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w id="5"]

2025 年 8 月 2 日 下午 8:05
Home24小时核聚变大消息!5亿元融资 知名机构扎堆
spot_imgspot_img

核聚变大消息!5亿元融资 知名机构扎堆

-

来源:
上海证券报

  8月1日,聚变能源领域再添热度——诺瓦聚变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诺瓦聚变”)宣布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这家新创企业明确表态,将为中国第一座商业聚变电站的构建筑牢基础。近期,聚变领域的好消息接连不断:7月18日,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在成都点亮;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核聚变“国家队”入场。

  随着真金白银和市场热情持续涌入聚变领域,几个关键问题愈发凸显:如何定义核聚变的成功?距离成功还有多远?当下是否已到布局的最佳时间点?

  顶级科学家创立商业核聚变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诺瓦聚变成立于2025年4月3日。作为一家刚起步的公司,其微信公众号的首条内容竟是企业招聘信息。这则招聘广告将FRC(field reversed configuration,场反位形)和SMR(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两个专业名词的英文缩写串联起来,清晰表明了诺瓦聚变的愿景——打造中国第一座采用场反位形磁压缩技术路线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HOUYANG GUO(郭后杨)。公开资料显示,郭后杨长期深耕聚变领域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偏滤器及边界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以及新型核聚变能源的研究与开发。2023年,他以商业聚变公司——能量奇点CEO、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在公开场合演讲核聚变相关内容。郭后杨始终认为人工智能能加速核聚变能源商业化,因此诺瓦聚变将“核聚变+人工智能”作为根本战略。

  或许是看好商业核聚变的前景,或许是信任创始人的能力,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担任管理人)、君联资本、光速光合、高榕创投、华控基金、明势创投及临港科创投等知名机构及重要战略投资人,共同成为诺瓦聚变的天使投资人。

  商业核聚变的目标该怎么定?

  核聚变利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反应,持续稳定地释放巨大能量,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因此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也被称为“人造太阳”。凭借无限、清洁、安全的特性,核聚变被视作“人类终极能源”,一旦实现商业化,将彻底重塑人类能源版图。

  近期,负责推进国内大型核聚变装置科研的权威专家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聚变堆需解决两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一是高效点火(自持燃烧),二是长时间稳定高约束运行。聚变增益因子Q是直接衡量聚变反应堆品质的参数,指聚变反应产生的聚变能量输出值与外部能量输入值之比。聚变工程堆的商业要求是Q大于30,每年运行时间超过300天。我国聚变能实验堆预计最早在2027年可迎来Q大于1的关键节点,聚变工程堆的关键参数有望在2030年至204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8月1日,诺瓦聚变宣布的规划将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短期目标是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完成关键技术验证;中期目标是实现聚变能量增益Q>1,攻克经济高效获取聚变能的核心技术难题;长期目标是成功实现50兆瓦(MW)的聚变电力输出,推动小型模块化聚变电站商业化,助力2035年全球能源结构向零碳供电的可持续转型。这与前述权威专家分析的时间点大致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诺瓦聚变还提到,依托场反位形与磁压缩技术的协同创新,巧妙融合传统磁约束与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的优势,可显著降低核聚变电站的建造成本与研发周期,有望在数年内率先实现商业化。

  这一说法似乎呼应了郭后杨多年前的观点,当时他表示,磁惯性聚变(MIF)结合了磁约束聚变(MCF)和惯性约束聚变(ICF)的诸多理想特性。虽然MIF不如托卡马克等传统方法成熟,但这一概念对聚变能发展具有变革潜力,值得深入探索。

  FRC类装置被看好

  更多资本涌入聚变领域

  事实上,采用场反位形技术路线的并非只有诺瓦聚变。

  近日,采用相同技术路线的美国Helion Energy宣布启动建设全球首座聚变电厂,计划在2028年前向微软输送50MW聚变电力。这是核聚变发电技术商业化落地的重要里程碑。今年初,该公司宣布完成4.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公司估值达54亿美元,累计融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

  7月18日,由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瀚海聚能”)研发制造的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HHMAX-901主机在成都建设完成,并实现等离子体点亮。

  场反位形技术的核心特点是利用磁场反转实现等离子体的自约束,从而减少对外部能量的依赖。广发证券机械行业研报显示,采用场反位形磁压缩技术路线的聚变公司持续受到看好,近期陆续获得投资。其中,电源系统是这类装置的关键部分,在装置投资成本中占比达2/3,其中真空开关类(控制放电过程)、电容类(储存能量)尤为重要。研报认为国内的电源系统企业具有一定机会。

  更多信息显示,越来越多公司和资本看好核聚变的商业化进展并提早布局。7月初,兰石重装披露的接待调研公告显示,公司将加强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研究院的合作,把聚变堆装备作为公司核能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聚变公司”)正式挂牌。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公告显示,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浙能电力及四川重科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向聚变公司投资约114.92亿元。聚变公司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完成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目标。

  广发证券另一份报告提到,超导材料尤其是高温超导有望成为核聚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随着聚变装置建设的陆续启动,有望率先放量,相关公司将受益。近期,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生产商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上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拟于科创板上市。

(上海证券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最新动态

推荐阅读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