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
引导企业将关注重点从 「价格」 转向 「价值」,从 「同行」 转向 「用户」,提升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带来的将会是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以及更多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练好内功,行业协同共建,市场活力、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激发,让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段时间,在一些外卖平台,「低价换市场」「以价换流量」 的行为引发关注和讨论。日前,市场监管部门已约谈相关企业。
如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平台 「内卷式」 竞争,于行业健康发展不利,于商家茁壮成长无益。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平台 「内卷式」 竞争,能让消费者受益;整治 「内卷式」 竞争,反而意味着消费者能享受的 「平台福利」 少了。真是如此吗?这就有必要厘清一个问题,对消费者而言,平台 「内卷式」 竞争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以 「仅退款」 服务为例。消费者收到货后,若发现货不对板、破损残次等情况,可一键向平台申请退款,且不需要将商品退回给卖家。短期看,这似乎能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沟通效率,也能改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受益。
但拉长观察视角就会发现,实践中,个别消费者钻规则漏洞 「薅羊毛」,甚至 「恶意退款」,而平台又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将增加的售后成本转嫁给商家,导致商家不得已采取低质低价策略,降低服务品质,影响消费体验。长期看,将让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再以 「价格战」 为例。平台之间 「卷价格」,短期内,消费者确实能享受到一些 「福利」。然而,事实是,几乎每一轮 「烧钱大战」 结束,都会伴随着涨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长期看,对消费者来说,无论是服务品质还是商品质量,「内卷式」 竞争都是弊大于利。
当前,电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平台在 「争流量」 上不时出招。但质量过硬、价格公道的商品和服务才是消费者所需,也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实现共赢的关键。平台服务创新应持续营造有活力、有秩序、更公平的消费生态,避免市场出现低质低价的 「内卷式」 竞争风气。向着增量市场打开思路,向着价值创造提升格局,才能不断拓展电商行业发展空间,实现多方共赢。
放在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竞争是常态,也是发展动力。整治 「内卷式」 竞争,不是不要竞争,而是要引导企业找准自我定位,开展差异化竞争,走创新发展的大路,进而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内卷式」 竞争往往通过过度压低价格来获取市场份额,不仅给自身带来经营压力,也容易让整个行业陷入花钱买吆喝、有量无价的困境。因此,在正当竞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形成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长期竞争优势,形成健康、良性、可持续的行业生态,把赛道变成越走越宽广的蓝海,而非零和博弈的死胡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车企发出倡议,禁止通过拉踩、攀比制造恶性竞争;上海提出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全面禁止 「税收优惠政策」 招商行为……引导企业将关注重点从 「价格」 转向 「价值」,从 「同行」 转向 「用户」,提升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带来的将会是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以及更多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就此而言,整治 「内卷式」 竞争,既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从 「原地卷」 到 「向上攀」,需要技术赋能,也离不开法治保障、机制创新。企业练好内功,行业协同共建,市场活力、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激发,让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