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9 日,四川发布 《四川省推动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推动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明确 2030 年末发展目标,并提出 21 条具体举措,包括拓宽募资渠道、松绑基金考核、培育耐心资本、创新投资服务等。措施涵盖 「真金白银」 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完善风险容忍与容错免责机制等,为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个人及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为四川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每经记者|张祎 每经编辑|张益铭
5 月 19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 《四川省推动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 《若干措施》),围绕创业投资 「募投管退」 全链条,推动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若干措施》 明确了 2030 年末发展目标:力争全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达到 500 家,管理基金达到 2000 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 4000 亿元,打造全国创业投资高地。
四川省委金融办介绍,此次出台的 《若干措施》 主要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拓宽募资渠道,缓解创投基金募资难题;二是松绑基金考核,着力营造敢投愿投氛围;三是培育耐心资本,拓宽创投基金退出渠道;四是创新投资服务,全链多元赋能创业投资。
21 条举措推动创投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从 7 大方面提出 21 条具体举措,包括实施创业投资主体倍增计划、开展资本入川行动、加大机构项目对接、松绑创业投资基金考核、拓宽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渠道、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强化协同调度等,全方位助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
具体来看,《若干措施》 中不乏 「真金白银」 的支持政策。例如,为支持优秀管理机构在川长期发展,2026 年 12 月 31 日前,对投资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且投资期超过 1 年的创业投资机构,四川省级财政按照其实际到账投资额的 1%、单户不超过 200 万元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且股权持有满 2 年的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可根据相关规定按照投资额的 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
为吸引更多资本入川,四川从政府让利社会资本、加强基金出资联动、吸引长期耐心资本等维度作出引导,包括按照 「政府引导基金让利—国资基金微利—市场化基金盈利」 原则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单一国资对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比例可提高至 70%、支持保险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AIC) 在川设立或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
为营造 「敢投、愿投」 氛围,完善风险容忍与容错免责机制,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 60%,对于投资种子期企业或未来产业的基金可进一步提高至 80%,单个企业 (项目) 最高允许 100% 亏损。在投资损失容忍率范围内的,对基金管理人和国有出资人按尽职免责原则处理,并建立投资行为负面清单制度。
为促进资金良性循环,《若干措施》 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出资设立并购基金收购被投企业;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子基金存续期原则上不超过 12 年,确需延长的可放宽至不超过 15 年;推动国家 S 基金在川落地,并鼓励省、市两级财政、国资联动出资设立 S 基金。
《若干措施》 还提出,汇聚海内外创业投资人才,根据创业投资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成员既往投资业绩,适度放宽学历、年龄等要求,支持申报 「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提供 「募投管退」 全生命周期服务
四川省委金融办介绍,《若干措施》 惠及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个人及科技创新企业等主体,为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个人等提供创业投资 「募投管退」 全生命周期服务,为科技创新企业等被投企业提供投后赋能、落地服务保障及投、贷、保、担联动资金支持。
比如,在募资端,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基金出资联动,争取全国社保基金等长期耐心资本,有效缓解 「募资难」 问题。
在投资端,通过搭建创业投资机构与在川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创新中心等对接平台,进一步拓宽机构与项目、「线上+线下」 的对接路径,有效缓解 「接不上」 问题。
在管理端,通过设定符合创投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投资损失容忍率,进一步松绑政府、国资出资的创投基金考核,有效缓解 「不敢投」 问题。
在退出端,畅通被投企业境内外上市与并购渠道,出台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份额转让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退出流程,有效缓解 「退出难」 问题。
四川省委金融办表示,《若干措施》 正式出台对于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 「募投管退」 全链条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将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婧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其他发达省份在推动科技金融融合方面正加快走向 「建生态」。比如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已在早期孵化、风险投资、产业基金、政策引导和退出通道等方面探索出较为完整的支持体系。相较之下,四川的优质成熟项目供给仍显不足,早期项目多,但成长期项目储备较少,同时本地市场化投资机构集聚度还不高,高能级资本 「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仍是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项目储备、机构培育、退出机制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此次出台的 《若干措施》『对症下药』,针对创业投资 『募投管退』 各阶段所需做出了相应的机制性安排,正是在逐步回应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涵 摄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