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上海证券报
近期,多只 ETF 由于规模较低,发公告提醒存在清盘风险。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超过 180 只 ETF 单日成交额不足百万元,个别 ETF 甚至单日成交额不足万元,流动性濒临枯竭。
从过往发展情况看,每当热门指数发布,众多基金公司蜂拥布局,但 ETF 马太效应十分显著,头部 ETF 规模破千亿元,尾部产品却在 「生死线」 边缘挣扎。在 「冰火两重天」 的背后,是同质化竞争与创新缺位的双重困境。对于总规模逾 4 万亿元的 ETF 市场来说,如何用差异化创新破解同质化竞争,值得思考。
流动性告急:超百只 ETF 乏人问津
6 月 6 日,景顺长城基金公告称,截至 6 月 5 日,景顺长城 MSCI 中国A 股国际通 ETF 已连续 50 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 5000 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根据该基金的基金合同规定,合同存续期内,如果存在连续 60 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 5000 万元情形,无论是否出现连续 60 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 200 人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5 月以来,工银瑞信国证 2000ETF、工银瑞信中证 A100ETF、银华中证 1000 增强策略 ETF 等基金均发布了类似公告。
从整体来看,据 Choice 测算,截至 6 月 5 日,在 1179 只 ETF 中,147 只 ETF 规模低于 5000 万元。其中,39 只 ETF 规模不足 2000 万元,部分 ETF 规模甚至只有几百万元。
从 ETF 成交情况看,部分 ETF 几乎丧失流动性。以 6 月 6 日的 ETF 成交情况为例,共有 582 只 ETF 成交额低于 1000 万元,186 只 ETF 成交额不足 100 万元。多只 ETF 成交额只有几千元,例如前海开源 500 等权 ETF 6 月 5 日、6 日的成交额分别为 1586 元、2171 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成交额是衡量 ETF 流动性的重要指标,而流动性是 ETF 的生命线,尤其在市场剧烈波动期间,低流动性 ETF 可能遭遇 「流动性枯竭」。
「ETF 的流动性是指投资者买入或卖出 ETF 份额的便利程度,衡量的是在不显著影响价格的情况下,ETF 份额能被迅速交易的能力。高流动性意味着投资者可以更容易地以接近市场价格的水平买入或卖出 ETF 份额。」 华夏基金表示,低流动性 ETF 的买卖价差通常较大,这意味着每次交易都要付出更高的 「隐性成本」,对于频繁交易的投资者来说,这些成本会迅速累积并显著侵蚀回报。低流动性 ETF 可能出现无法以合理价格成交的情况,投资者可能面临 「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 的窘境,错失良机或无法及时止损。
同质化竞争:热门赛道差距拉开
在部分核心宽基赛道,ETF 规模差距十分明显。以沪深 300ETF 为例,截至 6 月 5 日,共有 25 只沪深 300ETF 上市,其中排名前四的 ETF 规模均超过千亿元。截至 6 月 5 日,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 规模为 3802.35 亿元,易方达沪深 300ETF 规模为 2630.5 亿元,华夏沪深 300ETF、嘉实沪深 300ETF 规模都在 1600 亿元以上。
此后便是断崖式下跌,排名第五的天弘沪深 300ETF 规模已只有 93.63 亿元。此外,11 只沪深 300ETF 规模不足 10 亿元,3 只沪深 300ETF 规模低于 2 亿元。部分中小基金公司试图后来居上,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以今年上市的 2 只沪深 300ETF 为例,中金沪深 300ETF 发行规模为 9.8 亿元,最新规模只有 4.8 亿元;万家沪深 300ETF 发行规模为 5.88 亿元,最新规模降至 2.61 亿元。
上市不满一年的中证 A500ETF 各只产品也已拉开显著差距,截至 6 月 5 日,国泰中证 A500ETF 规模为 200.67 亿元,广发中证 A500ETF、南方中证 A500ETF、华夏中证 A500ETF、富国中证 A500ETF 规模均在 150 亿元以上。不过,申万菱信中证 A500ETF、永赢中证 A500ETF、浦银安盛中证 A500ETF 规模均不足 5 亿元,并且最新规模均已较发行规模腰斩。
「ETF 市场往往头部效应十分明显,规模越大的 ETF 将吸引更多资金涌入,规模小的 ETF 往往无人问津。」 沪上一位基金研究员直言,众多机构被 ETF 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面对热门指数,往往一哄而上。但拉长时间线来看,只有部分 ETF 能跻身头部,很多尾部 ETF 规模持续萎缩。
「ETF 已成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但当前基金公司产品布局同质化严重,内卷式竞争激烈。从规模中位数看,半数 ETF 管理费难以覆盖成本,不少基金公司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万得基金总经理简梦雯直言。
亟待破局:差异化打法成关键
ETF 广阔的发展空间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 ETF 蓬勃向上的背后,竞争也在加剧。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基金公司在布局 ETF 的同时,不要盲目落子,而是要结合自身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从海外市场发展来看,华泰证券研报显示,20 多年来 ETF 市场总体呈现降费趋势,获取超额利润的难度不断增加,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对新产品的需求从未停止。在某种程度上,创新也是一种 「先发优势」。
具体而言,创新产品可以在大量同质化产品出现之前,享受一段时间的较高费率,并凭借较高的知名度和流动性在后续维持优势。海外多家中小型机构正是通过主动创新产品,成功进入 ETF 市场。产品布局策略并无绝对优劣之分,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结合当下的市场格局和公司的资源禀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现有 ETF 产品缺乏针对保险资金特殊需求的产品设计,例如偏稳健收益型产品。同时,新兴产业、主题 ETF 数量及规模有限,难以满足险资在战略领域的投资诉求。建议开发创新行业特色指数,同时,丰富各类风格、行业、Smart Beta 类 ETF,以及提供挂钩标的指数的相应衍生品。」 平安人寿资产配置部执行总经理贾亚童认为,大型公司可深耕宽基产品并优化做市交易,中小型公司应聚焦特色策略。
在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看来,ETF 产品创新空间巨大。例如运用期权的下跌保护、备兑增强等策略 ETF,透明模式的主动 ETF 等,近年来在海外发展迅速,是新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海证券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