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2024 年 5 月的一天,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天原集团) 的一间会议室里,期货交易团队正对 PVC 期货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研判。彼时,PVC 现货市场持续低迷,下游企业备货不积极,传统销售模式陷入瓶颈。但通过精准测算期现基差与交割成本,天原集团最终决定对 4000 余吨产品采用卖出交割的方式进行销售,并陆续在 V2407-2409 合约上建立了空单。当交割顺利完成后,财务数据显示这批 PVC 产品较传统现货销售每吨多赚了 200 元,团队成员也感到欢欣鼓舞——这一次,期货工具再次为这家有着 80 年历史的国企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天原集团的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化工企业 「看天吃饭」 的困局,更成为国有企业合规运用期货工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破局:
从 「价格焦虑」 到拥抱期货的蜕变
作为中国最早的氯碱生产企业之一,天原集团自 1944 年创立以来,始终深耕氯碱化工领域,如今已成长为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理事长单位、国家首批绿色工厂示范企业,业务覆盖新能源、新材料、氯碱化工等多个领域。
据宜宾天原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伟介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剧烈波动,PVC 价格也在当年经历了大幅下跌。而天原集团作为生产型企业,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彼时,传统的现货买卖应对方式——优化采购节奏、加强长协客户管理、降本增效、调整产品结构等,在剧烈的市场波动面前显得捉襟见肘。2009 年大商所 PVC 期货合约的上市,为天原集团带来了希望。
经过两年的调研与准备,2011 年 3 月,天原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 《关于 2011 年进行境内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议案》,企业正式开启期货之旅。
陈伟表示,PVC 期货价格已从 「参考指标」 变为国内现货定价基准,「期货价格+升贴水」 的点价模式逐渐普及,这意味着即便不直接参与期货交易,企业产销定价也与期货价格挂钩。因此,对企业而言,学习和运用期货是一项迟早都要面对的课题。
随着接触的深入,陈伟发现,期货价格不仅能反映当前供需基本面,还包含了市场对未来的集体预期,能帮助企业跳出企业自身 「生产—销售」「供需—库存」 的视角,从更加宏观、前瞻的视野理解价格波动逻辑,「期货价格曲线所蕴含的远期价格信息,为我们的生产计划、库存管理、采购节奏甚至投资决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信号」。
「因此,参与期货市场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现代大型工业企业进行精细化、战略性管理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此,天原集团以审慎专业、风控为先的原则进入期货市场,希望将其转化为保障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 『稳定器』。」 陈伟说。
实践:构建 「三维一体」 套保体系,
解锁期现融合新玩法
「公司期现业务规模从零基础起步,如今每月已稳定开展上万吨业务,形成了套期保值、基差点价、期货交割 『三维一体』 的操作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能保障日常生产经营利润,还能在既有利润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市场机会、增厚收益。」 陈伟介绍道。
采访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套期保值是天原集团应对价格波动的 「基本盘」,也是其风险管控的核心手段。2024 年,PVC 市场面临下行压力,天原集团通过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单,精准对冲现货库存贬值风险,有效规避了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此外,天原集团还充分依托其江水牌是 PVC 期货指定交割品牌及免检品牌这一优势,将期货交割转化为产品溢价销售的重要渠道。当期货市场出现较高升水时,公司通过卖出交割,让产品以高于现货市场的价格成交,有效提升了销售收益。同时,作为指定厂库,天原集团获得了生成标准仓单的资格,这让公司在产品销售端更具灵活性——现货销售不畅时,可通过注册仓单交割拓宽渠道,同时也为库存管理增添了 「期货调节」 这一高效途径。
基差贸易的推广,也是天原集团期现融合实践的一大亮点,推动公司从传统 「产品供应商」 向 「风险管理服务商」 转型。在基差贸易模式下,买卖双方不再纠结于 「一口价」 的高低,而是聚焦相对基差,大幅减少了交易摩擦,提升了合作效率。目前,天原集团内贸业务中基差点价、远期点价、期转现等业务模式的占比正持续提升,未来还计划探索和参考大商所期货月均价定价,进一步提升在市场的竞争力。
而在 「三维一体」 体系基础上,天原集团还形成了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期现结合模式,例如在套保体系中引入期权工具,弥补期货工具的局限性;此外还探索远期销售的买入套保操作。
风控:筑牢合规防线,
破解国企期货操作痛点
「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期货业务必须坚守套期保值原则,严禁任何投机行为。」 天原集团风控负责人表示,公司建立了覆盖 「决策—执行—风控—监督」 全流程的管理体系:最高管理层制定风险管理战略,期货交易部门负责具体操作,财务部门管理资金流动,法律部门把控合规风险,审计部门定期开展审计,信息技术部门通过系统实时监控头寸,确保每一笔交易都在合规框架内进行。
「制度的完善,让我们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更有底气。」 陈伟表示,公司 《期货套期保值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了从决策、执行到风控、监督的全流程职责。这套体系不仅适用于期货业务,而且其蕴含的风险识别、量化、监控和应对理念也提升了公司整体的治理水平和决策科学性,增强了企业的 「健康体质」 和内生动力。
对期货端的亏损,天原集团有着清醒的认知。「不能孤立地看期货账户的盈亏,要结合现货头寸算 『总账』。套期保值的目的从来不是追逐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经营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避免企业因价格剧烈波动而陷入困境,即用确定的、可接受的成本,比如放弃部分潜在超额利润,去规避不确定的、可能致命的巨大风险,比如价格暴跌。」 陈伟解释道,当现货价格上涨时,期货端的亏损实际上是为锁定现货利润付出的 「保险费」;而当现货价格下跌时,期货端的盈利则能对冲现货库存贬值风险。这种 「期现一体」 的核算思维,帮助公司避免了 「因噎废食」,从而持续坚定地运用期货工具。
在多年的套期保值实践中,天原集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深化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我们总结主要有五条。一是坚守套保初心,严禁投机是铁律,这是我们最核心的经验。二是健全的内控体系是生命线,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必须制度先行,确保业务开展的规范性和风险的可控性。三是资金管理是风险控制的 『闸门』。四是高度重视基差风险,必须加强对基差规律的研究,并在制定套保方案时充分考虑基差风险。五是专业人才团队是核心保障。」 陈伟称。
赋能:从自身发展到带动产业链,
书写国企担当
成为大商所产融培育基地后,天原集团将自身的期货实践经验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区域内企业共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我们经常举办 PVC 营销风险管理研讨会,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帮助中小客户理解期货工具。」 陈伟表示,公司不仅为客户提供基差贸易、远期锁价等服务,还探索开展仓单质押、协议交收等供应链金融业务,帮助下游企业解决融资难、提货难等问题,推动双方从传统的买卖关系升级为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生态伙伴关系。
在陈伟看来,大商所产融培育基地犹如一张 「金字招牌」,极大地增强了客户、合作伙伴及投资者对天原集团的信任度,使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西南区域氯碱龙头企业优势,带动周边企业用好期货工具、提升期现融合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我们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氯碱制造商,而是逐步转型为一个拥有金融思维、利用金融工具、提供金融服务的现代化产业龙头和供应链组织者。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从 1944 年的传统氯碱企业,到如今的 「期货+产业」 标杆,天原集团的 80 年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中国化工产业的变迁史,更是国有企业借助期货工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作为一家立足西部、深耕产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我们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中谋划和推进。」 陈伟告诉记者,在这一过程中,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天原集团的 「战略伙伴」 和 「风险管家」,无论是锁定销售利润、管理库存,还是强化产业链协作、推动贸易模式升级,其作用都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未来,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企业积极参与国内期货市场,不仅有助于形成更能反映中国供需实际的 「中国价格」,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可靠的定价参考,进而逐步提升议价能力,还有助于管理各类市场风险,使企业可以更专注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开拓。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让更多的国企认识到期货市场的价值,以共同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陈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