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静
「在 2024 年股票融资规模已较 2023 年近乎翻倍的前提下,今年上半年,中国香港市场股票融资总额应会超过去年全年,相当于前 6 个月完成了去年一年做的事情。」6 月 11 日,高盛亚洲 (除日本外) 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王亚军在接受证券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港股市场的大型 IPO 项目取得不错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国际长线资金的持续回归。
2025 年以来,港股 IPO 市场的强劲复苏劲头令人瞩目,融资规模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一。在王亚军看来,这可归因于三点:一是中国持续推出经济利好政策,以及中国科技的发展让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升温;二是监管对内地企业赴港 IPO 备案的审批速度大幅提升;三是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普遍质量较高。
王亚军预测,如果 2025 年全年港股市场 IPO 规模最终在 200 亿美元—250 亿美元,那来自 A 股的公司大概能贡献 80% 左右。
其实,早在 2024 年 5 月下旬与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交流时,王亚军就提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态度正在转变,由观望走向行动。彼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实际已有回温趋势。如今时隔一年,王亚军提到,2023 年时,一些 IPO 项目的国际长线投资者可能只有 3—5 个,但现在在港股上市的 IPO 项目,参与认购的国际长线投资者数量可达 20 家以上,认购倍数也有明显增加。
王亚军坦陈,今年 4 月份 「对等关税」 初起时,也有部分国际投资者存在稍稍犹豫的情况,但 5 月份又 「奋不顾身地进来」,贸易摩擦对国际投资者的影响整体影响不是很大,当前投资中国股票的国际投资者不仅没有变少,反而更多了。
「现在港股市场热度回来了,但供给其实不够,在部分优质项目中出现机构投资者难以获得基石份额,只能通过锚定方式参与。」 王亚军谈道。
从发行端来看,当前 A 股企业赴港上市的意愿非常强劲。据 Wind 数据统计,截至 6 月 11 日,超 40 家企业拟赴港上市,其中已递表港交所的有 20 余家。
据王亚军分析,A 股企业赴港上市热度攀升,一是企业有出海需求,而香港资本市场融资便利性和效率非常高。二是监管对先 A 后 H 的公司审批速度加快。
不过,在港股 IPO 市场热度不断攀升之际,是否多数 A 股公司都适合赴港上市?对此,王亚军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从规则而言,当下 A 股上市企业基本符合中国香港的上市规则,同时,香港市场容量较大,包容性也很强,但企业要思考清楚是否有必要赴港上市。如果没有国际业务发展需求,并且本身市值太小,在港股资本运作的空间其实非常小。
「投资者重回基本面逻辑,偏好具备盈利能力、盈利模式清晰、风险较小的企业。」 据王亚军观察,港股市场最受投资者欢迎的企业主要是消费类和行业龙头类。一部分科技企业也受到青睐,但即使是 AI、人形机器人等热门赛道,如果不符合回归基本面的逻辑,市场也不会买单。
关于 AH 股的价差,王亚军认为,应该冷静看待 AH 股价差的存在,即使赴港上市的 A 股公司变多,也不会从本质上改变 A 股和 H 股的价差。港股和 A 股是两种生态,股票价格是受所在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两地股票无法互换,生态也无法趋同。
王亚军提到,实际上在 2010 年前后,相当多 H 股公司的价格,是要高于对应的 A 股估值的,因此当 「港股对 A 股再有溢价时,无需大惊小怪」。
(证券时报网)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