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律师取现被盘问用途」 引发热议,恰逢政策调整期。记者调查发现,各地银行取现标准不一,但均会询问用途。银行严控现金交易,源于近年电信诈骗高发,反诈压力下采取防御性措施。业内认为,平衡安全与便利需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储户共同参与,如统一执行标准、技术赋能、深化公众沟通、完善警银协作,让 「取款自由」 回归常态。
每经记者|刘嘉魁 赵景致 每经编辑|张益铭
近期,「律师取现被盘问用途」 事件引发热议,恰逢央行等三部门推进取消 「个人存取款 5 万元以上登记用途」 规定的政策调整期。《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也于近日以储户身份致电国内多地银行,发现被咨询的几家银行标准有所差异,但在取现时均会询问资金用途。
「现在公安局要求超过 1 万元客户扫码登记,超过 2 万元还要加柜面手工登记。」 一位国有大行业务主管对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透露,对不符合常理或前言不搭后语的取现行为,银行会进一步询问,并设置了 「反诈扫码确认」 环节,让客户直接查看警方风险提示。
「客户取现时按诈骗团伙教的方法应对询问,钱取走被骗了,责任却要我们担。」 上述国有大行业务主管向记者道出了银行一线风控人员的普遍困境。
他呼吁,当 「守钱袋子」 的银行被部分储户视为 「麻烦」 时,这场关乎 「取款自由」 与 「资金安全」 的拉锯战,亟待更明晰的规则来破局。
「需要注意的是,『取款自由』 并非绝对权利,而是受金融监管义务约束的相对自由。」 某资深银行业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如何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取得平衡,成为金融机构与储户共同关注的议题。
从政策松绑到实操紧绷的争议漩涡
个人单笔存取现金 5 万元以上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规定,最初计划于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依据是当时监管部门联合发布的 《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2025 年 8 月,央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发布 《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拟取消执行仅三年的 「个人单笔存取现金 5 万元以上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的规定。这一调整被视为对 2022 年政策的优化,旨在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
然而,政策尚未正式落地,部分银行基于现有风控要求,仍延续了对大额取现的审核流程。
近期引发关注的律师取现案例,反映了部分储户对取款流程的疑虑。11 月 5 日,律师周筱赟在中国建设银行山东东营支行取现不足 5 万元时,被柜员要求说明具体用途,甚至被追问历史转账记录。因未配合核查,银行声称已联系反诈中心出警。尽管事件最终以 「未出警」 收场,但该经历经社交媒体发酵后,迅速掀起对银行权限越界的质疑。
此类情况在现行风控体系中并不罕见。据每经记者了解,银行对 5 万元以上取现普遍采取预约制,并要求说明用途。多位银行从业者表示,这些流程是反诈工作的常规环节。
一位银行一线业务人员向记者表示,询问取款用途、核对流水等流程,主要是为了识别潜在风险交易,保护储户资金安全。
「我们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诈骗案例,每一步核实都是在为客户的 『钱袋子』 加一道锁。」 西部地区某股份行从业人员对记者表示,现金交易难以追踪,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银行若未尽核查义务,可能被追责。
「被客户起诉的那个支行问得细致,可能是该行被处理过。多问一句总比摊上事好。」 前述大行业务主管解释道,「流水涉案多半是帮犯罪分子过渡资金,但更多人其实是取自己的钱被骗。我们询问用途,主要是怕客户被骗。」
政策层面放宽与实操层面收紧的鲜明反差,反映出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反诈压力下的两难处境。
为何政策解禁后银行仍 「加码」 审核?
银行严控现金交易的逻辑,根植于近年电信诈骗与跨境赌博的高发态势。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 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29.4 万起。在此背景下,2022 年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警银联动。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取消 5 万元登记用途的规定,本质是推行风险分级管理,将资源集中于更高风险领域。但政策在基层落实需要过渡期。「政策意图是精准打击犯罪,而非限制普通金融活动。」 分析人士表示。
为何在政策松绑背景下,银行却仍然未放松审核标准?
一资深银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深层原因在于政策执行与风险责任的错配。
他表示,有关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反诈考核日趋严格,银行若未能拦截涉案资金,可能面临约谈、业务暂停等处罚;反之,过度审核却鲜被问责。这种 「多做不错、少做多错」 的机制,促使银行采取防御性风控措施。
「有时候银行也很崩溃,取出去的钱被骗了,真的会被追责。」 前述大行业务主管对记者无奈表示,「每天都是靠心中的正义感来推动这项工作。」
「被洗脑不深的客户还能劝回,但被洗脑严重的客户会给你编得一套一套的,我们也只能尽职免责。」 该主管对记者坦言,银行员工常需凭借经验判断,「对不符合常理或前言不搭后语的取现行为,会进一步询问」。
「特别是对老年人或突发大额取现的客户,多问一句可能就能避免一起诈骗。」 西部地区一位股份行工作人员坦言。
这种看似繁琐的流程,实则是责任倒逼下的选择。据记者了解,某银行员工就曾因客户涉诈而被罚款 7000 元。
「我们行也出现过,员工没有做好取现用途的询问,客户被骗后报案了,最后员工被罚款了。」 该主管对记者透露。
由此看来,银行基层一线更倾向采取"安全系数更高"的普适性审核,并不难理解。
取款时问询资金用途?各地银行执行不一
近日,每经记者致电国内多地银行,发现接受咨询的银行办理取现的业务流程有所差异,不过在取现时均会询问资金用途。
工商银行广州一支行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取 5 万元以内现金无需预约,持银行卡和身份证到柜台办理即可;但若账户在 48 小时内有入账,办理业务时可能需要额外核实资金来源。
中国银行桂林一支行表示,取款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即可办理,工作人员会例行询问资金用途以防范诈骗,仅为提醒客户确认自身操作安全。「只有在账户被公安机关冻结的情况下,才需要按要求提供额外材料。」 该工作人员表示,大额取现较少见,通常转账即可满足需求,取现行为容易与诈骗关联,因此银行增加问询环节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招商银行长沙一支行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支行这片区域属于电诈高发地区,银行因反诈要求,需要核实资金来源及用途。若客户选择大额取现,银行需与公安机关联网核查,信息不清晰时可能触发出警核实。「一般正常用途很少用到大额取现,转账的话流程就很简单,因为转账可以追溯,现金交易没法溯源。」
浦发银行合肥一支行工作人员表示,取款 5 万元以上需要提前一天电话预约确保库存现金足够。取款时工作人员会对取款用途进行口头询问,无其他额外审查要求。
民生银行上海一支行表示,需要提前一个工作日进行预约,带上身份证和银行卡就可以。
光大银行深圳一支行表示,5 万元以内当天就可以去,5 万元以上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取款就问一下用途,正常说一下就行」。
中信银行北京一支行工作人员表示,取款超过 5 万元会由公安来进行防诈宣讲;5 万元以内是否需要核查取决于系统提示,涉及大数据抓取。客户只需携带银行卡和身份证即可办理。
如何平衡安全与便利?
争议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机构权力边界的界定。法律层面,《商业银行法》 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 「取款自由」 原则,而 《反洗钱法》 第三十条亦要求风控措施 「与洗钱风险状况相匹配」。
「需要注意的是,『取款自由』 并非绝对权利,而是受金融监管义务约束的相对自由。」 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商业银行法》 第二十九条确实保障储户的取款自由,但该自由的前提是交易合法、身份真实、资金来源合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依法负有反洗钱、反诈等法定义务,当某笔取款或账户行为被系统识别为 「可疑」 时,银行有权也有义务进行必要核查。此时的 「自由」 并不意味着银行必须无条件放行,而是在履行审慎审查义务后,若风险排除,即应恢复自由支取。
如何在风险防控与服务优化间寻求平衡?业内人士认为,需要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储户的共同参与。
其一,统一执行标准,杜绝层层加码。当前,各地银行审核尺度存在差异。部分银行仅需预约,而部分银行则需核查流水、用途甚至历史交易情况。业内应明确风控触发条件,如交易频次、账户异常等,而非简单以金额为界。例如,对账户进行动态评级,避免无差别审核。
「三四万元以内说自用消费通常就记录通过,关键是识别真正风险点。」 前述国有大行业务主管表示。
其二,技术赋能替代人工干预。多家银行已试点智能风控系统,通过交易行为来分析识别可疑账户。例如,对长期休眠账户突然大额取现、多账户集中向少数账户转账等模式进行自动预警,减少对正常交易的干扰。
其三,深化公众沟通与权责教育。银行需明确告知储户审核的法律依据及反诈目的,而非简单以 「规定」 搪塞。同时,司法机关、监管部门可联合金融机构开展案例宣传,例如揭示诈骗分子利用现金取款洗钱的常见手法,以提升公众对合规审核的接受度。
其四,完善警银协作机制。例如,公安机关与银行建立并完善更高效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
「反诈工作要互相配合,现在我们为了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在努力,部分储户却不理解。」 前述业务主管呼吁加强社会认知。目前公安机关与银行正在完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让合规交易快速通行。同时,多家银行在网点设置 「反诈扫码确认」 环节,让客户直接查看警方风险提示。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精准的风控策略、清晰的法律边界与透明的公众沟通,才能让 「取款自由」 真正回归常态。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478367792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