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与隐形眼镜 「相爱相杀」 多年以后,最近自由职业者小美 (化名) 终于鼓起勇气,选择通过近视手术摆脱眼镜束缚。虽然两年前其表妹已率先 「摘镜」 成功,但谨慎的小美还是做了整整两年的 「功课」 才敢躺上手术台。
「现在想想真是白担心了!」 术后两周的小美兴奋地对 《科创板日报》 记者说道。现在的她再也不用每天早起与隐形眼镜 「搏斗」,健身时也不会被滑落的眼镜打断节奏。这种 「高清无码」 的清晰体验,让她直呼 「应该早点行动」。
事实上,像小美这种 「后悔没早点做」 的体验并非个例。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不少近视患者分享自己的手术经历,反馈都是类似感受。尤其是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与不断成熟,现在患者对近视手术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拥有近 7 亿近视人群,是全球近视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屈光市场潜在空间巨大 (其中近视是全球性高发的主要屈光不正)。不过,受消费意愿下降影响,过去一年四家上市眼科机构的屈光业务普遍表现不佳,增速较之前明显放缓。
对此,爱尔康中国屈光业务部负责人王炯分析认为,屈光手术人群可以分为刚需和非刚需两类,其中刚需人群通常因学业或职业需求例如参军、考公等,必须接受近视眼手术;而非刚需人群更多是追求变美,他们不想戴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因此选择手术。
「整体上,刚需人群数量相对稳定,并没有明显下降。近两年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非刚需人群。」 他说。
但进入 2025 年之后,可以看到的是,技术升级开始成为打破市场僵局的关键,头部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合作实现术式升级,进而加速抢占高端市场。媒体报道显示,一些机构借此在短短数月内便实现了手术量的重大突破。
据上海爱尔眼科医院李文生教授向 《科创板日报》 记者介绍,目前近视眼手术主要有做 「减法」 的角膜手术、「加法」 的 ICL 手术以及 「加减法」 的晶状体手术三种类型,它们各有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其中,角膜屈光手术仍是目前矫正低、中度近视眼的主要手术方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近视手术量已突破 300 万例。
其中,相比已经扎根市场很多年的术式,爱尔康的全光塑 (Wavelight Plus) 则是一种 2023 年底才在国内上市的个性化创新术式,其特色在于 「全眼定制式治疗」,即通过 Ray Tracing 光迹追踪引导技术,获取角膜、前房和晶状体等全眼光学数据,从而为患者提供全维个性化定制的手术方案 。
「全光塑个性化手术,简而言之,就是旨在通过更精准的切削,为每位患者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以尽可能修正更多屈光不正问题,从而确保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更佳。」 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健进一步解释道。
据悉,自 2023 年底上市以来,截至目前爱尔康全光塑在国内的累计手术量已超过 5 万例,全国装机医院达一百多家,预计到年底将增至近 150 家。
同时由于中国公立医院入院准备流程较长,因此前期装机约 80% 集中在私营医院或大型屈光中心。「但随着招标工作的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公立眼科中心也将开始采购我们的设备。」 张健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全光塑在进入今年以后发展势头尤其迅猛。「全光塑技术正经历指数级市场扩张。对比在上市后一年半的时间里装机近 100 台,2024 年做了 1 万多例,今年仅半年时间就做了 3、4 万例,预计到年底累计能够达到 9 万例以上,显示全光塑 『量眼定制』 的优势正在逐步得到临床及患者认可。」 王炯表示。
据悉,除全光塑以外,爱尔康也在研发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包括如何突破当前传统手术在精度控制和复杂散光处理上的局限,进一步优化视觉质量等。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