注。

  03

  应对变局的思考

  在这幅极致分化的图景中,能跟上指数的投资者,画像其实很清晰:

  要么是那些在相对低位拿住科技、银行等主线板块的坚守者,要么是早早布局 ETF、尤其是宽基 ETF 的投资者。

  他们的成功,共同印证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投资哲学——在效率提升的市场中,认知才是更有效的通行证。

  当量化策略凭借算法捕捉每一个定价偏差,当被动资金通过 ETF 将资源集中投向成分股,交易的容错空间正在急剧收窄,市场早已告别了全域性、普惠式的行情。

  当以前靠运气能赚到的钱,现在必须靠认知才能守住,以前靠跟风能赶上的行情,现在必须靠判断才能踩准,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产配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

  首要原则是,避免盲目追涨杀跌,淡定适应板块轮动规律。

  市场风格轮动本质是宏观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与库存周期的叠加结果,偶有突发事件引发短期扰动,但 「逻辑不破、行情不止」 是核心规律。

  部分基金经理采用的均衡分散化配置策略,虽可能削弱短期涨幅,但能有效对冲风格切换风险,而且阶段性蛰伏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对投资逻辑的坚守。

  如果因短期表现不佳草草割肉,反而会固化沉没成本。从市场表现看,从上月新能源回暖,再到本月消费异动、前期领涨的 TMT 板块调整,盲目追逐热点只会陷入 「追高—割肉」 的恶性循环。

  其次,高度重视 「二八分化」 的长期趋势。

  全面注册制落地以来,二级市场的 「淘金难度」 愈发加大。一方面,个股的估值与交易结构进一步分化,资金开始向龙头公司、优质标的聚拢;另一方面,个股走势出现两极分化,「半牛半熊」、「赚了指数不赚钱」 可能成为常态。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在五千只股票里 「寻宝」,不如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委托公募基金,或是直接投资指数基金,反而能更有效地把握市场整体的趋势性行情。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3/09/30。注:统计跑赢比例所用成分股构成以区间起点为准;指数选取全收益指数。

  巴菲特那句 「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在这样一个结构撕裂、有效性提升的市场中,尤其值得深思。

  指数基金不承诺奇迹,只提供市场的平均回报 (即 beta 收益),但它也是一种守护。它以更低的成本、更透明的机制,帮持有人尽力避开个股的雷暴、情绪的漩涡,留在赛场之内,不下牌桌。

  就像植物不求一日之长,但求每日扎根。缓慢、但持续地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大盘 4000 点不是终点,也不是 「扣费点」,而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如果看好某个方向,但又缺乏深入研究,那么选择一只投资该方向的指数基金,或许比盲目下注更接近理性。

  它让投资者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值得投入的地方:理解大趋势,认识自己,并保持耐心。(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又见大盘 4000 点,如何破解 「赚了指数不赚钱」?)

(责任编辑:66)

YOU MAY ALSO LIKE

中期协:10 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下降 13.26% 和增长 4.54%

年内新发基金数创近三年新高 「小而多」 取代 「造爆款」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在最近的几场路演里,总能听见两种带着无奈的感慨。

  •   有人疑惑,我买在 3300 点,怎么套在了 4000 点?

  •   也有人调侃,这 4000 点怎么跟高速 ETC似的,过一次账户里就自动扣一次钱?

  看似矛盾的体感,背后藏着这轮行情最真实的逻辑。今天,我们试图用几组数据来拆解这个问题:

  这轮行情上涨的底色是什么?4000 点的 「扣费感」 从何而来?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与这样的市场相处?

  01

  行情分化的车轮

  如果要用一个词定义这轮从年初 3300 点到 4000 点的上涨,「分化」 二字再贴切不过。指数的阳线一路震荡向上,但落在不同投资者账户里的结果,却判若两季。

  上半年的市场还在演绎 「杠铃策略」,一边是红利风格的银行股稳扎稳打,一边是小微盘个股反复活跃。

  而进入 8 月后,风向突然转向,科技成为了绝对主线,AI 硬件、芯片半导体带头冲锋,科创 50、创业板指的最大涨幅分别突破 50%、60%,之前的舒适区,逐步演变成滞后区。

  这种分化,在数据里看得更真切:

  从年初到 11 月 10 日收盘重回 4000 点,上证指数年内涨幅达 19.9%,但在 A 股 25 个核心宽基指数中,仅有 15 个跑赢了这个基准,占比刚过六成。

  其中创业板 50、科创 200 这类偏向成长的指数一骑绝尘,但上半年表现亮眼的红利指数却步履蹒跚。当市场把 「蛋糕」 偏向了小盘和科创,大盘价值股一度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如果再往大类风格和行业里拆,分化的鸿沟更明显:

  申万大类风格指数显示,年初以来,只有 AI 领衔的 TMT、新能源与机器人撑起的先进制造,以及沾着 「涨价」 逻辑的周期板块,能跟上指数的脚步;

  而金融地产、消费这些曾经的 「压舱石」,却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图片

  来源:Wind,申万大类风格指数,统计区间:2025/1/1-2025/11/10

  行业层面更甚: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仅 13 个行业涨幅跑赢上证指数,占比不足一半;

  有色金属、通信、电力设备三个板块涨超 50%,成了 「造富主力」;

  而食品饮料却逆势下跌 3%,重仓消费板块的投资者望着指数新高,只能眼睁睁看着账户缩水。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于是这轮行情的真相便水落石出:选对方向的人,赚的是汹涌的结构性行情,账户曲线比指数更陡峭;选错方向的人,哪怕全程在场,也像逆水行舟。

  市场早已不是那个 「买啥都能涨」 的年代,「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才是现在的常态。

  02

  4000 点 「扣款」 的真相

  可为什么偏偏是 4000 点,成了 「扣费感」 较为强烈的节点?

  答案藏在市场的节奏博弈里——每一次站上 4000 点,行情的核心驱动板块都会突然转舵,快得让人来不及调整脚步。

  10 月 29 日沪指首度收盘站上 4000 点时,市场还是科技的主战场。年初以来,仅电子行业的市值就上涨了 5.8 万亿,资金集体涌向 AI 硬件、半导体;而食品饮料、石油石化这些传统板块,成了资金流出的 「洼地」。

图:10 月 29 日首度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0.29。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震荡盘整 6 个交易日后,11 月 6 日,沪指第二次冲关 4000 点,风向骤然反转。31 个行业里,13 个成了 「承压区」,占比超四成。

  而之前领涨的电子板块突然 「熄火」,反倒是被冷落的传统行业悄悄站了起来。那些追着科技浪潮进去的人,还没来得及感受巅峰,恐怕就被这波切换浇了冷水。

图:11 月 6 日第二次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0.29-2025.11.6。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到 11 月 10 日第三次站上 4000 点,分化更趋极致。31 个行业中 19 个出现市值回落,占比高达 60%,电子、非银金融、通信成了资金 「抽离」 的重灾区。

  这意味着,即便前两次踩对了节奏,只要这次没及时从科技里收网,甚至没在 10 号把电力设备换成食品饮料,账户都可能再经历一次 「缩水」。

图:11 月 10 日第三次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6-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这种切换,像极了现实里的宏观体感,不同行业间的冷暖本就不同频。A 股亦是如此,同涨同跌的 「大锅饭」 时代早已落幕,结构性分化或许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市场迭代的长期趋势。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分化并非全然是挑战。尽管沪指站上 4000 点,谈不上低估,但市场却并没出现以前那样的 「全面泡沫」。

  如今主要指数的点位回到了 2015 年 4 月的水平,可不少个股连 2021 年的高点都没突破。这意味着,当前的行情最多只是局部过热,不是全域疯狂。

  更关键的是,这轮上涨的底色,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资本市场既要扛起科技融资的使命,也要承接居民财富配置的需求,长线耐心资本对 ETF 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 「搬家」 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但短期而言,市场或将转为震荡格局。历史上看,全 A 波动率中枢通常接近 20%,而本轮市场呈现低波上涨特征。随着流动性与估值来到十字路口,后续波动率放大是大概率事件。

  投资策略层面,在市场震荡、主线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增强组合配置的均衡性,沿着两个思路进行布局:

  一方面,三季报披露结束后,市场在数据空窗期内倾向博弈次年而非当年的景气板块,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正处底部向上修复期,且估值安全边际相对高,适合作为 「押注」 的赛道;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尚未形成新的一致预期,盲目交易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暂未离场的资金,向前寻找 「熟悉」 的策略做 「避风港」 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因此,可适当增加对年初哑铃策略,即红利+小盘的关注。

  03

  应对变局的思考

  在这幅极致分化的图景中,能跟上指数的投资者,画像其实很清晰:

  要么是那些在相对低位拿住科技、银行等主线板块的坚守者,要么是早早布局 ETF、尤其是宽基 ETF 的投资者。

  他们的成功,共同印证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投资哲学——在效率提升的市场中,认知才是更有效的通行证。

  当量化策略凭借算法捕捉每一个定价偏差,当被动资金通过 ETF 将资源集中投向成分股,交易的容错空间正在急剧收窄,市场早已告别了全域性、普惠式的行情。

  当以前靠运气能赚到的钱,现在必须靠认知才能守住,以前靠跟风能赶上的行情,现在必须靠判断才能踩准,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产配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

  首要原则是,避免盲目追涨杀跌,淡定适应板块轮动规律。

  市场风格轮动本质是宏观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与库存周期的叠加结果,偶有突发事件引发短期扰动,但 「逻辑不破、行情不止」 是核心规律。

  部分基金经理采用的均衡分散化配置策略,虽可能削弱短期涨幅,但能有效对冲风格切换风险,而且阶段性蛰伏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对投资逻辑的坚守。

  如果因短期表现不佳草草割肉,反而会固化沉没成本。从市场表现看,从上月新能源回暖,再到本月消费异动、前期领涨的 TMT 板块调整,盲目追逐热点只会陷入 「追高—割肉」 的恶性循环。

  其次,高度重视 「二八分化」 的长期趋势。

  全面注册制落地以来,二级市场的 「淘金难度」 愈发加大。一方面,个股的估值与交易结构进一步分化,资金开始向龙头公司、优质标的聚拢;另一方面,个股走势出现两极分化,「半牛半熊」、「赚了指数不赚钱」 可能成为常态。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在五千只股票里 「寻宝」,不如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委托公募基金,或是直接投资指数基金,反而能更有效地把握市场整体的趋势性行情。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3/09/30。注:统计跑赢比例所用成分股构成以区间起点为准;指数选取全收益指数。

  巴菲特那句 「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在这样一个结构撕裂、有效性提升的市场中,尤其值得深思。

  指数基金不承诺奇迹,只提供市场的平均回报 (即 beta 收益),但它也是一种守护。它以更低的成本、更透明的机制,帮持有人尽力避开个股的雷暴、情绪的漩涡,留在赛场之内,不下牌桌。

  就像植物不求一日之长,但求每日扎根。缓慢、但持续地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大盘 4000 点不是终点,也不是 「扣费点」,而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如果看好某个方向,但又缺乏深入研究,那么选择一只投资该方向的指数基金,或许比盲目下注更接近理性。

  它让投资者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值得投入的地方:理解大趋势,认识自己,并保持耐心。(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又见大盘 4000 点,如何破解 「赚了指数不赚钱」?)

(责任编辑:66)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在最近的几场路演里,总能听见两种带着无奈的感慨。

  •   有人疑惑,我买在 3300 点,怎么套在了 4000 点?

  •   也有人调侃,这 4000 点怎么跟高速 ETC似的,过一次账户里就自动扣一次钱?

  看似矛盾的体感,背后藏着这轮行情最真实的逻辑。今天,我们试图用几组数据来拆解这个问题:

  这轮行情上涨的底色是什么?4000 点的 「扣费感」 从何而来?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与这样的市场相处?

  01

  行情分化的车轮

  如果要用一个词定义这轮从年初 3300 点到 4000 点的上涨,「分化」 二字再贴切不过。指数的阳线一路震荡向上,但落在不同投资者账户里的结果,却判若两季。

  上半年的市场还在演绎 「杠铃策略」,一边是红利风格的银行股稳扎稳打,一边是小微盘个股反复活跃。

  而进入 8 月后,风向突然转向,科技成为了绝对主线,AI 硬件、芯片半导体带头冲锋,科创 50、创业板指的最大涨幅分别突破 50%、60%,之前的舒适区,逐步演变成滞后区。

  这种分化,在数据里看得更真切:

  从年初到 11 月 10 日收盘重回 4000 点,上证指数年内涨幅达 19.9%,但在 A 股 25 个核心宽基指数中,仅有 15 个跑赢了这个基准,占比刚过六成。

  其中创业板 50、科创 200 这类偏向成长的指数一骑绝尘,但上半年表现亮眼的红利指数却步履蹒跚。当市场把 「蛋糕」 偏向了小盘和科创,大盘价值股一度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如果再往大类风格和行业里拆,分化的鸿沟更明显:

  申万大类风格指数显示,年初以来,只有 AI 领衔的 TMT、新能源与机器人撑起的先进制造,以及沾着 「涨价」 逻辑的周期板块,能跟上指数的脚步;

  而金融地产、消费这些曾经的 「压舱石」,却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图片

  来源:Wind,申万大类风格指数,统计区间:2025/1/1-2025/11/10

  行业层面更甚: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仅 13 个行业涨幅跑赢上证指数,占比不足一半;

  有色金属、通信、电力设备三个板块涨超 50%,成了 「造富主力」;

  而食品饮料却逆势下跌 3%,重仓消费板块的投资者望着指数新高,只能眼睁睁看着账户缩水。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于是这轮行情的真相便水落石出:选对方向的人,赚的是汹涌的结构性行情,账户曲线比指数更陡峭;选错方向的人,哪怕全程在场,也像逆水行舟。

  市场早已不是那个 「买啥都能涨」 的年代,「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才是现在的常态。

  02

  4000 点 「扣款」 的真相

  可为什么偏偏是 4000 点,成了 「扣费感」 较为强烈的节点?

  答案藏在市场的节奏博弈里——每一次站上 4000 点,行情的核心驱动板块都会突然转舵,快得让人来不及调整脚步。

  10 月 29 日沪指首度收盘站上 4000 点时,市场还是科技的主战场。年初以来,仅电子行业的市值就上涨了 5.8 万亿,资金集体涌向 AI 硬件、半导体;而食品饮料、石油石化这些传统板块,成了资金流出的 「洼地」。

图:10 月 29 日首度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2025.10.29。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震荡盘整 6 个交易日后,11 月 6 日,沪指第二次冲关 4000 点,风向骤然反转。31 个行业里,13 个成了 「承压区」,占比超四成。

  而之前领涨的电子板块突然 「熄火」,反倒是被冷落的传统行业悄悄站了起来。那些追着科技浪潮进去的人,还没来得及感受巅峰,恐怕就被这波切换浇了冷水。

图:11 月 6 日第二次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0.29-2025.11.6。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到 11 月 10 日第三次站上 4000 点,分化更趋极致。31 个行业中 19 个出现市值回落,占比高达 60%,电子、非银金融、通信成了资金 「抽离」 的重灾区。

  这意味着,即便前两次踩对了节奏,只要这次没及时从科技里收网,甚至没在 10 号把电力设备换成食品饮料,账户都可能再经历一次 「缩水」。

图:11 月 10 日第三次站上 4000 点

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 2025.11.6-2025.11.1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这种切换,像极了现实里的宏观体感,不同行业间的冷暖本就不同频。A 股亦是如此,同涨同跌的 「大锅饭」 时代早已落幕,结构性分化或许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市场迭代的长期趋势。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分化并非全然是挑战。尽管沪指站上 4000 点,谈不上低估,但市场却并没出现以前那样的 「全面泡沫」。

  如今主要指数的点位回到了 2015 年 4 月的水平,可不少个股连 2021 年的高点都没突破。这意味着,当前的行情最多只是局部过热,不是全域疯狂。

  更关键的是,这轮上涨的底色,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资本市场既要扛起科技融资的使命,也要承接居民财富配置的需求,长线耐心资本对 ETF 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 「搬家」 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但短期而言,市场或将转为震荡格局。历史上看,全 A 波动率中枢通常接近 20%,而本轮市场呈现低波上涨特征。随着流动性与估值来到十字路口,后续波动率放大是大概率事件。

  投资策略层面,在市场震荡、主线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增强组合配置的均衡性,沿着两个思路进行布局:

  一方面,三季报披露结束后,市场在数据空窗期内倾向博弈次年而非当年的景气板块,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正处底部向上修复期,且估值安全边际相对高,适合作为 「押注」 的赛道;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尚未形成新的一致预期,盲目交易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暂未离场的资金,向前寻找 「熟悉」 的策略做 「避风港」 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因此,可适当增加对年初哑铃策略,即红利+小盘的关注。

  03

  应对变局的思考

  在这幅极致分化的图景中,能跟上指数的投资者,画像其实很清晰:

  要么是那些在相对低位拿住科技、银行等主线板块的坚守者,要么是早早布局 ETF、尤其是宽基 ETF 的投资者。

  他们的成功,共同印证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投资哲学——在效率提升的市场中,认知才是更有效的通行证。

  当量化策略凭借算法捕捉每一个定价偏差,当被动资金通过 ETF 将资源集中投向成分股,交易的容错空间正在急剧收窄,市场早已告别了全域性、普惠式的行情。

  当以前靠运气能赚到的钱,现在必须靠认知才能守住,以前靠跟风能赶上的行情,现在必须靠判断才能踩准,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产配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

  首要原则是,避免盲目追涨杀跌,淡定适应板块轮动规律。

  市场风格轮动本质是宏观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与库存周期的叠加结果,偶有突发事件引发短期扰动,但 「逻辑不破、行情不止」 是核心规律。

  部分基金经理采用的均衡分散化配置策略,虽可能削弱短期涨幅,但能有效对冲风格切换风险,而且阶段性蛰伏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对投资逻辑的坚守。

  如果因短期表现不佳草草割肉,反而会固化沉没成本。从市场表现看,从上月新能源回暖,再到本月消费异动、前期领涨的 TMT 板块调整,盲目追逐热点只会陷入 「追高—割肉」 的恶性循环。

  其次,高度重视 「二八分化」 的长期趋势。

  全面注册制落地以来,二级市场的 「淘金难度」 愈发加大。一方面,个股的估值与交易结构进一步分化,资金开始向龙头公司、优质标的聚拢;另一方面,个股走势出现两极分化,「半牛半熊」、「赚了指数不赚钱」 可能成为常态。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在五千只股票里 「寻宝」,不如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委托公募基金,或是直接投资指数基金,反而能更有效地把握市场整体的趋势性行情。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3/09/30。注:统计跑赢比例所用成分股构成以区间起点为准;指数选取全收益指数。

  巴菲特那句 「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在这样一个结构撕裂、有效性提升的市场中,尤其值得深思。

  指数基金不承诺奇迹,只提供市场的平均回报 (即 beta 收益),但它也是一种守护。它以更低的成本、更透明的机制,帮持有人尽力避开个股的雷暴、情绪的漩涡,留在赛场之内,不下牌桌。

  就像植物不求一日之长,但求每日扎根。缓慢、但持续地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大盘 4000 点不是终点,也不是 「扣费点」,而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如果看好某个方向,但又缺乏深入研究,那么选择一只投资该方向的指数基金,或许比盲目下注更接近理性。

  它让投资者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值得投入的地方:理解大趋势,认识自己,并保持耐心。(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原标题:又见大盘 4000 点,如何破解 「赚了指数不赚钱」?)

(责任编辑:66)

Search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一周热门

AMD苏姿丰:到2030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

AMD 苏姿丰:到 2030 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 1 万亿美元

2025 年 11 月 12 日
港股速报 | 港股持续走高 小鹏汽车早盘涨超12%

港股速报 | 港股持续走高 小鹏汽车早盘涨超 12%

2025 年 11 月 12 日
软银10月份清空的英伟达股票是在2020年买入 并非此前余留

软银 10 月份清空的英伟达股票是在 2020 年买入 并非此前余留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刚捐了1万股茅台 段永平又捐了2.2亿元

刚捐了 1 万股茅台 段永平又捐了 2.2 亿元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分析师:牛市无人能挡!即使美国政府结束停摆,也挡不住金价涨向4200美元

分析师:牛市无人能挡!即使美国政府结束停摆,也挡不住金价涨向 4200 美元

2025 年 11 月 12 日

中期协:10 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下降 13.26% 和增长 4.54%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利好突袭!医药巨头暴涨!诺和诺德美股暴涨近7%

利好突袭!医药巨头暴涨!诺和诺德美股暴涨近 7%

2025 年 11 月 12 日

特朗普专访火力全开:鲍威尔待不了几个月,舒默被共和党摧毁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年内新发基金数创近三年新高 「小而多」取代「造爆款」

年内新发基金数创近三年新高 「小而多」 取代 「造爆款」

2025 年 11 月 12 日
全美超1400架次航班延误,近1600架次航班取消,25万名乘客受影响!特朗普:所有空中交通管制员须立即返岗!

全美超 1400 架次航班延误,近 1600 架次航班取消,25 万名乘客受影响!特朗普:所有空中交通管制员须立即返岗!

2025 年 11 月 12 日
金桂财经

2025 年 11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 10 月    

近期动态

  • AMD 苏姿丰:到 2030 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 1 万亿美元
  • 港股速报 | 港股持续走高 小鹏汽车早盘涨超 12%
  • 软银 10 月份清空的英伟达股票是在 2020 年买入 并非此前余留
  • 刚捐了 1 万股茅台 段永平又捐了 2.2 亿元
  • 分析师:牛市无人能挡!即使美国政府结束停摆,也挡不住金价涨向 4200 美元
  • 中期协:10 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下降 13.26% 和增长 4.54%
广告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登录& 注册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登录
  • 注册
忘记密码?
Lost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 will receive a link to create a new password via email.
body::-webkit-scrollbar { width: 7px; } body::-webkit-scrollbar-track { border-radius: 10px; background: #f0f0f0; } body::-webkit-scrollbar-thumb { border-radius: 50px; background: #dfdb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