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极核」 和全省发展 「主干」 功能,主动下好 「先手棋」,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方向,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打造有机融合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加快形成全省发展 「主干」 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都市圈。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刚要》
在广袤的成都平原上,以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为主体的成都都市圈,正成为区域发展版图中格外耀眼的增长极。
2020 年 7 月 22 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 《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标志性文件的出台,正式拉开了四市协同建 「圈」 的序幕。此后,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的决策部署,成都充分发挥 「极核」「主干」 作用,以 「主引擎」 姿态牵头,与德眉资三市凝聚发展共识——共绘规划蓝图、共促规划衔接、共抓规划实施,合力推动区域发展能级持续跃升。
五年多的协同奋进,换来了同城化发展的丰硕成果。交通网络率先突破,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德眉资的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轨道上的都市圈」 轮廓愈发清晰;产业协同纵深推进,9 条重点产业链规模已超 1.2 万亿元,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经济总量稳步攀升,从同城化启动之初的 2.24 万亿元,跃升至今年预计超过 3 万亿元以上,增长势头强劲。
「对内,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 『主引擎』;对外,它是高质量发展的 『新窗口』。」 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都市圈以成德眉资四市为坚实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支撑,以交通、产业、生态为重要纽带,其探索形成的发展路径,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价值,为全国都市圈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 「四市一城」 到 「轨道上的都市圈」:
共绘可复制的现代化新图景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面对规划面积 2.64 万平方公里、拓展范围 3.31 万平方公里,人口已突破 3000 万的成都都市圈,交通互联成为连接四市成 「圈」 的关键。
聚焦 「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成都都市圈以 「两环三射」 加快构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 「四网融合」 的多层次轨道交通框架,致力打造轨道交通 「1 小时通勤圈」,形成有效覆盖都市圈的轨道交通通勤网络。
「以前从没想过成都的轨道交通会开到我们资阳来,这都是同城化发展带来的结果。」 如今,越来越多像王建这样的市民选择市域铁路成资线往返成都资阳两地。
一份数据更能说明这一切:跨市域铁路成资 S3 线开通一年来,月平均客运量约 90.7 万人次,最高月客运量达 106 万人次;日均客运量超 3 万人次,最高单日客运量突破 7.62 万人次;累计运送乘客超 1100 万人次。

一边是热闹的成资 S3 线;另一边是跨市域铁路成德 S11 线、成眉 S5 线的建设进度也在不断刷新——成德线 20 台次盾构机已累计掘进 30.6 公里,占总量的 69.9%,8 条单线隧道已贯通,石亭江大桥已全桥合龙,鸭子河大桥中跨、次中跨已合龙,预计今年 12 月底实现全桥合龙;成眉线全线 11 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全线盾构累计掘进占总量的 94%。
「十四五」 期间,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成都都市圈完成了以成都为中心,把市域轨道延伸至德眉资三市的布局与实践。
「『十五五』 期间,跨市域通勤时间缩短、空间距离消解,一个 『同频共振』 的生活圈将在未来五年内全面成形。」 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说,预计 2027 年成都都市圈将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心城市到所有区域副中心城市全部开通市域 (郊) 铁路的都市圈。
不断延伸的路网,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累计打通城际 「断头路」34 条,稳定开行 19 条跨市域公交线路,天府通公交卡覆盖都市圈 33 个区 (市) 县,都市圈内 「一卡畅通」 极大地便利了四市群众跨城交通出行,让 「同城化」 的体验变得更加真切可感。
未来五年,这幅交通图景将持续铺展深化,从 「路网联通」 向 「服务融通」 全面进阶,让 「一小时通勤圈」 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让 「同城生活」 的幸福感渗透每一次出行。

从 「产业共建」 到 「创新协同」:
共拓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空间
以成都为中心规划建设的市域铁路成德线、成眉线、成资线,不仅是交通互联的地标,更折射出 「四城一盘棋」 的协同智慧,推动创新协同、产业融合等,成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沿着这三条轨道行进,成德眉资四市产业共建的格局清晰可见。
在眉山的菲斯特激光显示光学屏制造基地,一片火热景象,工人们正忙着生产。这家在成都起步的企业已成为全球仅有的两家掌握超大尺寸菲涅尔透镜制造技术的企业之一。
在菲斯特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吴庆富看来,「成都研发+眉山制造」 便于产品就近辐射周边市场,不断优化的同城政策也为企业助力。
这种 「研发在成都、生产制造在德眉资」 的良性循环,推动成都都市圈绘制出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 (调味品)、医美服务、清洁能源装备、锂电、医疗器械 (口腔医疗) 共 9 条重点产业链,规模已突破 1.2 万亿元,同时共同培育出 18 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建立金牛—什邡、天府新区—仁寿等产业合作园区,2024 年都市圈跨市合作 「准规」 以上企业数量突破 2860 家、同比增长 21.8%,为都市圈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研发+制造」 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依托成都的创新和人才资源,我们实现了从传统水利作业到机器人智能清污领域的跨越。」 德阳东方水利主策划陈太坪介绍,东方水利的产品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研发均在成都完成。
借助天府大道这条全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成德眉资四市打造的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正在加速形成,逐渐成为成都都市圈科创要素集聚的 「黄金通道」。
沿着天府大道一路向南,加州智慧城、联想创新科技园等众多创新载体在此落地。其中,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大厦尤为显眼,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相继运营,德眉资三市众多企业的研发机构在此入驻。
未来五年,这里将从 「创新载体聚集地」 升级为 「产业协同策源地」,四市将以分工明确、高效联动的协作模式,重塑都市圈产业竞争力。

从 「机制护航」 到 「合作赋能」:
铸就同城化发展的制度底气与治理活力
五年深耕,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在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看来,这场跨越四市的协同实践,其核心驱动力源于 「机制先行」 的制度自觉——正是这套量身定制的制度体系,让成都都市圈在全国 19 个国家级都市圈中跑出了 「加速度」。
四市人大常委会首创 「决定+条例」 协同立法模式,共同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文旅协同发展等条例,为都市圈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四地政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聚焦一个主题开展联合调研与协商建言;纪检监察机构则联合成立专项合作组,对重大项目实行 「同抓共管」。
「跨界制度」 的落地实施,不仅推动同城化从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更让成德眉资四市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升温。德阳市民吴女士的购房经历颇具代表性。不久前,她通过德阳的公积金成功贷款 20 万元,在成都购置了一套住房。「这不仅让 『沉睡』 的公积金活了起来,还实实在在减轻了我的还款压力。」 吴女士口中的便利,源自四市同城化下,成德公积金创新推出的 「购房地受理、缴存地供资、两地联审、全程网办」 服务模式——无需跨城奔波,贷款申请全程线上办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这种民生便利,正是同城化打破行政壁垒的缩影。如今,四市便民服务的 「融合网」 越织越密:「银政通」 平台实现都市圈不动产抵押登记、公积金提取跨市异地办理,抵押贷款平均办理时间从 13 天压缩至 1 天,解除抵押时间从 5 天压缩至最快 2 小时,累计减少市民群众 「跑腿」 超 1000 万人次;医疗保障领域同样成果显著,四市已全面实现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结算医疗机构数量增至 24944 家,让群众异地看病报销不再 「犯难」……
从 「地理相邻」 到 「制度相连」,再到 「经济相融」,五年同城化实践,早已超越了空间概念,升华为一种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扣全国、全省及四市 「十五五」 规划,在现有基础上以都市圈为核心空间单元,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进一步突出功能定位、产业协同、科技转化三大重点,科学编制成都都市圈 「十五五」 规划,持续推动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周鸿 黄欢 图片 省同城化办 设计 徐骁 责任编辑 蔺虹豆 编辑 卢娅芮 审核 单正华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