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9 日,汇丰控股及恒生银行联合公布,汇丰亚太作为要约人,已要求恒生银行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呈建议,根据公司条例第 673 条以协议安排方式将恒生银行私有化。
汇丰亚太方面给出的私有化建议为每股计划股份提供 155 港元的现金代价,较恒生银行于香港联交所包括最后交易日前的 30 个交易日所报平均收市价每股 116.5 港元溢价约 33%。
这也意味着自 1972 年上市的恒生银行或将结束 53 年的公开交易历程,成为汇丰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
有分析认为,近几年汇丰持续推动集团内部改革,私有化恒生银行正是整体改革中的一步。恒生银行上半年业绩显示不良贷款压力仍大,此时提出私有化,相比此前股价溢价三成,接近近年股价高位,有助于吸引中小股东投赞成票。
每股 155 港元现金付款,预计 2026 年上半年完成
根据联合公告,汇丰控股私有化恒生银行的对价,计划按照 155 港元/股进行现金付款,汇丰亚太作为要约人,已要求恒生银行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呈建议将恒生银行私有化,倘若计划生效,股份将予以注销。
汇丰控股称,根据建议所提供的计划代价,恒生银行的估值为 2900 亿港元,相当于 2025 年上半年账面价值 1.8 倍,明显高于香港同业的估值水平。此计划代价为最终价格,将不再提高,充分反映汇丰有信心,建议是公平且具吸引力的。
截至前述公告发布时,恒生银行股份总数约 18.76 亿股,其中约 6.85 亿股将构成计划股份。汇丰亚太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恒生银行股份合计约 11.88 亿股,占比约 63.33%。
以此计算,此次私有化汇丰亚太需向计划股东支付的现金总额约为 1062 亿港元。
「透过此建议,汇丰为恒生的少数股东提供即时变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无需等待未来股息的情况下,实现汇丰对恒生投资所带来的收益。」 汇丰控股表示。
据悉,恒生银行 2025 年第三次中期股息将全额派发给股东,不会从对价中扣除,后续若有其他股息则将进行相应调整。
前述公告还提及,这项建议须待多项条件达成后方可实施,包括获得计划股东、高等法院批准等。汇丰亚太将以汇丰集团内部资源支付所需资金,预计交易将于 2026 年上半年完成。
私有化背后:恒生银行地产信贷承压
光大证券国际策略师伍礼贤分析称,市场高度关注汇丰控股私有化恒生银行的方案,近几年,汇丰持续推动集团内部改革,重新调整部门设置及关键人事,主要目的是要提升运营效率、压缩成本,私有化恒生银行正是整体改革中的一步。此前,汇丰已向恒生银行派任高管,这个做法也被市场视为铺垫。恒生上半年业绩显示不良贷款压力仍大,此时提出私有化,相比此前股价溢价三成,接近近年股价高位,有助于吸引中小股东投赞成票,缓释他们对资产质量的担忧,预计较多股东愿意接受。
恒生银行 2025 年中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 209.75 亿港元,同比增长 3%;除税前溢利 80.97 亿港元,同比下跌 28.39%;股东应得溢利下跌 30.46%,为 68.80 亿港元;每股盈利减少 34%,为每股 3.34 港元。
截至 6 月底,该行已作信贷减值的香港商业房地产贷款达到 250.12 亿港元,较半年前增加 52 亿港元,增幅达 26%。被归类为 「第二阶段」 的贷款,由 2024 年底的 294.38 亿港元增至 668.51 亿港元。据悉,「第二阶段」 指信贷风险显著增加的资产,需计提全周期预期损失。

摩根大通最新发布的报告认为,此次私有化带来短期阵痛,但长远而言对汇丰控股具有正面效益。即使不考虑营收协同效应或成本优化,由于消除了恒生的少数股权,预估汇丰控股 2027 年每股盈利及派息,可能较摩根大通的基本预测高出 1.5% 及 3.1%。
汇丰控股表示,完成该交易将对其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预计此次收购将使汇丰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 (CET1) 下降约 125 个基点。截至 6 月底,汇丰的 CET1 比率为 14.6%。
为应对资本比率的下降,汇丰预计,通过内生性资本增长,并暂停未来三个季度的股票回购计划,其 CET1 比率将恢复至 14.0% 至 14.5% 的目标运营区间。
恒生银行称,接到汇丰的私有化建议后,已成立由该行 5 位无利害关系的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的独立董事委员会,审议私有化建议,并就该私有化安排是否公平及合理提出建议,后续该行还将委任独立财务顾问。
汇丰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表示:「此建议 (私有化恒生银行) 亦代表汇丰对香港经济的重大投资,反映我们对这个市场的信心,以及其作为领先国际金融中心,以及连接国际市场与内地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将保留恒生银行品牌、分行网络等
据媒体报道,就汇丰拟私有化恒生银行,香港金管局称,已知悉有关计划,一直与相关银行保持沟通,并按既定机制和程序进行有关监管审批。
据悉,此次私有化后,恒生银行将保留其根据香港银行业条例所独立获授的持牌银行认可,并维持独立的企业管治、品牌形象、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分行网络。而其持续了 53 年的香港上市公司地位将撤销。
恒生银行创办于 1933 年,最初是林炳炎联合何善衡、梁植伟等创办的恒生银号。1965 年,香港爆发大型银行危机,恒生银行曾在一天内失去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危局之下,恒生银行被迫壮士断腕,向发钞行汇丰银行求救,后者则以 5100 万港元代价购入恒生银行 51% 股权,平息挤兑风潮。
此后,恒生银行业务大幅扩展,整体声誉及资本实力大增,不仅迅速渡过了当时的银行业危机,在之后 50 多年持续健康发展,市场竞争力及整体财务表现长期位居香港银行业前列。
目前,恒生银行在香港有超过 250 个服务网点,近年积极拓展中国内地市场,并于 2007 年成立恒生 (中国),截至今年 6 月底,中国内地网点有员工 1263 名,香港及其他地区有员工 6880 人。
据悉,此次私有化不会改变恒生银行与其客户的日常互动,客户的银行账户和客户经理等将维持不变。
汇丰方面表示,在此之上,恒生银行客户更可享受汇丰更广阔的全球网络及金融产品配套。私有化后,汇丰亦能更大规模以及更同步地在两个品牌部署科技投资,为客户提供创新及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每日经济新闻)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