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等背景下,期货工具对聚酯、玻璃、铁合金等工业品产业的作用日益凸显——期现联动正从 「可选项」 转变为企业稳健经营的 「必选项」。为探寻工业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展现期现联动在产业中的实践成果,即日起,本报推出 「高质量发展中的期货力量——期现联动赋能产业突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河北沙河德宝产业园区,「玻璃纯碱期现商贸中心」 的招牌格外醒目——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玻璃产业 「产融共生」 结出的实践硕果。沙河作为国内最大的玻璃产业集散地与现货定价中心之一,在期现联动的深度渗透下,正将服务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推动玻璃产业实现从 「基础配套」 到 「全链条赋能」 升级。
破局:期现联动成为产业必然选择
沙河玻璃产业是传统制造业的典型缩影。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玻璃生产资金占用量大,企业既面临纯碱、石英砂等原料价格波动的成本压力,又受现货价格周期性震荡的影响,订单亏损、库存积压等问题频发。在此背景下,期现商的入驻与期现联动模式的落地,为玻璃行业突破瓶颈提供了可能。
以永安资本为代表的期现贸易公司在沙河集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资金、信息与交易机会,他们通过提供专业的衍生工具与服务,还为产业转型注入了动能,形成了大宗商品金融服务生态。正如河北德金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栋所言:「这反映了产业对金融工具和市场化定价需求的提升,是传统产业与金融衍生品市场融合的必然结果。」
期现联动的价值,不仅在于 「锦上添花」,更在于直击产业痛点的 「雪中送炭」。
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期货部经理崔彰告诉记者,期现商凭借专业的金融知识,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将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可预期的经营节奏。玻璃生产资金占用大,传统模式下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风险:现货价格下跌,已投产的订单可能面临亏损;原燃料 (如纯碱、石英砂) 价格上涨,成本会被动抬升。期现联动模式下,期现商为企业提供 「套保方案定制+动态调整」 服务,目的就是锁价保利润。
举例来说,玻璃企业计划 3 个月后交付 5000 吨浮法玻璃,期现商可协助其在期货盘面提前卖出对应头寸,锁定销售价格。然后,再买入纯碱期货对冲原料成本,避免原料价格上涨,实现 「产销两端风险对冲」。
据记者了解,去年,沙河地区多家中小玻璃企业通过上述服务,有效降低了价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显著提升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除了价格风险外,玻璃传统库存管理多依赖经验判断,易出现 「囤货过剩占用资金」 或 「库存不足错失订单」 的困境。就此,期现商依托期现联动工具,为企业设计了 「虚拟库存+现货调剂」 的组合服务。
「当现货市场供过于求、玻璃价格低迷时,企业可减少实体库存,通过买入期货建立 『虚拟库存』,降低仓储及损耗成本;当现货紧缺时,可通过期货交割或期现商的现货渠道快速补货,避免订单流失。」 杭实国贸合作部期现经理胡庆民介绍。
记者走访玻璃企业了解到,目前,玻璃期现商通过整合沙河的仓储资源,搭建 「共享库存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分摊物流成本。该模式使沙河玻璃企业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缩短,仓储成本降低,产业链资金效率显著提升。
期现协同:架起产业链上下游 「连心桥」
沙河玻璃产业链涵盖上游原燃料供应商、中游生产企业、下游深加工 (如门窗、家具) 及贸易商,传统交易多采用 「一口价」 模式,上下游议价矛盾突出。然而,随着期现商的出现,这一矛盾得到缓解,其通过引入 「期货点价」 服务,使定价权得以灵活分配。
具体而言,下游深加工企业与沙河玻璃厂合作时,可约定以 「某时间段玻璃期货合约价格+固定升贴水」 作为最终结算价,下游企业能根据自身订单节奏选择点价时机,上游企业也能提前锁定销量,避免因价格分歧导致合作破裂。
据记者了解,去年,沙河多家中小玻璃企业通过 「期货点价」,利润波动幅度显著降低,经营稳定性大幅提升。
此外,期现商还可联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 「仓单质押融资」 服务,助力解决产业链资金周转难题。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随着期现结合在玻璃行业走深走实,期现商的服务范围已延伸至 「策略设计」 等高附加值领域。一方面,研究指导生产。期现商基于玻璃期货价格、基差数据及宏观经济,为企业提供 「产业策略报告」,指导企业调整产能、优化销售节奏。另一方面,套利拓宽利润。协助玻璃企业开展 「玻璃—纯碱」 跨品种套利,利用上下游品种价格联动性,获取额外收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盈利的能力。
期现联动在为产业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期现商大量涌入,导致玻璃市场竞争升级,采用传统模式的企业需加速转型,尽快适应 『期现一体化』 的新竞争格局。」 崔彰表示,期货与现货市场紧密联动,若出现大幅波动或风险事件,可能快速传导至产业链上下游,这要求企业与监管方共同建立 「风险预警—应急处置」 机制,如加强期现头寸动态监控、完善跨市场风险联防等。
作为玻璃期现结合的典范,沙河的转型得到了产业人士普遍认可。河北望美实业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表示,沙河曾是 「产能高地、价格洼地」,如今依托期现联动与 「中国 (沙河) 玻璃价格指数」,已成为玻璃现货、期货、大宗商品交易的 「定价风向标」。其中,期现商带来了更多的现货渠道与流动性,「产业+金融」 的新形态,让企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惠行实业玻璃期现经理和文婷告诉记者,2023 年以来,玻璃厂与期现商的合作越来越灵活 (放宽提货时间、一单一议),即使在产业下行周期,也实现了 「玻璃厂得高价、贸易商拓市场」 的双赢。
当期货工具成为产业链的 「护航者」,当绿色转型与数字化浪潮叠加,中国玻璃产业正迈向新征程。
在崔彰看来,期现联动不再是 「可选项」,而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必选项」,将推动更多玻璃企业完成从 「传统制造商」 向 「产融结合综合服务商」 转型。未来,期现服务将更贴合产业细分需求,如结合 「绿色玻璃」 产能推出对应的套期保值工具、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 「库存—期货—物流」 的实时联动等。
从沙河玻璃的实践来看,期现联动的本质是通过金融工具激活产业 「服务潜能」——不仅解决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资金效率问题,更优化配置了产业链资源。当服务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抗风险能力、定价能力与盈利能力时,意味着玻璃产业完成了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提升」 的关键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