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以来,创新药BD 交易 (Business Development,授权、合作开发等) 集中落地,板块再度成为市场焦点。
10 月 22 日,港股上市公司信达生物公告,将与日本武田制药(Takeda) 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 IBI363,并按照 40/60 比例 (信达生物/武田制药) 分担开发成本;双方将在美国共同商业化 IBI363,并按照 40/60 比例分配美国市场利润或损失。
根据协议,信达生物获得 12 亿美元首付款,其中包括通过战略股权投资获得的 1 亿美元。信达生物还有权获得合计最高达 102 亿美元的潜在开发与销售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最高可达 114 亿美元,刷新了中国医药行业的 BD 交易纪录。
除了信达生物外,月内另有多家 A 股及港股上市公司公布了最新的 BD 交易情况。如 10 月 16 日—10 月 17 日,汉森制药、维立志博、奥赛康及甘李药业均宣布了最新的 BD 交易,涉及总金额在 0.96 亿美元到 15.3 亿美元不等。
非上市公司方面也有多家公司宣布了 BD 交易情况。例如新三板挂牌公司普瑞金 10 月 17 日宣布,与吉利德旗下 Kite 达成合作,普瑞金有权并已获得总计 1.2 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望获得最高 15.2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成。
此外,海和药物 10 月 16 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 PI3Kα抑制剂瑞索利塞 (CYH33) 达成日本地区独家许可协议,这是海和药物与日本大鹏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继谷美替尼后的又一次合作,围绕瑞索利塞在日本的开发、生产与商业化展开。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截至 8 月 27 日,2025 年国产创新药 BD 出海在全球创新药 BD 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超过 15%(2019/2024 年 3/13%),披露总金额占比超过 50%(2019/2024 年 1/28%)。中国创新药项目的价值重估已经在出海交易层面启动,且随着研发推进,达成对外授权的国产创新药有望陆续登上商业化舞台、分享海外市场收益。
华福证券认为,节后的市场波动主要源于长假效应下的资金获利了结和其他板块行业的吸水。同时,部分 BD 项目预期回归理性后,短期市场预期被提前消化,导致股价出现调整。创新药行情的核心正从广泛的估值修复,转向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兑现能力。真正具备卓越的临床数据、强大的商业化能力以及成功的出海潜力的公司,将成为未来的赢家。
(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