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财联社
化债进程过半,成果斐然。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 「高质量完成 『十四五』 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由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财政改革发展成效。据发布会介绍,2024 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较 2023 年减少近 4 万亿元;2025 年 6 月末,相比 2023 年超 6 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财政专家对财联社点评表示,2028 年底,预定的化债目标有望实现,同时,2026 年底融资平台退出的进度可能超九成,有效确保 2027 年上半年退平台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1 年隐性债务减少近 4 万亿,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 2.5 个百分点
蓝佛安今日在发布会上透露,截至 2024 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 92.6 万亿元,包括国债 34.6 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 47.5 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10.5 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 68.7%。
在去年 11 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第一次透露,2023 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 14.3 万亿元,比 2018 年摸底数减少了 50%。
2024 年 11 月 8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一揽子化债方案」。一方面,增加 6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从 2024 年起分 3 年实施。另一方面,连续 5 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 8000 亿元,专门用于化债。
两项化债资源共计 10 万亿元。财政部彼时预计,2028 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 14.3 万亿元大幅降至 2.3 万亿元。
在 6 万亿置换债政策宣布后,去年的 2 万亿置换债迅速落地,在一个月即发行完毕。今年的 2 万亿置换债发行工作也总体前置,上半年完成近九成。
蓝佛安今日表示,截至今年 8 月底,一次性增加的 6 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经累计发行 4 万亿元。各地置换以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过 2.5 个百分点,可以节约利息支出超过 4500 亿元。
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团队认为,目前已落地化债资金占 2028 年之前需化解的隐债余额的比重已超过 50%,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进度预计已过半。
据 DM 不完全统计,已有广东、北京、上海三个省/直辖市和 22 个地级市 (含直辖市的区) 及 113 个县区宣告完成 「全域隐债清零」 目标。7 月,内蒙古成为第一个退出化债重点省份的区域。
蓝佛安认为,一系列举措叠加前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收敛。同时,政府债务对应着大量优质资产,我国政府负债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赵全厚研究员向财联社表示,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后,化债工作进行得更快更实。通过实施置换政策,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地方找到了化债与发展并行的工作模式。2028 年底,预定的化债目标有望实现。
超 6 成融资平台退出,「加减乘除」 四要点继续化债
蓝佛安今日指出,坚持化债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债务管理良性循环。化债打通了资金链条,地方腾挪出更多的资金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
化债推动了融资平台加快退出。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超 6 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 60% 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
在今年 3 月的两会上,央行有关负责人曾介绍,2024 年末与 2023 年初相比,约有 40% 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转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资平台的序列。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指出,从多地陆续公布的上半年化债进展来看,城投退平台进度较快,预计今年为退平台大年。
孙彬彬团队预计,到 2025 年末,全国退名单整体进展或可达到 70-80%。根据网传 「99 号文」 退名单要求:「2025 年底、2026 年底融资平台数量分别较 2023 年 3 月底累计压降不低于 75%、90%;2027 年 6 月底前实现融资平台全部退出。」
赵全厚表示,在化债资源落地后,融资平台的退出加速,总体进度超预期。预计 2026 年底融资平台退出的进度可能超九成,有效确保 2027 年上半年退平台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蓝佛安今日还表示,「十五五」 期间,财政将继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快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后续化债工作涉及 「加减乘除」 四个要点:
第一,在存量上做减法。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 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第二,在管理上做加法。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确保用得好、还得起、可持续。强化专项债 「借用管还」 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隐性债、法定债 「双轨」 合并管理,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依法加大债务信息公开力度,提升管理透明度。
第三,在效益上做乘法。科学安排债券规模、结构,合理把握发行时机、节奏,保障重大项目、重点领域资金需求,提升债券资金使用绩效,更好发挥政府债券的带动放大效应。
第四,在风险上做除法。强化风险监测预警,从事后 「救火补漏」 扩展到事前 「防患于未然」。健全专项债券偿债备付金管理机制,防范兑付风险。保持 「零容忍」 高压监管态势,层层传导压力,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财联社)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