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段炼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 10 月 13 日晚,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发射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 「星舰」 成功完成第 11 次试飞。火箭在起飞后顺利分离,冲出太空又平安回到地球,最后精准落入墨西哥湾海域,实现了让 「星舰」「飞回来」 的阶段目标——完成从发射到受控落水的完整闭环。
对于 SpaceX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和整个美国商业航天界而言,这次任务不只是一次技术胜利,更标志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
美国专业航天网站 NASASpaceFlight.com 形容说,「星舰」11 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累计投资已超 50 亿美元
马斯克:星舰是未来的太空飞机
SpaceX 的 「星舰」 并不是一枚普通火箭。它被设计成全球最大、推力最强、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由 「超级重型助推器」 和上部飞船两部分组成。整套系统高达 121 米;满载起飞推力约 7600 吨力,相当于 15 架波音 747 同时起飞的力量。其近地轨道设计运力可达 150 吨,明显超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太空发射系统。
马斯克的构想是:用 「星舰」 实现低成本、高频次的太空运输体系,从大规模发射 「星链」 卫星,到将货物与人类送往月球、火星,乃至实现 「地球点对点超高速运输」。他曾形容说,「星舰」 不是一次性的火箭,而是一种未来的太空飞机。
为实现这一愿景,SpaceX 已在 「星舰」项目上累计投入超过 50 亿美元。其中,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的 「星基地」 建设费用约 30 亿美元,佛罗里达州新发射设施预计再投入 18 亿美元。每次试飞几乎都意味着数千万美元的 「真金白银」 烧掉,因此也被业内称为 「用烧钱换未来」 的实验。
支持者认为,一旦 「星舰」 完全可复用,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仅几百万美元,接近大型客机跨洋航班的费用;而质疑者则提醒,这种 「烧钱式创新」 仍存在不可预估的风险。但无论如何,「星舰」 项目已成为全球商业航天最受关注的标志性工程。
△CNN 报道,「星舰」 高度达到 121 米,升空时推力达到 7590 吨,是迄今人类建造的最强大火箭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任务回顾:从爆炸到 「活着回来」
此前,「星舰」已完成 10 次试飞。从早期的低空跳跃,到全尺寸轨道级飞行,每一步都带来了不同层面的数据突破。业内普遍认为,这 10 次试飞虽然 「九险一胜」,但每次都在验证不同系统——推进、分离、热防护、姿态控制——并通过 「爆炸式试错」 积累了宝贵数据。正如美国专业技术媒体 Ars Technica 所评论的,SpaceX 通过不断的失败,把人类送得更高、更远。
而这次的第 11 次试飞,则被业内普遍视为二代 「星舰」 的 「毕业考」。
这次,「星舰」 搭载了升级后的猛禽 2 号发动机,采用更轻的结构与强化隔热瓦系统。与前 10 次相比,本次的重点是验证高温再入、防热瓦密封、发动机重启和载荷释放系统。
过去 10 次试飞,「星舰」 都没有一次能完整 「活着回来」——要么在升空阶段爆炸,要么在重返大气层时解体。即使是今年 6 月的第 10 次试飞中,虽然飞船成功重返地球并在海面软着陆,但仍部分受损。
而这一次,「星舰」 再次完成了 「从出发到回家」 的完整旅程,标志着 SpaceX 梦寐以求的 「再入闭环」 终于实现。接下来,SpaceX 将把重点转向新一代的 「星舰」3 研发。
△CNN 报道,SpaceX 成功发射 「星舰」,公司表示将在下一次试飞中推出 「星舰」3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实现三大突破
NASA 载人登月又有希望了?
突破一:火箭复用技术被攻破
这次成功最直接的意义,在于 SpaceX 第一次真正跨过了可复用重型火箭的门槛。
首先是热防护系统经受住了极端高温;其次是发动机在再入后重新点火成功;助推器也实现受控落水。若后续测试顺利,未来 「星舰」 将可以在短时间内回收、翻修并再次使用,这将大大降低航空成本,就如马斯克所言,未来的太空运输将实现像目前的航空运输一样频繁。
△美国知名太空新闻网站 Space.com 早早就推出了直播预告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突破二:载人登月战略获支点
在美国航天战略层面,这次试飞也具象征意义。国际航天竞争正在加剧,试飞成功为白宫在下一选举周期中提供了重要 「科技成果」。
此外,「星舰」 被指定为 NASA「阿尔忒弥斯 3 号」 登月任务的登月舱,此次试飞成功,意味着 NASA 距离实现载人登月目标又近了一步。《华尔街日报》 此前就指出,「星舰」 的进度直接关系到美国重返月球的时间表,第 11 次试飞的顺利完成,让这一计划重获信心。
突破三:人类深空探索能力获得积累
每一次 「星舰」 试飞,都是为未来的深空任务做准备。这次试飞任务验证了再入与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为未来的月球补给、火星运输甚至星际任务都积累了真实飞行数据。
从某种意义上说,「星舰」 的飞行也是一种文明实验——探索能否让航天成为日常运输。
△美国知名财经杂志 《巴伦周刊》 报道,「星舰」 第 11 次试飞前,太空股飙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星舰」 第 11 次试飞的成功,意味着马斯克兑现了他反复强调的承诺——让火箭 「活着回来」。这也为未来的深空运输、月球补给乃至火星探测打下基础。
编辑|段炼 杜波
校对|陈柯名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