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券商中国
8 月 26 日晚,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数据:截至 2025 年 7 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 35.08 万亿元,续创历史新高。
7 月份,随着沪深指数同步上涨,权益类产品净值增幅明显,无论是股票基金还是混合基金均有明显的净值增幅;此外,港股与美股上涨亦带动了 QDII 基金份额与净值的同步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在股债 「跷跷板」 效应作用下,不少债基资金选择 「撤离」 搬至权益市场或 「固收+」 产品,因此 7 月内债基规模环比下降超 480 亿元。
续创历史新高
中基协最新发布的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 35.08 万亿元。这是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自 2024 年初以来第十次创下历史新高。

分类型来看,今年 7 月货币基金规模增长超 3800 亿元,成为规模增长的主力。股票基金规模增长超 1900 亿元,混合基金规模增长超 1300 亿元,而债券基金规模下降超 480 亿元。
对于货基规模的增长,有公募人士指出,虽然权益市场行情转暖,但波动和不确定性仍在,加之银行存款下调后部分存款资金转化至货基,导致货基的规模依旧稳定增长。除此之外,货币基金具有门槛低、风险低、流动性高等特点,尤其是部分货币基金与购物场景做了结合,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便捷需求。在多方因素的叠加影响下,造成了货币基金虽然收益下行,但规模却持续增长的现象。
权益基金规模大增
随着 A 股的回暖,权益基金规模上升势头明显。
7 月份,上证指数上涨 3.74%,深证成指上涨 5.2%。权益基金方面,受 「回本就卖」 影响,股票基金的总份额环比下降 114.65 亿份;而混合基金的总份额则下降 370.59 亿份。但在指数拉动下,整体净值却实现上涨,其中股票型基金净值增加 4.07%,混合基金净值环比增 3.76%,二者合计实现规模超 3000 亿元的环比增长。
此外,恒生指数 7 月亦上涨 2.91%,美股三大股指同期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纳指单月上涨 3.7%,随着入场资金踊跃认购,QDII 基金整体份额环比上升 3.87%,净值更是上涨 6.77%。
泓德基金表示,近期市场或持续维持乐观情绪。行业方面,以人工智能、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行业或将持续受益于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券商等非银金融板块在资本市场改革和交易活跃背景下,具备较强的弹性。
博时基金认为,往后看,大势维度,一是重点关注市场波动率变化,警惕是否有出现波动率加速抬升的迹象,二是关注增量资金变化,尤其是两融的持续性问题、外资回流节奏等问题。
债基遭遇 「跷跷板」 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权益资产持续走高之际,「股债跷跷板」 效应显现,相当一部分资金从债市悄悄 「搬家」 至权益市场。
据公募人士近期从银行渠道获悉,债基与股市此消彼长间,部分投资者选择赎回纯债产品,转而去买权益类或 「固收+」 产品。有研报指出,7 月 24 日债基遭遇 「9·24」 之后的最大单日赎回。当时主要减持机构为银行理财及其通道 (券商、信托、期货等)。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运铎指出,今年权益市场表现较好,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回升对于债券市场形成一定程度压制,「股债跷跷板」 效应再度显威,从今年银行理财照常半年资金回表之后并未完全回流,部分资金被偏股类基金吸引也可以得到验证。
据统计,7 月份在全部 3800 余只债券型基金中 (仅统计初始份额),约六成遭遇净值下跌。对于近期债基的回撤,南方基金认为,7 月中旬起,央行流动性投放节奏有所放缓。以 7 月 24 日为例,央行通过逆回购投放 3310 亿元,但当日到期资金达 4505 亿元,净回笼 1195 亿元——简单来说,就是 「收回的钱比放出的多」。市场资金供给减少,直接压低债券价格,反映在投资者账户上,便是债基收益随之下滑。
其次是债市前期积累 「拥挤交易」 风险。去年债市单边牛市催生了 「债牛信仰」,机构普遍拉长债券久期,信用利差被压缩至历史低位。这种高度一致的持仓结构使得市场对利空信号极为敏感,稍有波动便引发部分交易盘止盈离场,进一步放大了债市的调整幅度。
站在当下展望债基后市,利好利空多重因素正持续堆叠。
泓德基金分析,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再次强调 「防止资金空转」,同时资金面趋紧、股市表现强势、债市潜在赎回压力上升、市场对改革化解石化行业过剩产能政策的博弈,以及增值税影响下国债新券发行利率上行等因素,共同对债市构成利空。另一方面,央行大额流动性投放尽显对市场的呵护态度,市场对一级交易商借贷融出可能受限与 MLF 询价的预期,以及机构对大行购债托市行为的博弈,则形成一定利多支撑。
(券商中国)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