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文娱变了。
5 月 21 日,阿里大文娱集团宣布即日起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
在发布会上,优酷首席运营官、阿里鱼总裁吴倩甚至将此种变化与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的转折作为对比。「今天天猫已经家喻户晓。而虎鲸文娱集团崭新的名称就是需要我们以归零的心态,以创业者的姿态,从此开启一段崭新的征程。虽然名字变了,但持续为用户提供精品内容、不断优化服务体验,借助 AI 为行业带来更良性发展的初心与业务战略始终没变。」 她称。

科技公司?
具体来看,虎鲸文娱将继续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文化娱乐集团,以优酷和大麦娱乐为核心引擎。
同天,虎鲸文娱集团发布全员信称,此次品牌 「焕新」,与阿里巴巴秉持的 「回归初心,重新创业」 一脉相承,也是公司根据自身战略作出的关键决定。
全员信称,未来虎鲸文娱将坚定 「内容+科技」 双轮驱动战略。
「只有运用科技赋能行业提质增效,才能将文娱行业漫长周期里的不确定变为确定。」 在全员信中,阿里如此解释虎鲸文娱的前述定位。
吴倩举例,在虚拟拍摄领域,虎鲸文娱已在多个城市落地帧享数字影棚,为多家内容合作伙伴提供虚拟拍摄服务,其中虚拟拍摄最多占比近 4 成;为片方打造的宣发服务平台灯塔,已经服务了上千个影视合作伙伴,合作影片票房超千亿元,为合作伙伴节省了 20% 以上的宣发预算。
影业调整
还要看到,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或许代表着阿里电影板块的战略发生大调整。
财报显示,在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止的财务年度,阿里影业营收 67.02 亿元,同比增长 33%;归母净利润 3.64 亿元,同比增长 27.7%。
阿里影业主要增长重心来自大麦。
在最新财年,大麦营收 20.57 亿元,同比增长 236%;分部业绩 (扣除成本及销售费用)12.3 亿元,同比增长 339%。营收及业绩大幅提升主因是,演出市场景气带动大麦票务 GMV 及现场演出内容业务增长。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4 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长 15.4%,大型演唱会同比增长 78.1%。
作为对比,电影市场则成为阿里影业的营收拖累项。
最新财年,阿里影业将电影相关分部合并为 「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 分部,营收 27.12 亿元,同比下滑 10%;分部业绩 0.73 亿,同比下滑 91%。主要原因是,部分电影项目不及预期,以及 2024 年电影行业整体偏弱。
剧集制作分部收入 5 亿元,同比下滑 16%;分部业绩 0.25 亿元,同比增长 76%。利润增长推力来自部分项目毛利率较高。
在最新财年,阿里影业计提投资减值 4.28 亿元,主要为持有的博纳影业股权。
「我们致力于创造现场体验、互动体验、沉浸体验,这将区别于数字化、碎片化、虚拟化的数字娱乐方式,我们称之为 『现实娱乐』。」 大麦娱乐总裁李捷如此介绍。他还提到,全新的大麦娱乐力求成为亚洲领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现实娱乐公司。
优酷盈利
需要注意的是,阿里大文娱已在市场波动中实现季度性盈利,长期亏损的优酷则是其中关键变量。
5 月 15 日晚,阿里巴巴披露了最新业绩。财报显示,在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止财务年度,阿里大文娱集团收入为 222.67 亿元,同比增长 5%,主要由阿里影业的电影及娱乐业务和优酷的收入增长所带动。2025 财年,阿里大文娱集团经调整 EBITA 为亏损 5.54 亿元,同比 2024 财年的 15.39 亿元亏损额收窄,这主要是由于优酷的亏损收窄所致。
到了今年一季度,优酷终于盈利。
截至 3 月 31 日止三个月,阿里大文娱集团收入 55.54 亿元,同比增长 12%,主要由电影及娱乐业务的增长及优酷广告收入增长所带动。当期,大文娱集团经调整 EBITA 为盈利 3600 万元,2024 年同期为亏损 8.84 亿元,这主要由优酷实现盈利所带动。
实际上,优酷达成这一成绩并不容易。
眼下,长视频市场处于明显增长压力中。在 2024 年第四季度,爱奇艺营收 66.1 亿元,同比下滑 14%;净亏损 1.894 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 4.662 亿元。
在 2024 年,芒果超媒营收 140.8 亿元,同比下滑 3.75%:归母净利润 13.64 亿元,同比下滑 61.63%。在 2025 年一季度,芒果超媒营收 29 亿元,同比下滑 12.76%;归母净利润 3.79 亿元,同比下滑 19.80%。
广告下滑是其中最明显部分。
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就对外表示,爱奇艺 2018 年时品牌广告收入接近 110 亿元, 去年已经萎缩到 40 多亿元。此外,在短视频冲击下,观众也在流失。
回到优酷,市场变化下,其广告收入增长显得尤其不易。
而优酷盈利关键,还是在全产业链的控制成本上。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盈利,是优酷近年重要目标。
总体来看,阿里大文娱的此次调整,或许代表着这家公司重心正发生变化。
这也是中国文娱产业变迁的一个注脚。
(21 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