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echweb】
无人配送车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展品,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不仅在城市的街巷里穿梭,在县城乡镇的柏油路上也已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些车没有驾驶员,却能在复杂路况中实现避障;不需要歇脚,顶着大太阳、淋着雨,就能实现全天候不间断配送,完成取货、送货的全程。而且自带 「吸睛体质」,走到哪儿都能引起围观。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底,快递物流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应用累计才超过 6000 台。然而仅仅一年后,到了 2025 年,新石器、九识等多家无人车企业已官宣,或即将跨过万台交付量的门槛,市场增长势头迅猛。
这场物流末端的变革,正在改写 「最后一公里」 的配送规则。
北京顺义区,美团推出骑手与无人车组合的配送模式:用户下单后,先由无人车将批量订单运送至中转驻点,再由骑手完成 「最后一百米」 的上门配送。在青岛黄岛区,无人配送车每天只需往返两趟,就能从快递集散地,将所有需送往门店驿站的包裹悉数运达。
这一切的背后,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在无人配送赛道上打得火热。一边是技术不停迭代升级,一边是商业落地反复磨合。一场改变物流行业未来的革命,正在展开。
价格暴降 90%,从几十万一台降至万元级别
无人配送车正悄悄在物流末端 「站稳脚跟」,尤其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新帮手。
而无人配送车能快速 「驶入」 物流末端市场,成为行业新热点,背后的关键推手是其价格的大幅下降。从早期的几十万元一台,降至如今的万元级别,降幅接近 90%,价格亲民后,它才得以在短途配送中快速立足。
亿欧智库 2021 年无人配送相关报告中提到,一辆自动驾驶末端配送车硬件成本约 30 万-50 万元;2021 年,辰韬资本调研无人配送车整车成本 20 万-25 万元,彼时高昂的造价让多数快递企业望而却步,仅少数企业开展试点。
但进入今年,无人配送车价格进一步下探。今年 5 月,九识智能发布 E 系列首款车型 E6,售价 1.98 万元。一个月后,菜鸟推出新款无人车 GT-Lite,定价 2.18 万元,叠加限时优惠后低至 1.68 万元。
价格亲民化后,无人配送车的实用价值在实际运营中快速凸显。
北京某快递分拣中心的工作人员向 Tech 星球透露,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作用就是穿梭于分拣中心与小区末端之间。「它会直接把货送到小区或者附近的驿站,快递员在小区接货后再上门配送,这就省了快递员往返分拣中心的时间,效率提高不少。」
这种便捷性也得到了快递驿站工作人员的认可。无人配送车的操作流程十分简单:远程解锁接收货物、快速卸货完成交接、确认后一键启动让车辆自主返程。无需专人引导,全程自动化的操作,让末端收货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
「它有点像酒店的服务机器人,一到驿站门口,我就能收到验证码。输入验证码后,车门直接解锁,卸完货、确认取件完成,车子就会自动离开,特别方便智能。」
正因如此,近几年顺丰、中通、圆通、极兔、韵达等快递公司加速引入无人配送车。根据国海证券的统计,目前中通快递已投入约 1000 辆,圆通速递投入近 500 辆,韵达股份投入超 100 辆,申通快递投入超 200 辆。
此外,今年 4 月,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展开合作,计划未来落地 10000 台无人车。顺丰控股已投入超 800 辆,预计 2025 年无人车规模将扩至 8000 辆。
多位快递从业者表示,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未来 3 至 5 年,如果无人配送车的成本降至万元以内,覆盖更多末端场景,那么快递小哥的工作模式也将迎来全新升级。
资本密集押注,头部企业加速跑马圈地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 还在城市道路测试中谨慎探索时,无人配送赛道已率先打破 「叫好不叫座」 的僵局,成为资本眼中更具现实落地价值的 「香饽饽」。
一位关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人称,相比 Robotaxi 动辄数十亿的基建投入和漫长的法规完善周期,无人配送车聚焦 「最后几公里」 的短途场景,既能凭借科技感带来市场新鲜感,又能直接为末端驿站、网点解决人力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痛点,实用价值肉眼可见,自然成为资本押注的优先选项。
资本的狂热押注,在 2025 年头部企业的融资成绩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 2 月,新石器刚完成 10 亿元 C+轮融资,紧接着,在 10 月 23 日,新石器宣布完成逾 6 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 42.72 亿元) 的 D 轮融资。九识智能则同在今年拿下近 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白犀牛也获得了 2 亿元的 B 轮融资。
不到一年,三家头部企业融资额合计超 70 亿元,远超同期部分 Robotaxi 企业的融资规模,赛道 「吸金力」 可见一斑。
资本的涌入,直接点燃了头部玩家的 「地盘争夺战」,落地应用的消息密集传出。
今年 4 月,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石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投入 10000 台无人配送车;7 月,申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菜鸟无人车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京东物流则宣布,将在未来五年采购 100 万辆无人车和 10 万架无人机。
这些密集落地的合作,不只是企业在扩张版图,更在末端驿站获得了实打实的利益。
根据顺丰集团公众号,山东顺丰在鲁西 10 城共计投入 52 辆无人配送车,其中的 48 辆应用于中转直发场景,单车日均往返 5 个来回,日均行驶 6240km,运输 8 万票快件,运输单票成本下降 1.32 元,效率提升 30%。
北京一位快递驿站的工作人员则给 Tech 星球算了一笔账,若以 12 万元的购车成本 (含 FSD 全周期服务) 计算,假设使用 5 年时间,一辆无人车每天的成本 66 元,加上电费,每日成本不超过 80 元。
相比传统人力配送模式,这样的成本优势对末端驿站而言颇具吸引力。「随着后续技术成熟,成本可能继续下降」,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交付万辆之后,掀起 「降本」 之战
无人配送车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招商证券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约为 4680 亿元;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其市场空间在 5460 亿元到 7280 亿元之间。
在行业内,1 万辆的运营规模已成为共识,这是无人配送车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应用的 「临界点」。目前,九识智能、新石器已经完成了第 10000 台下线交付。
在多位行业从业者看来,唯有达到这一量级,企业才能突破 「小批量、高成本」 的困境,形成 「技术降本、场景深度验证、订单规模扩张、进一步摊薄成本」 的正向循环,真正打开商业化的大门。
不过,迈过万辆门槛后,行业竞争同步加剧,而物流行业的整体环境更在倒逼无人配送企业加速降本。
据招商证券,2025 年 1-5 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 20.1% 至 788 亿件,但单价同比下降 8.2% 至 7.5 元,行业呈现 「量增价跌」 特征。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敏感度达到新高度。
从成本结构来看,末端配送成为降本的核心突破口,以直营快递公司顺丰控股为例,2024 年其单票人工及运力成本占公司总单票成本的 84%。
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替代 「最后五公里」 的人力,成为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的关键抓手,这也意味着,无人配送车自身的硬件与运营成本必须持续下降,才能真正具备商业化替代能力。
这一点在不同区域的应用中更显突出。一位山东快递分拣处的负责人告诉 Tech 星球,相较于大城市人力成本较高、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力的性价比更易显现,小城市目前仍难以大规模使用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力,核心原因正是其成本尚未降至足以匹配当地人力成本的水平。
这也从侧面印证,无人配送车的降本之战不仅关乎行业整体商业化进程,更决定着其能否突破区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渗透。
早期无人配送车依赖的激光雷达、高算力计算平台等,成本一度居高不下,但随着激光雷达价格的下降,叠加批量采购带来的议价能力提升,以及国产车规级芯片的成熟和算力优化算法的进步,直接拉低了整车制造成本。
而这种降本潜力仍在延续。上述投资人表示,就像上一轮硬件端的降本路径,当前市场仍有显著优化空间:「随着销量进一步攀升,此前相对固定的软件开发成本、运营成本将被更多订单平摊,这会成为下一轮降本的重要方向。」(任雪芸)
【文章来源:techweb】
无人配送车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展品,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不仅在城市的街巷里穿梭,在县城乡镇的柏油路上也已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些车没有驾驶员,却能在复杂路况中实现避障;不需要歇脚,顶着大太阳、淋着雨,就能实现全天候不间断配送,完成取货、送货的全程。而且自带 「吸睛体质」,走到哪儿都能引起围观。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底,快递物流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应用累计才超过 6000 台。然而仅仅一年后,到了 2025 年,新石器、九识等多家无人车企业已官宣,或即将跨过万台交付量的门槛,市场增长势头迅猛。
这场物流末端的变革,正在改写 「最后一公里」 的配送规则。
北京顺义区,美团推出骑手与无人车组合的配送模式:用户下单后,先由无人车将批量订单运送至中转驻点,再由骑手完成 「最后一百米」 的上门配送。在青岛黄岛区,无人配送车每天只需往返两趟,就能从快递集散地,将所有需送往门店驿站的包裹悉数运达。
这一切的背后,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在无人配送赛道上打得火热。一边是技术不停迭代升级,一边是商业落地反复磨合。一场改变物流行业未来的革命,正在展开。
价格暴降 90%,从几十万一台降至万元级别
无人配送车正悄悄在物流末端 「站稳脚跟」,尤其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新帮手。
而无人配送车能快速 「驶入」 物流末端市场,成为行业新热点,背后的关键推手是其价格的大幅下降。从早期的几十万元一台,降至如今的万元级别,降幅接近 90%,价格亲民后,它才得以在短途配送中快速立足。
亿欧智库 2021 年无人配送相关报告中提到,一辆自动驾驶末端配送车硬件成本约 30 万-50 万元;2021 年,辰韬资本调研无人配送车整车成本 20 万-25 万元,彼时高昂的造价让多数快递企业望而却步,仅少数企业开展试点。
但进入今年,无人配送车价格进一步下探。今年 5 月,九识智能发布 E 系列首款车型 E6,售价 1.98 万元。一个月后,菜鸟推出新款无人车 GT-Lite,定价 2.18 万元,叠加限时优惠后低至 1.68 万元。
价格亲民化后,无人配送车的实用价值在实际运营中快速凸显。
北京某快递分拣中心的工作人员向 Tech 星球透露,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作用就是穿梭于分拣中心与小区末端之间。「它会直接把货送到小区或者附近的驿站,快递员在小区接货后再上门配送,这就省了快递员往返分拣中心的时间,效率提高不少。」
这种便捷性也得到了快递驿站工作人员的认可。无人配送车的操作流程十分简单:远程解锁接收货物、快速卸货完成交接、确认后一键启动让车辆自主返程。无需专人引导,全程自动化的操作,让末端收货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
「它有点像酒店的服务机器人,一到驿站门口,我就能收到验证码。输入验证码后,车门直接解锁,卸完货、确认取件完成,车子就会自动离开,特别方便智能。」
正因如此,近几年顺丰、中通、圆通、极兔、韵达等快递公司加速引入无人配送车。根据国海证券的统计,目前中通快递已投入约 1000 辆,圆通速递投入近 500 辆,韵达股份投入超 100 辆,申通快递投入超 200 辆。
此外,今年 4 月,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展开合作,计划未来落地 10000 台无人车。顺丰控股已投入超 800 辆,预计 2025 年无人车规模将扩至 8000 辆。
多位快递从业者表示,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未来 3 至 5 年,如果无人配送车的成本降至万元以内,覆盖更多末端场景,那么快递小哥的工作模式也将迎来全新升级。
资本密集押注,头部企业加速跑马圈地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 还在城市道路测试中谨慎探索时,无人配送赛道已率先打破 「叫好不叫座」 的僵局,成为资本眼中更具现实落地价值的 「香饽饽」。
一位关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人称,相比 Robotaxi 动辄数十亿的基建投入和漫长的法规完善周期,无人配送车聚焦 「最后几公里」 的短途场景,既能凭借科技感带来市场新鲜感,又能直接为末端驿站、网点解决人力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痛点,实用价值肉眼可见,自然成为资本押注的优先选项。
资本的狂热押注,在 2025 年头部企业的融资成绩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 2 月,新石器刚完成 10 亿元 C+轮融资,紧接着,在 10 月 23 日,新石器宣布完成逾 6 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 42.72 亿元) 的 D 轮融资。九识智能则同在今年拿下近 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白犀牛也获得了 2 亿元的 B 轮融资。
不到一年,三家头部企业融资额合计超 70 亿元,远超同期部分 Robotaxi 企业的融资规模,赛道 「吸金力」 可见一斑。
资本的涌入,直接点燃了头部玩家的 「地盘争夺战」,落地应用的消息密集传出。
今年 4 月,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石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投入 10000 台无人配送车;7 月,申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菜鸟无人车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京东物流则宣布,将在未来五年采购 100 万辆无人车和 10 万架无人机。
这些密集落地的合作,不只是企业在扩张版图,更在末端驿站获得了实打实的利益。
根据顺丰集团公众号,山东顺丰在鲁西 10 城共计投入 52 辆无人配送车,其中的 48 辆应用于中转直发场景,单车日均往返 5 个来回,日均行驶 6240km,运输 8 万票快件,运输单票成本下降 1.32 元,效率提升 30%。
北京一位快递驿站的工作人员则给 Tech 星球算了一笔账,若以 12 万元的购车成本 (含 FSD 全周期服务) 计算,假设使用 5 年时间,一辆无人车每天的成本 66 元,加上电费,每日成本不超过 80 元。
相比传统人力配送模式,这样的成本优势对末端驿站而言颇具吸引力。「随着后续技术成熟,成本可能继续下降」,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交付万辆之后,掀起 「降本」 之战
无人配送车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招商证券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约为 4680 亿元;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其市场空间在 5460 亿元到 7280 亿元之间。
在行业内,1 万辆的运营规模已成为共识,这是无人配送车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应用的 「临界点」。目前,九识智能、新石器已经完成了第 10000 台下线交付。
在多位行业从业者看来,唯有达到这一量级,企业才能突破 「小批量、高成本」 的困境,形成 「技术降本、场景深度验证、订单规模扩张、进一步摊薄成本」 的正向循环,真正打开商业化的大门。
不过,迈过万辆门槛后,行业竞争同步加剧,而物流行业的整体环境更在倒逼无人配送企业加速降本。
据招商证券,2025 年 1-5 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 20.1% 至 788 亿件,但单价同比下降 8.2% 至 7.5 元,行业呈现 「量增价跌」 特征。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敏感度达到新高度。
从成本结构来看,末端配送成为降本的核心突破口,以直营快递公司顺丰控股为例,2024 年其单票人工及运力成本占公司总单票成本的 84%。
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替代 「最后五公里」 的人力,成为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的关键抓手,这也意味着,无人配送车自身的硬件与运营成本必须持续下降,才能真正具备商业化替代能力。
这一点在不同区域的应用中更显突出。一位山东快递分拣处的负责人告诉 Tech 星球,相较于大城市人力成本较高、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力的性价比更易显现,小城市目前仍难以大规模使用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力,核心原因正是其成本尚未降至足以匹配当地人力成本的水平。
这也从侧面印证,无人配送车的降本之战不仅关乎行业整体商业化进程,更决定着其能否突破区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渗透。
早期无人配送车依赖的激光雷达、高算力计算平台等,成本一度居高不下,但随着激光雷达价格的下降,叠加批量采购带来的议价能力提升,以及国产车规级芯片的成熟和算力优化算法的进步,直接拉低了整车制造成本。
而这种降本潜力仍在延续。上述投资人表示,就像上一轮硬件端的降本路径,当前市场仍有显著优化空间:「随着销量进一步攀升,此前相对固定的软件开发成本、运营成本将被更多订单平摊,这会成为下一轮降本的重要方向。」(任雪芸)
【文章来源:techweb】
无人配送车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展品,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不仅在城市的街巷里穿梭,在县城乡镇的柏油路上也已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些车没有驾驶员,却能在复杂路况中实现避障;不需要歇脚,顶着大太阳、淋着雨,就能实现全天候不间断配送,完成取货、送货的全程。而且自带 「吸睛体质」,走到哪儿都能引起围观。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底,快递物流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应用累计才超过 6000 台。然而仅仅一年后,到了 2025 年,新石器、九识等多家无人车企业已官宣,或即将跨过万台交付量的门槛,市场增长势头迅猛。
这场物流末端的变革,正在改写 「最后一公里」 的配送规则。
北京顺义区,美团推出骑手与无人车组合的配送模式:用户下单后,先由无人车将批量订单运送至中转驻点,再由骑手完成 「最后一百米」 的上门配送。在青岛黄岛区,无人配送车每天只需往返两趟,就能从快递集散地,将所有需送往门店驿站的包裹悉数运达。
这一切的背后,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在无人配送赛道上打得火热。一边是技术不停迭代升级,一边是商业落地反复磨合。一场改变物流行业未来的革命,正在展开。
价格暴降 90%,从几十万一台降至万元级别
无人配送车正悄悄在物流末端 「站稳脚跟」,尤其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新帮手。
而无人配送车能快速 「驶入」 物流末端市场,成为行业新热点,背后的关键推手是其价格的大幅下降。从早期的几十万元一台,降至如今的万元级别,降幅接近 90%,价格亲民后,它才得以在短途配送中快速立足。
亿欧智库 2021 年无人配送相关报告中提到,一辆自动驾驶末端配送车硬件成本约 30 万-50 万元;2021 年,辰韬资本调研无人配送车整车成本 20 万-25 万元,彼时高昂的造价让多数快递企业望而却步,仅少数企业开展试点。
但进入今年,无人配送车价格进一步下探。今年 5 月,九识智能发布 E 系列首款车型 E6,售价 1.98 万元。一个月后,菜鸟推出新款无人车 GT-Lite,定价 2.18 万元,叠加限时优惠后低至 1.68 万元。
价格亲民化后,无人配送车的实用价值在实际运营中快速凸显。
北京某快递分拣中心的工作人员向 Tech 星球透露,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作用就是穿梭于分拣中心与小区末端之间。「它会直接把货送到小区或者附近的驿站,快递员在小区接货后再上门配送,这就省了快递员往返分拣中心的时间,效率提高不少。」
这种便捷性也得到了快递驿站工作人员的认可。无人配送车的操作流程十分简单:远程解锁接收货物、快速卸货完成交接、确认后一键启动让车辆自主返程。无需专人引导,全程自动化的操作,让末端收货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
「它有点像酒店的服务机器人,一到驿站门口,我就能收到验证码。输入验证码后,车门直接解锁,卸完货、确认取件完成,车子就会自动离开,特别方便智能。」
正因如此,近几年顺丰、中通、圆通、极兔、韵达等快递公司加速引入无人配送车。根据国海证券的统计,目前中通快递已投入约 1000 辆,圆通速递投入近 500 辆,韵达股份投入超 100 辆,申通快递投入超 200 辆。
此外,今年 4 月,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展开合作,计划未来落地 10000 台无人车。顺丰控股已投入超 800 辆,预计 2025 年无人车规模将扩至 8000 辆。
多位快递从业者表示,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未来 3 至 5 年,如果无人配送车的成本降至万元以内,覆盖更多末端场景,那么快递小哥的工作模式也将迎来全新升级。
资本密集押注,头部企业加速跑马圈地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 还在城市道路测试中谨慎探索时,无人配送赛道已率先打破 「叫好不叫座」 的僵局,成为资本眼中更具现实落地价值的 「香饽饽」。
一位关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人称,相比 Robotaxi 动辄数十亿的基建投入和漫长的法规完善周期,无人配送车聚焦 「最后几公里」 的短途场景,既能凭借科技感带来市场新鲜感,又能直接为末端驿站、网点解决人力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痛点,实用价值肉眼可见,自然成为资本押注的优先选项。
资本的狂热押注,在 2025 年头部企业的融资成绩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 2 月,新石器刚完成 10 亿元 C+轮融资,紧接着,在 10 月 23 日,新石器宣布完成逾 6 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 42.72 亿元) 的 D 轮融资。九识智能则同在今年拿下近 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白犀牛也获得了 2 亿元的 B 轮融资。
不到一年,三家头部企业融资额合计超 70 亿元,远超同期部分 Robotaxi 企业的融资规模,赛道 「吸金力」 可见一斑。
资本的涌入,直接点燃了头部玩家的 「地盘争夺战」,落地应用的消息密集传出。
今年 4 月,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石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投入 10000 台无人配送车;7 月,申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菜鸟无人车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京东物流则宣布,将在未来五年采购 100 万辆无人车和 10 万架无人机。
这些密集落地的合作,不只是企业在扩张版图,更在末端驿站获得了实打实的利益。
根据顺丰集团公众号,山东顺丰在鲁西 10 城共计投入 52 辆无人配送车,其中的 48 辆应用于中转直发场景,单车日均往返 5 个来回,日均行驶 6240km,运输 8 万票快件,运输单票成本下降 1.32 元,效率提升 30%。
北京一位快递驿站的工作人员则给 Tech 星球算了一笔账,若以 12 万元的购车成本 (含 FSD 全周期服务) 计算,假设使用 5 年时间,一辆无人车每天的成本 66 元,加上电费,每日成本不超过 80 元。
相比传统人力配送模式,这样的成本优势对末端驿站而言颇具吸引力。「随着后续技术成熟,成本可能继续下降」,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交付万辆之后,掀起 「降本」 之战
无人配送车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招商证券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约为 4680 亿元;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其市场空间在 5460 亿元到 7280 亿元之间。
在行业内,1 万辆的运营规模已成为共识,这是无人配送车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应用的 「临界点」。目前,九识智能、新石器已经完成了第 10000 台下线交付。
在多位行业从业者看来,唯有达到这一量级,企业才能突破 「小批量、高成本」 的困境,形成 「技术降本、场景深度验证、订单规模扩张、进一步摊薄成本」 的正向循环,真正打开商业化的大门。
不过,迈过万辆门槛后,行业竞争同步加剧,而物流行业的整体环境更在倒逼无人配送企业加速降本。
据招商证券,2025 年 1-5 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 20.1% 至 788 亿件,但单价同比下降 8.2% 至 7.5 元,行业呈现 「量增价跌」 特征。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敏感度达到新高度。
从成本结构来看,末端配送成为降本的核心突破口,以直营快递公司顺丰控股为例,2024 年其单票人工及运力成本占公司总单票成本的 84%。
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替代 「最后五公里」 的人力,成为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的关键抓手,这也意味着,无人配送车自身的硬件与运营成本必须持续下降,才能真正具备商业化替代能力。
这一点在不同区域的应用中更显突出。一位山东快递分拣处的负责人告诉 Tech 星球,相较于大城市人力成本较高、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力的性价比更易显现,小城市目前仍难以大规模使用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力,核心原因正是其成本尚未降至足以匹配当地人力成本的水平。
这也从侧面印证,无人配送车的降本之战不仅关乎行业整体商业化进程,更决定着其能否突破区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渗透。
早期无人配送车依赖的激光雷达、高算力计算平台等,成本一度居高不下,但随着激光雷达价格的下降,叠加批量采购带来的议价能力提升,以及国产车规级芯片的成熟和算力优化算法的进步,直接拉低了整车制造成本。
而这种降本潜力仍在延续。上述投资人表示,就像上一轮硬件端的降本路径,当前市场仍有显著优化空间:「随着销量进一步攀升,此前相对固定的软件开发成本、运营成本将被更多订单平摊,这会成为下一轮降本的重要方向。」(任雪芸)
【文章来源:techweb】
无人配送车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展品,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不仅在城市的街巷里穿梭,在县城乡镇的柏油路上也已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些车没有驾驶员,却能在复杂路况中实现避障;不需要歇脚,顶着大太阳、淋着雨,就能实现全天候不间断配送,完成取货、送货的全程。而且自带 「吸睛体质」,走到哪儿都能引起围观。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底,快递物流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应用累计才超过 6000 台。然而仅仅一年后,到了 2025 年,新石器、九识等多家无人车企业已官宣,或即将跨过万台交付量的门槛,市场增长势头迅猛。
这场物流末端的变革,正在改写 「最后一公里」 的配送规则。
北京顺义区,美团推出骑手与无人车组合的配送模式:用户下单后,先由无人车将批量订单运送至中转驻点,再由骑手完成 「最后一百米」 的上门配送。在青岛黄岛区,无人配送车每天只需往返两趟,就能从快递集散地,将所有需送往门店驿站的包裹悉数运达。
这一切的背后,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在无人配送赛道上打得火热。一边是技术不停迭代升级,一边是商业落地反复磨合。一场改变物流行业未来的革命,正在展开。
价格暴降 90%,从几十万一台降至万元级别
无人配送车正悄悄在物流末端 「站稳脚跟」,尤其在网点与末端门店、驿站之间的短途配送中,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新帮手。
而无人配送车能快速 「驶入」 物流末端市场,成为行业新热点,背后的关键推手是其价格的大幅下降。从早期的几十万元一台,降至如今的万元级别,降幅接近 90%,价格亲民后,它才得以在短途配送中快速立足。
亿欧智库 2021 年无人配送相关报告中提到,一辆自动驾驶末端配送车硬件成本约 30 万-50 万元;2021 年,辰韬资本调研无人配送车整车成本 20 万-25 万元,彼时高昂的造价让多数快递企业望而却步,仅少数企业开展试点。
但进入今年,无人配送车价格进一步下探。今年 5 月,九识智能发布 E 系列首款车型 E6,售价 1.98 万元。一个月后,菜鸟推出新款无人车 GT-Lite,定价 2.18 万元,叠加限时优惠后低至 1.68 万元。
价格亲民化后,无人配送车的实用价值在实际运营中快速凸显。
北京某快递分拣中心的工作人员向 Tech 星球透露,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作用就是穿梭于分拣中心与小区末端之间。「它会直接把货送到小区或者附近的驿站,快递员在小区接货后再上门配送,这就省了快递员往返分拣中心的时间,效率提高不少。」
这种便捷性也得到了快递驿站工作人员的认可。无人配送车的操作流程十分简单:远程解锁接收货物、快速卸货完成交接、确认后一键启动让车辆自主返程。无需专人引导,全程自动化的操作,让末端收货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
「它有点像酒店的服务机器人,一到驿站门口,我就能收到验证码。输入验证码后,车门直接解锁,卸完货、确认取件完成,车子就会自动离开,特别方便智能。」
正因如此,近几年顺丰、中通、圆通、极兔、韵达等快递公司加速引入无人配送车。根据国海证券的统计,目前中通快递已投入约 1000 辆,圆通速递投入近 500 辆,韵达股份投入超 100 辆,申通快递投入超 200 辆。
此外,今年 4 月,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展开合作,计划未来落地 10000 台无人车。顺丰控股已投入超 800 辆,预计 2025 年无人车规模将扩至 8000 辆。
多位快递从业者表示,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未来 3 至 5 年,如果无人配送车的成本降至万元以内,覆盖更多末端场景,那么快递小哥的工作模式也将迎来全新升级。
资本密集押注,头部企业加速跑马圈地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 还在城市道路测试中谨慎探索时,无人配送赛道已率先打破 「叫好不叫座」 的僵局,成为资本眼中更具现实落地价值的 「香饽饽」。
一位关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人称,相比 Robotaxi 动辄数十亿的基建投入和漫长的法规完善周期,无人配送车聚焦 「最后几公里」 的短途场景,既能凭借科技感带来市场新鲜感,又能直接为末端驿站、网点解决人力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痛点,实用价值肉眼可见,自然成为资本押注的优先选项。
资本的狂热押注,在 2025 年头部企业的融资成绩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 2 月,新石器刚完成 10 亿元 C+轮融资,紧接着,在 10 月 23 日,新石器宣布完成逾 6 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 42.72 亿元) 的 D 轮融资。九识智能则同在今年拿下近 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白犀牛也获得了 2 亿元的 B 轮融资。
不到一年,三家头部企业融资额合计超 70 亿元,远超同期部分 Robotaxi 企业的融资规模,赛道 「吸金力」 可见一斑。
资本的涌入,直接点燃了头部玩家的 「地盘争夺战」,落地应用的消息密集传出。
今年 4 月,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石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投入 10000 台无人配送车;7 月,申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菜鸟无人车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京东物流则宣布,将在未来五年采购 100 万辆无人车和 10 万架无人机。
这些密集落地的合作,不只是企业在扩张版图,更在末端驿站获得了实打实的利益。
根据顺丰集团公众号,山东顺丰在鲁西 10 城共计投入 52 辆无人配送车,其中的 48 辆应用于中转直发场景,单车日均往返 5 个来回,日均行驶 6240km,运输 8 万票快件,运输单票成本下降 1.32 元,效率提升 30%。
北京一位快递驿站的工作人员则给 Tech 星球算了一笔账,若以 12 万元的购车成本 (含 FSD 全周期服务) 计算,假设使用 5 年时间,一辆无人车每天的成本 66 元,加上电费,每日成本不超过 80 元。
相比传统人力配送模式,这样的成本优势对末端驿站而言颇具吸引力。「随着后续技术成熟,成本可能继续下降」,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交付万辆之后,掀起 「降本」 之战
无人配送车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招商证券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约为 4680 亿元;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其市场空间在 5460 亿元到 7280 亿元之间。
在行业内,1 万辆的运营规模已成为共识,这是无人配送车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应用的 「临界点」。目前,九识智能、新石器已经完成了第 10000 台下线交付。
在多位行业从业者看来,唯有达到这一量级,企业才能突破 「小批量、高成本」 的困境,形成 「技术降本、场景深度验证、订单规模扩张、进一步摊薄成本」 的正向循环,真正打开商业化的大门。
不过,迈过万辆门槛后,行业竞争同步加剧,而物流行业的整体环境更在倒逼无人配送企业加速降本。
据招商证券,2025 年 1-5 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 20.1% 至 788 亿件,但单价同比下降 8.2% 至 7.5 元,行业呈现 「量增价跌」 特征。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敏感度达到新高度。
从成本结构来看,末端配送成为降本的核心突破口,以直营快递公司顺丰控股为例,2024 年其单票人工及运力成本占公司总单票成本的 84%。
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替代 「最后五公里」 的人力,成为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的关键抓手,这也意味着,无人配送车自身的硬件与运营成本必须持续下降,才能真正具备商业化替代能力。
这一点在不同区域的应用中更显突出。一位山东快递分拣处的负责人告诉 Tech 星球,相较于大城市人力成本较高、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力的性价比更易显现,小城市目前仍难以大规模使用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力,核心原因正是其成本尚未降至足以匹配当地人力成本的水平。
这也从侧面印证,无人配送车的降本之战不仅关乎行业整体商业化进程,更决定着其能否突破区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渗透。
早期无人配送车依赖的激光雷达、高算力计算平台等,成本一度居高不下,但随着激光雷达价格的下降,叠加批量采购带来的议价能力提升,以及国产车规级芯片的成熟和算力优化算法的进步,直接拉低了整车制造成本。
而这种降本潜力仍在延续。上述投资人表示,就像上一轮硬件端的降本路径,当前市场仍有显著优化空间:「随着销量进一步攀升,此前相对固定的软件开发成本、运营成本将被更多订单平摊,这会成为下一轮降本的重要方向。」(任雪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