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2023 年起,玻璃行业陷入 「价格跌、库存高、利润薄」 的困境。在基差走弱、波动率加大的市场环境下,传统经营模式难以应对 「低估值+现货亏损」 的双重压力。在前期的市场走访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期货+期权」 组合策略成为众多玻璃企业破局的关键。
产业下行周期:
传统套保陷多重困境
调研中,玻璃市场人士武延民向记者反映,玻璃行业产能错配与需求不足双重压力叠加,行业竞争加剧。
这份对行业困境的感知,在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 (下称正大玻璃) 期货部负责人崔彰那里也得到了验证。「2024 年玻璃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价格与利润双降,库存却大幅增加;2025 年预计供应同比下降 7%,但需求将随房地产竣工周期下行持续下滑。更关键的是,玻璃原片生产受窑炉特性与寿命限制,供应端存在刚性,企业不愿放弃产能指标的心态加剧了产能过剩。」 崔彰称。
武延民提到,在产业下行的特殊环境中,当企业已陷入亏损、玻璃现货价格屡创新低时,企业普遍顾虑 「价格是否已触底」,担心套保后行情反弹 (不仅未能规避风险,反而错失后续盈利机会),导致套保决策陷入犹豫。
河北望美实业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也表示,当前下行周期中,「不套保,现货价格下跌将直接冲击利润;套保,又面临基差走弱的风险」。
破局之道探索:
「期货+期权」 组合策略灵活应用
面对传统套保的困境,「期货+期权」 组合策略凭借 「下行有保护、上行有空间」 的核心优势,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 「新利器」。在受访企业看来,其核心价值在于:企业只需支付一定权利金,即可锁定价格风险,同时保留现货价格上涨时的盈利机会。
在玻璃销售环节,玻璃企业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既能对冲现货价格下跌风险,又能通过权利金收益增厚利润。
以正大玻璃为例:玻璃期权上市首日,该公司卖出 FG409C1820 期权,获得 26 元/吨权利金,在价格下跌后平仓,成功对冲部分生产成本;2025 年 5 月玻璃现货市场低迷时,公司针对 6000 吨库存,在玻璃 FG2507 合约的 1040 元/吨、1060 元/吨、1080 元/吨价位时卖出看涨期权,待权利金降至 0.5 元/吨时平仓,总计盈利 5.3 万元,有效优化了现货成本。
纯碱是玻璃生产的核心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企业成本。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正大玻璃通过 「期货套保+期权优化」 的组合,重构了纯碱采购与库存管理模式,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采购渠道升级。在碱厂直采与传统贸易商采购基础上新增期现商点价、期货套保渠道,通过多渠道比价采购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库存管理灵活化。「期货工具应用前,公司纯碱最低库存 8000 吨、最高 1.5 万吨;纯碱期货上市后,最低库存降至 0.3 万吨。公司在保证生产稳定的同时,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崔彰称。
风控体系筑基:
推动行业向 「主动管风险」 转型
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期货+期权」 组合策略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支撑。以正大玻璃为例,其构建了覆盖 「决策—执行—监控—反馈」 全流程的风控机制。
据崔彰介绍,决策层由决策小组审核投资方案,同步反馈风险情况,确保策略符合企业整体经营目标;执行层由工厂 (现货端) 负责日常生产与库存管理,市场研究员 (期货端) 实时跟踪市场动态,及时提出风险预警与操作建议;监控层则由风控经理推进内控目标落地,合规部门强化全员合规意识,通过日常巡视与实时监控,防范操作风险;反馈层通过信息闭环机制,及时将现货经营、期货操作的风险情况反馈至决策层,动态调整策略,确保风险管理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期货+期权」 组合策略的普及,不仅帮助玻璃企业渡过行业低谷,更推动行业发生深层次变革。一方面,一些玻璃企业的成功实践,吸引更多原本对期货工具热情不高的企业主动学习衍生品知识,形成 「企业参与—市场活跃—功能提升」 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工具应用深化,企业愈发重视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期权工具推动玻璃行业从 『被动抗周期』 转向 『主动管风险』,套保组合已成为产业风险管理的 『标配』—— 这不仅是风险对冲的工具,更是玻璃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支点。」 受访企业普遍认为,尽管当前玻璃产业仍面临 「长路漫漫」 的挑战,但随着 「期货+期权」 组合策略的深入应用,以及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行业终将走出低谷,迎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