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天吸金超 760 万,昔日的券商首席也吃上了 「流量红利」。
「应广大读者的需求,我的星球正式上线。」10 月 25 日,知名经济学家洪灏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宣布开启知识付费新尝试。
截至 11 月 3 日发稿,在短短 10 天时间里,洪灏的个人知识星球成员数突破 8500 人,以 899 元/年的订阅价计算,毛收入预计已超 764 万元。这一数字已远超不少券商首席分析师的年薪。
对于星球内容,洪灏介绍,「星球是付费研究报告的增值服务,主要以短平快的节奏,实时分享我对于市场的观察和机会,以及其它与投资相关的重要信息。」
图:洪灏的个人知识星球页面
公众号付费内容 4 个月赚超 160 万
事实上,洪灏在知识付费领域早有探索。早在 2024 年 6 月,洪灏就在其个人公众号中发布了付费阅读文章。
截至目前,洪灏个人公众号最新的一篇付费文章更新于 11 月 3 日上午,单篇解锁价格为 1999 微信豆 (合 199.9 元)。此外,洪灏还在公众号中定期更新付费合集。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其公众号付费合集每集收录约 20~25 篇研报,每个合集定价为 10000 个微信豆 (合 1000 元),每集更新周期约 2~3 个月。其最新的一个合集从今年 6 月起开始更新,目前付费人数已超 1600 人,合计毛收入超 160 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 《合集订阅须知》 中,洪灏称,「付费合集发表的每篇文章都不一样,没有模板,为了保护付费读者的权益,因此不设置退换和退款,请订阅前务必看清合集详情。」
对于新创建的知识星球和公众号内容的差别,洪灏则称,「我的星球和我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 洪灏表示,此后完整详细的正式研究报告将继续通过微博 V+和公众号分享,而知识星球则更多用于实时分享和互动问答。
公开资料显示,洪灏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转换,历任摩根士丹利(悉尼、纽约) 和花旗集团(纽约、伦敦) 全球策略师、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中金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师、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等职。今年 4 月,他加入华福国际担任 CEO,但在不到两个月后就宣布辞职,并转而担任莲华资产管理的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
多位券商人士转型 「财经大 V」
洪灏并非首个在知识付费领域崭露头角的券商人士。近年来,包括券商首席在内的不少机构人士纷纷 「下海」,摇身一变成为 「财经大 V」,借助知识星球等平台开启知识变现之路。
知名经济学家刘煜辉是较为早期的实践者之一。其知识星球运营时间已超 7 年,内容以宏观经济和趋势分析观点为主。截至目前,该星球已吸引了超过 9900 位用户付费加入,当前定价为 488 元/年。公开资料显示,刘煜辉曾先后担任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和天风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
前开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刘翔也曾因其知识付费 「创业」 实践而出圈。刘翔的个人知识星球创建于 2024 年,在创建后的两个月内该星球定价就从 199 元/年上涨至 699 元/年,并 「吸粉」 超千人。目前,该星球定价已经涨至 1099 元/年,成员数超过 1800 人。
据悉,其星球内容主要聚焦科技研究。刘翔在介绍星球亮点时表示,该星球主要 「聊聊一些科技投资线索和思路」,团队研究方向是科技价值成长,主要风格是价值投资。
此外,近期因 「炒黄金期货暴富」 谣言陷入舆论风波的前国海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也在今年 9 月正式进军自媒体,并在 3 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全网 「吸粉」300 万+。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靳毅的账号在抖音橱窗、微信小店等平台上架了付费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宏观及行业趋势、财富管理认知等,其中月卡收费 198 元,年卡收费 1980 元。

图:靳毅抖音账号 「柏年说政经」 的商品橱窗页面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公募降费改革等因素冲击券商分仓佣金收入,部分券商卖方研究业务承压,一些分析师面临降薪或离职。而自媒体知识付费这一赛道,则为面临职业压力的券商分析师提供了一条 「专业价值直接变现」 的新路径,能够将其专业能力直接转化为收益。
不过,该人士也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这一知识付费模式还处在依赖 「个人 IP 驱动」 的阶段,「能赚到钱的基本都是本身就已经自带流量的 『网红』 经济学家,普通分析师想要从零开始做知识付费恐怕没那么简单。」
曾有 「财经大 V」 发布内容被指侵权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首席变 「大 V」,为内容付费的用户们是 「看热闹」 还是 「看门道」?
一位头部券商交易团队人士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些机构人士在各自深耕的领域具备一定专业认知,但用户是否 「买账」,则可能更多看个人喜好和实际需求。比起直接的投资建议,这些内容更多的价值在于帮助投资者培养自己的投资认知。
以洪灏的自媒体付费内容为例,该人士表示,「他的一些宏观数据分析方法还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但是宏观和微观是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做投资的切入点多在微观层面,所以对非专业者的直接指导意义比较有限。不过,它可以作为一种熏陶方式,为投资者形成自己的投资认知和逻辑提供帮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机构人士下场布局知识付费的趋势逐渐升温,相关的合规风险、版权归属等问题也随之暴露。
今年 1 月,一则侵权告知函截图在社交平台流传。该告知函的发送对象为上海熵盈私募及刘翔。告知函称,刘翔在去年 12 月参与某投研活动后,在未经报告嘉宾及相关主办方许可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传播活动现场嘉宾所作报告 PPT 内容,并以营利目的招揽学员参会、进行线上授课,涉嫌侵权。

图:水木梧桐创投发布的 《告知函》
截至目前,刘翔及上海熵盈私募暂未通过官方渠道作出回应。
业内人士指出,机构人士转型做自媒体,在利用原行业资源进行内容变现时存在一定法律风险。随着券商分析师、基金经理等群体进入知识付费市场,类似纠纷可能增多,相关领域的合规边界有待进一步明确,包括内容发布资质、职务作品版权归属、未公开信息保护等。

(21 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