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内容涉及煤炭行业产能管控的文件引发市场关注。7 月 24 日,焦煤期货主力合约午后开盘持续走高,尾盘触及涨停。本周四个交易日,焦煤期货主力合约已累计上涨约 30%。
与市场火热行情不同的是,近期多家煤炭上市公司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不少企业净利润出现大幅预降。业内人士表示,上半年动力煤价格从年初高位持续下行,焦炭、焦煤现货领先价格跌幅超过 20%,煤价回落或直接导致企业利润收缩,出现亏损。
对此,部分煤企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内电力负荷屡创新高,部分产地煤价涨幅持续扩大,加之煤炭进口量收缩速度加快、「反内卷」 政策逐步落地,在经历长期价格低迷后,下半年市场行情或迎来触底反弹。
煤价下跌致煤企业绩预降
Wind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 22 家煤炭企业披露了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记者梳理发现,22 家企业中超八成业绩同比下滑。其中,5 家首次出现亏损、8 家连续亏损、6 家盈利预减。仅有部分企业忧中报喜,如美锦能源、安泰集团、云煤能源预计同比亏损收窄,金能科技、宝泰隆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对于半年报业绩预降的原因,多数煤企在公告中直言受煤炭价格下行影响。
具体来看,中国神华作为行业龙头,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 236 亿元至 256 亿元。这一成绩虽远超同行业其他企业,但与上年同期 (法定披露数据) 相比,减少 39 亿元至 59 亿元,下降 13.2% 至 20.0%。谈及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国神华表示,受煤炭销售量及平均销售价格下降影响,集团煤炭部分利润下降所致。
面对持续下行的市场形势,山西焦化则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受上下游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公司主营业务虽同比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尚未彻底摆脱亏损。公司正多措并举,以精益成本管控和科学营销管理为主线,优化机制流程,深化改革变革,克服市场不利因素,提升公司生产经营的韧性,推动公司稳健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焦炭、焦煤现货领先价格 2025 年上半年区间跌幅超 20%,创 8 年来新低;动力煤价格也触及 5 年低点。煤价 「跌跌不休」 成为众多煤企面临的主要压力。
「一方面,国内上半年煤炭需求有待释放;另一方面,上半年因 『保供』 惯性和海外煤炭供需宽松,国内煤炭总供应仍维持较高增速。」 山西证券研究所研究员胡博表示,尽管二季度以来供应边际回落,但还是高于需求表现。
胡博认为,虽然部分企业通过长协销售和成本控制缓解了一定压力,但受景气度变化的影响,企业仍在积极寻找平衡点。
需求叠加带动市场行情回暖
不同于煤炭上市公司的半年报 「遇冷」,7 月以来,随着全国电力负荷屡创新高,煤炭进口量持续收缩,部分产地煤价涨幅正逐步扩大,煤炭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回暖。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 月上旬,全国各煤种价格稳中有涨:无烟煤 829.8 元/吨,涨幅 0.9%;普通混煤 488.3 元/吨,涨幅 1.7%;山西大混 553.3 元/吨,涨幅 1.5%;山西优混 622.6 元/吨,涨幅 0.6%;大同混煤 656.6 元/吨,涨幅 0.6%。
与现货市场相似,焦煤期货也保持连涨态势。焦煤期货主力合约不仅连续 2 月保持上涨,接连刷新 2025 年 3 月以来的新高,更是在 7 月 22 日、23 日接连大涨,最高报 1135.5 元/吨,涨幅达 16.94%。7 月 24 日,焦煤期货主力合约午后开盘持续走高,尾盘触及涨停。本周四个交易日,焦煤期货主力合约已累计上涨约 30%。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轮价格上行开启初期,我国上半年煤炭进口量累计实现 22170 万吨,同比下降 11.1%;6 月当月实现 3303.7 万吨,同比降 25.93%。
国泰海通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认为,从 5 月开始,随着火电需求恢复正增长,6 至 7 月全国气温大幅度回暖,叠加 4 月开始国内煤炭产量及进口量已开始收缩,煤炭周期底部或已出现;从中长期看,随着新能源新政落地带来新增装机量的见顶,对于火电冲击压力也将在 2025 年见顶,未来煤炭供需格局有望逐步改善。
记者走访山西多个煤矿生产一线发现,生产活动有序开展。不少煤企人士表示,尽管上半年煤炭价格持续下行,但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 5.4%,煤炭在能源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当前,上涨情绪虽未传导到生产一线,但企业对产业未来发展依旧保持信心。
7 月 1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同时,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也于近期强调,要加强行业自律,整治 「内卷式」 竞争,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平衡。
「站在当前时间点看,动力煤方面,在无更多供需层面利好出现的背景下,电煤价格或呈季节性波动;炼焦煤方面,若铁水产量一直维持高位,则上游品种价格具备更强支撑。」 胡博同时也表示,随着 『反内卷』 带来的政策方向改变,可能会导致煤价上涨超过预期。
(上海证券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