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日报
熟悉淘金热那段历史的人,一定对卖铲子的典故不陌生。
1848 年,美国旧金山一个叫詹姆斯·马歇尔的木匠建造锯木场时,在推动水车的水流中发现了黄金。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了全世界的淘金热。一时间,意大利人、巴西人、西班牙人纷纷涌入,旧金山居民从 1847 年的近 500 人迅速增长到了 1870 年的 15 万人。
同一时期,一个叫米尔斯的人也来到了旧金山。他没有像其他淘金者一样苦哈哈地挖来挖去,而是做起了向淘金者兜售铲子的生意。在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他又开了一家银行,供淘金者们存储收益,这便是旧金山加利福尼亚银行的雏形。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米尔斯成了旧金山首富,也是 「淘金热」 的最大赢家。而且,终其一生他都没有亲手采挖过 1 克黄金。
这就是视野带来的区别。同样都是淘金者,绝大部分真正去挖矿的人都没有发财,因为他们眼中只有那闪着光的金块;而不淘金的米尔斯却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他看到了淘金背后的整个商业链条,并且把一头一尾都攥在了自己手里。
今天的我们正在面对又一个闪闪发光的 「金矿」——人工智能(AI)。这一次,铲子又是什么呢?

在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看来,答案是电。
AI 究竟有多耗电呢?答案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的测算,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 ChatGPT 每天要响应大约 2 亿个请求,消耗电力超过 50 万千瓦时。以 1 个美国家庭平均每天消耗 29 千瓦时计算,ChatGPT 每天的耗电量相当于 1.7 万个美国家庭。鉴于当前 AI 行业规模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到 2026 年,其电力消耗量至少是当前的 10 倍。
国际能源署去年发布的年度电力报告称,目前全球共有 8000 多个数据中心,其中约 33% 在美国,16% 在欧洲,近 10% 在中国。这些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力超过 500 太瓦时 (1 太瓦时=10 亿千瓦时),比意大利或澳大利亚的全年发电量还要高。到 2034 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预计将超过 1580 太瓦时。
高盛将这种情况描述为 「一代人从未见过的电力增长」。考虑到全球电力需求多年来几乎没有明显增长,甚至某些地区还出现过短暂下降,「任何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将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改变」。
「人类对电力的消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疯狂。」 时寒冰在其新作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中指出,对比各能源研究机构的报告可以发现,所有对未来电力消耗的预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不断调高」。人类迫切需要提前布局电力产业,寻找到稳定的、大量的、环境友好的电力供给。
正是基于这个认知,许多电力专家都认同大力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因为在目前已经跑通的技术路径中,核电是唯一能够同时满足以上 3 点要求的电力供应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重新审视核电的意义,其中不乏那些曾经因为核事故而放弃核电的国家。
国际能源署此前发布的 《通往核能新时代的道路》 报告指出,目前各国对核能的关注程度已达到 「自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该机构最新发布的 《2025 年电力市场年中更新报告》 进一步显示,受德国核电抑制政策松动、日本核反应堆重启、法国核电强劲增长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核电项目异军突起影响,全球核电重新驶入快车道,发电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马克·吐温有句名言:「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电力之于 AI,或许就是铲子之于金子的复刻。
(经济日报)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