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 所有
  • 外汇
  • 24 小时
  • 期货
  • 基金
  • 贵金属
  • 股票

科技股行情进入深水区 私募积极寻找新机遇

2025 年 11 月 14 日

科技方向多点开花,A500ETF 易方达 (159361)、科创板 50ETF(588080) 标的指数走强

2025 年 11 月 14 日

华泰证券:石油化工行业 10 月价差延续磨底 供给拐点渐至

2025 年 11 月 14 日
【新华财经调查】退出、重整、出海,合资车企路在何方?

【新华财经调查】 退出、重整、出海,合资车企路在何方?

2025 年 11 月 14 日
广告
消息称特斯拉即将支持苹果CarPlay系统,已处于内测阶段

消息称特斯拉即将支持苹果 CarPlay 系统,已处于内测阶段

2025 年 11 月 14 日
半导体、光伏双双回调,沪指半日微跌0.16%

半导体、光伏双双回调,沪指半日微跌 0.16%

2025 年 11 月 14 日
2991亿元!京东发布三季报 收入同比增长14.9% 超出预期

2991 亿元!京东发布三季报 收入同比增长 14.9% 超出预期

2025 年 11 月 14 日
事关安世半导体问题、中美大豆贸易等 商务部最新发声

欧盟将取消小包裹免税政策主要针对中国商品?外交部回应

2025 年 11 月 14 日

知名经济学家发出警告:美国经济潜伏两大危机!

2025 年 11 月 14 日

知名经济学家发出警告:美国经济潜伏两大危机!

2025 年 11 月 14 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2025年11月14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 (2025 年 11 月 14 日)

2025 年 11 月 14 日
万亿级黄金仍在「沉睡」,全球十大未开采的金矿在哪里?|财眼

万亿级黄金仍在 「沉睡」,全球十大未开采的金矿在哪里?|财眼

2025 年 11 月 14 日
xiuyuantech 博客 - 自定义帧动画

xiuyuantech 博客 - 自定义帧动画

2025 年 11 月 14 日
金桂财经
广告
2025 年 11 月 14 日 星期五
联系我们
合作建议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 登录& 注册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页
  • 24 小时
  • 全球金融
  • 股市风云
  • 基金动态
  • 金财眼
  • 期货新闻
  • 期货研报
  • 外汇市场
  • 贵金属
  • 未来科技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金桂财经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科技股行情进入深水区 私募积极寻找新机遇

来自 金桂财经
2025 年 11 月 14 日
在 期货
0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近期,A 股市场震荡幅度加大。半导体、电网设备、机器人等方向成为市场焦点,在 AI 产业浪潮与国产逻辑的双重驱动下,科技股行情正从初期的普涨向结构分化演变。与此同时,前期表现强势的算力等方向明显承压。针对科技板块内部的 「新题材」 与 「老主线」,一线私募共识日益清晰:科技股行情正从普涨转向结构分化,投资的关键也从 「辨新旧」 转为 「识真伪」。在交易拥挤与估值高企的背景下,如何挖掘 「高低切」 的新机遇,私募机构的看法,为市场提供了下一阶段的投资路线图。

  从 「新旧之争」 到 「生态共赢」

  当市场习惯于用 「新」 与 「旧」 来标签化投资机会时,一线私募的思考更为深入。在圈内,一个核心共识正在形成:科技股的投资图谱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AI 产业的投资机会并不适合基于 『新老』 维度做出判断。」 世诚投资科技研究员陈之璩表示。他分析,例如光模块和 PCB等所谓 「老」 主线的价值,在于其业绩与海外厂商资本开支的强关联性,业绩基础扎实;而 「新」 主线则反映了最新的技术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如果没有持续的资本开支投入,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也没有意义。因此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会共同受益于全球 AI 建设的高景气」。

  这一 「生态共赢」 视角,精准解释了当前资金在泛科技领域内高低切换、轮动延伸的现象。明泽投资创始人马科伟注意到,资金正从算力芯片、光模块等前期涨幅较大的方向,向电力、半导体等环节扩散。他认为:「整个泛科技领域正在进行高低切换,短期来看,可关注前期涨幅较大标的回调后的机会;中长期而言,科技板块整体上行趋势明确,预计轮动格局仍会延续。」

  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姚宁波认为,未来科技股可关注 「老机会」 与 「新机会」:「老机会」 如半导体和 AI 服务器方向,是 AI 赖以生存的基础,需求长期存在;「新机会」 则在于机器人和电网等由 AI 衍生出的新需求。他说:「科技股整体还在风口上,但短期不要追涨幅巨大的标的,重点要看有真技术、能赚钱的公司」。

  上海一家中型私募的基金经理王磊 (化名) 近期陷入纠结之中。他的产品因重仓国产算力产业链而业绩亮眼,但面对部分标的动辄百倍的估值,他不得不频繁自问:「是继续相信故事而坚守,还是遵从估值纪律进行调仓,决策变得异常艰难。」

  去伪存真攻守兼备

  随着公募基金三季报的披露,科技板块尤其是泛 AI 领域的高拥挤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不少私募机构看来,高拥挤度并非离场的信号,而是精挑细选的号角。他们的策略,从 「要不要继续重点投」 转向了 「具体该怎么投」,去伪存真与攻守兼备正成为业内的主流策略。

  畅力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监宝晓辉提出了一套化繁为简的验证体系。她认为,投资科技股首先要看 「技术是不是真能用」。「比如看半导体设备公司,不能只听公司说能做什么,得追问有没有进大厂的产线以及出品的良率能到多少?」 其次,要看 「赚钱能力是不是扎实」,特别要关注毛利率指标,「真正有技术壁垒的公司,毛利率肯定不低」。最后,宝晓辉认为,要观察 「研发是不是真投入」,关键要看研发的转化效率,「花了高额的研发费,有没有搞出新产品」。

  面对高估值,姚宁波的建议更为直接:「别盲目追高,有些公司只是炒概念,没真本事。」 他给出的策略是 「看业绩」 和 「分批买」,优先选择那些能赚钱、订单多的公司,并通过分批买入来平滑成本和风险。

  在投资组合层面,均衡配置成为多家机构的共同选择。和谕基金创始人笪菲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从投资组合的维度来看,现阶段的策略应对就是组合需要更加均衡,在关注科技股的同时,对金融、消费和创新药等也要关注起来。」 在笪菲看来,这并非看空科技,而是在科技股高位震荡期,为组合注入稳定性的理性选择。

  这一点在部分机构的操作上已有所体现。上海某券商资管投资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其所在团队近期决定,对所投资的部分科技成长风格私募产品进行 「小幅止盈」。「我们依然看好科技的长期方向,保持基本仓位是必须的。」 她解释,「但短期交易过于拥挤,兑现部分利润,等待更合适的回调机会再加仓,是更为稳妥的策略。」

  陈之璩认为,泛 AI 板块内部的拥挤是结构性的,「当期业绩更好的企业,有着更高的拥挤度、更好的盈利预测,估值也在下降」。因此,他推荐的策略是 「并不会因为拥挤就直接规避这些绩优标的,但会对它们的边际变化更加小心;同时,会在相对不那么拥挤的标的中,寻找新的产业变化和供需缺口」。

  积极挖掘潜力细分领域

  私募机构对于 AI、半导体等核心科技产业的长期趋势抱有坚定信心,但目光已投向了更远的应用落地与潜在的产业引爆点。

  马科伟预判:「AI 算力基础设施在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高企与国内投资提速的双重驱动下,高景气度有望延续至 2026 年。」 与此同时,半导体国产化的叙事依然强劲。

  宝晓辉认为,「部分关键环节的国产厂商,只要能完成技术突破,马上就能拿到国内的订单,相关方面也有政策长期扶持。」 整体而言,算力产业链与国产半导体两大确定性方向值得长期看好,其根本逻辑在于,前者需求稳固,后者在政策驱动下将拥有长期的订单保障。

  对于新的技术进展和 「应用的下一站」,陈之璩分享了关键的前瞻视角:「首先,我们相信会有海外模型公司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一代 SOTA 模型;其次,过去一段时间模型的上下文长度已经大幅拓展,这大大拓宽了 AI 应用的能力圈。」 他相信,模型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产业链带来新的、未被充分定价的需求。

  此外,私募机构也在积极挖掘潜力细分领域。笪菲表示,当前重点关注 「供应紧张的存储芯片」,认为其价格可能回升;姚宁波看好 AI 眼镜等新硬件,视其为未来的随身 AI 助手;而马科伟则建议关注 「政策和产业快速突破的 AI 端侧硬件、可控核聚变、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前期人气相对不高的科技领域」。

  整体来看,随着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私募机构仍然秉持专业的研判与灵活的策略,继续锚定长期投资主线。近期的 「高低切」 与 「阶段性的新旧转换」,正在成为私募业内策略应对的关键落脚点。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科技股行情进入深水区 私募积极寻找新机遇)

(责任编辑:7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近期,A 股市场震荡幅度加大。半导体、电网设备、机器人等方向成为市场焦点,在 AI 产业浪潮与国产逻辑的双重驱动下,科技股行情正从初期的普涨向结构分化演变。与此同时,前期表现强势的算力等方向明显承压。针对科技板块内部的 「新题材」 与 「老主线」,一线私募共识日益清晰:科技股行情正从普涨转向结构分化,投资的关键也从 「辨新旧」 转为 「识真伪」。在交易拥挤与估值高企的背景下,如何挖掘 「高低切」 的新机遇,私募机构的看法,为市场提供了下一阶段的投资路线图。

  从 「新旧之争」 到 「生态共赢」

  当市场习惯于用 「新」 与 「旧」 来标签化投资机会时,一线私募的思考更为深入。在圈内,一个核心共识正在形成:科技股的投资图谱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AI 产业的投资机会并不适合基于 『新老』 维度做出判断。」 世诚投资科技研究员陈之璩表示。他分析,例如光模块和 PCB等所谓 「老」 主线的价值,在于其业绩与海外厂商资本开支的强关联性,业绩基础扎实;而 「新」 主线则反映了最新的技术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如果没有持续的资本开支投入,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也没有意义。因此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会共同受益于全球 AI 建设的高景气」。

  这一 「生态共赢」 视角,精准解释了当前资金在泛科技领域内高低切换、轮动延伸的现象。明泽投资创始人马科伟注意到,资金正从算力芯片、光模块等前期涨幅较大的方向,向电力、半导体等环节扩散。他认为:「整个泛科技领域正在进行高低切换,短期来看,可关注前期涨幅较大标的回调后的机会;中长期而言,科技板块整体上行趋势明确,预计轮动格局仍会延续。」

  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姚宁波认为,未来科技股可关注 「老机会」 与 「新机会」:「老机会」 如半导体和 AI 服务器方向,是 AI 赖以生存的基础,需求长期存在;「新机会」 则在于机器人和电网等由 AI 衍生出的新需求。他说:「科技股整体还在风口上,但短期不要追涨幅巨大的标的,重点要看有真技术、能赚钱的公司」。

  上海一家中型私募的基金经理王磊 (化名) 近期陷入纠结之中。他的产品因重仓国产算力产业链而业绩亮眼,但面对部分标的动辄百倍的估值,他不得不频繁自问:「是继续相信故事而坚守,还是遵从估值纪律进行调仓,决策变得异常艰难。」

  去伪存真攻守兼备

  随着公募基金三季报的披露,科技板块尤其是泛 AI 领域的高拥挤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不少私募机构看来,高拥挤度并非离场的信号,而是精挑细选的号角。他们的策略,从 「要不要继续重点投」 转向了 「具体该怎么投」,去伪存真与攻守兼备正成为业内的主流策略。

  畅力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监宝晓辉提出了一套化繁为简的验证体系。她认为,投资科技股首先要看 「技术是不是真能用」。「比如看半导体设备公司,不能只听公司说能做什么,得追问有没有进大厂的产线以及出品的良率能到多少?」 其次,要看 「赚钱能力是不是扎实」,特别要关注毛利率指标,「真正有技术壁垒的公司,毛利率肯定不低」。最后,宝晓辉认为,要观察 「研发是不是真投入」,关键要看研发的转化效率,「花了高额的研发费,有没有搞出新产品」。

  面对高估值,姚宁波的建议更为直接:「别盲目追高,有些公司只是炒概念,没真本事。」 他给出的策略是 「看业绩」 和 「分批买」,优先选择那些能赚钱、订单多的公司,并通过分批买入来平滑成本和风险。

  在投资组合层面,均衡配置成为多家机构的共同选择。和谕基金创始人笪菲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从投资组合的维度来看,现阶段的策略应对就是组合需要更加均衡,在关注科技股的同时,对金融、消费和创新药等也要关注起来。」 在笪菲看来,这并非看空科技,而是在科技股高位震荡期,为组合注入稳定性的理性选择。

  这一点在部分机构的操作上已有所体现。上海某券商资管投资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其所在团队近期决定,对所投资的部分科技成长风格私募产品进行 「小幅止盈」。「我们依然看好科技的长期方向,保持基本仓位是必须的。」 她解释,「但短期交易过于拥挤,兑现部分利润,等待更合适的回调机会再加仓,是更为稳妥的策略。」

  陈之璩认为,泛 AI 板块内部的拥挤是结构性的,「当期业绩更好的企业,有着更高的拥挤度、更好的盈利预测,估值也在下降」。因此,他推荐的策略是 「并不会因为拥挤就直接规避这些绩优标的,但会对它们的边际变化更加小心;同时,会在相对不那么拥挤的标的中,寻找新的产业变化和供需缺口」。

  积极挖掘潜力细分领域

  私募机构对于 AI、半导体等核心科技产业的长期趋势抱有坚定信心,但目光已投向了更远的应用落地与潜在的产业引爆点。

  马科伟预判:「AI 算力基础设施在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高企与国内投资提速的双重驱动下,高景气度有望延续至 2026 年。」 与此同时,半导体国产化的叙事依然强劲。

  宝晓辉认为,「部分关键环节的国产厂商,只要能完成技术突破,马上就能拿到国内的订单,相关方面也有政策长期扶持。」 整体而言,算力产业链与国产半导体两大确定性方向值得长期看好,其根本逻辑在于,前者需求稳固,后者在政策驱动下将拥有长期的订单保障。

  对于新的技术进展和 「应用的下一站」,陈之璩分享了关键的前瞻视角:「首先,我们相信会有海外模型公司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一代 SOTA 模型;其次,过去一段时间模型的上下文长度已经大幅拓展,这大大拓宽了 AI 应用的能力圈。」 他相信,模型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产业链带来新的、未被充分定价的需求。

  此外,私募机构也在积极挖掘潜力细分领域。笪菲表示,当前重点关注 「供应紧张的存储芯片」,认为其价格可能回升;姚宁波看好 AI 眼镜等新硬件,视其为未来的随身 AI 助手;而马科伟则建议关注 「政策和产业快速突破的 AI 端侧硬件、可控核聚变、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前期人气相对不高的科技领域」。

  整体来看,随着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私募机构仍然秉持专业的研判与灵活的策略,继续锚定长期投资主线。近期的 「高低切」 与 「阶段性的新旧转换」,正在成为私募业内策略应对的关键落脚点。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科技股行情进入深水区 私募积极寻找新机遇)

(责任编辑:73)

YOU MAY ALSO LIKE

华泰证券:石油化工行业 10 月价差延续磨底 供给拐点渐至

欧盟将取消小包裹免税政策主要针对中国商品?外交部回应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近期,A 股市场震荡幅度加大。半导体、电网设备、机器人等方向成为市场焦点,在 AI 产业浪潮与国产逻辑的双重驱动下,科技股行情正从初期的普涨向结构分化演变。与此同时,前期表现强势的算力等方向明显承压。针对科技板块内部的 「新题材」 与 「老主线」,一线私募共识日益清晰:科技股行情正从普涨转向结构分化,投资的关键也从 「辨新旧」 转为 「识真伪」。在交易拥挤与估值高企的背景下,如何挖掘 「高低切」 的新机遇,私募机构的看法,为市场提供了下一阶段的投资路线图。

  从 「新旧之争」 到 「生态共赢」

  当市场习惯于用 「新」 与 「旧」 来标签化投资机会时,一线私募的思考更为深入。在圈内,一个核心共识正在形成:科技股的投资图谱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AI 产业的投资机会并不适合基于 『新老』 维度做出判断。」 世诚投资科技研究员陈之璩表示。他分析,例如光模块和 PCB等所谓 「老」 主线的价值,在于其业绩与海外厂商资本开支的强关联性,业绩基础扎实;而 「新」 主线则反映了最新的技术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如果没有持续的资本开支投入,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也没有意义。因此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会共同受益于全球 AI 建设的高景气」。

  这一 「生态共赢」 视角,精准解释了当前资金在泛科技领域内高低切换、轮动延伸的现象。明泽投资创始人马科伟注意到,资金正从算力芯片、光模块等前期涨幅较大的方向,向电力、半导体等环节扩散。他认为:「整个泛科技领域正在进行高低切换,短期来看,可关注前期涨幅较大标的回调后的机会;中长期而言,科技板块整体上行趋势明确,预计轮动格局仍会延续。」

  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姚宁波认为,未来科技股可关注 「老机会」 与 「新机会」:「老机会」 如半导体和 AI 服务器方向,是 AI 赖以生存的基础,需求长期存在;「新机会」 则在于机器人和电网等由 AI 衍生出的新需求。他说:「科技股整体还在风口上,但短期不要追涨幅巨大的标的,重点要看有真技术、能赚钱的公司」。

  上海一家中型私募的基金经理王磊 (化名) 近期陷入纠结之中。他的产品因重仓国产算力产业链而业绩亮眼,但面对部分标的动辄百倍的估值,他不得不频繁自问:「是继续相信故事而坚守,还是遵从估值纪律进行调仓,决策变得异常艰难。」

  去伪存真攻守兼备

  随着公募基金三季报的披露,科技板块尤其是泛 AI 领域的高拥挤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不少私募机构看来,高拥挤度并非离场的信号,而是精挑细选的号角。他们的策略,从 「要不要继续重点投」 转向了 「具体该怎么投」,去伪存真与攻守兼备正成为业内的主流策略。

  畅力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监宝晓辉提出了一套化繁为简的验证体系。她认为,投资科技股首先要看 「技术是不是真能用」。「比如看半导体设备公司,不能只听公司说能做什么,得追问有没有进大厂的产线以及出品的良率能到多少?」 其次,要看 「赚钱能力是不是扎实」,特别要关注毛利率指标,「真正有技术壁垒的公司,毛利率肯定不低」。最后,宝晓辉认为,要观察 「研发是不是真投入」,关键要看研发的转化效率,「花了高额的研发费,有没有搞出新产品」。

  面对高估值,姚宁波的建议更为直接:「别盲目追高,有些公司只是炒概念,没真本事。」 他给出的策略是 「看业绩」 和 「分批买」,优先选择那些能赚钱、订单多的公司,并通过分批买入来平滑成本和风险。

  在投资组合层面,均衡配置成为多家机构的共同选择。和谕基金创始人笪菲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从投资组合的维度来看,现阶段的策略应对就是组合需要更加均衡,在关注科技股的同时,对金融、消费和创新药等也要关注起来。」 在笪菲看来,这并非看空科技,而是在科技股高位震荡期,为组合注入稳定性的理性选择。

  这一点在部分机构的操作上已有所体现。上海某券商资管投资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其所在团队近期决定,对所投资的部分科技成长风格私募产品进行 「小幅止盈」。「我们依然看好科技的长期方向,保持基本仓位是必须的。」 她解释,「但短期交易过于拥挤,兑现部分利润,等待更合适的回调机会再加仓,是更为稳妥的策略。」

  陈之璩认为,泛 AI 板块内部的拥挤是结构性的,「当期业绩更好的企业,有着更高的拥挤度、更好的盈利预测,估值也在下降」。因此,他推荐的策略是 「并不会因为拥挤就直接规避这些绩优标的,但会对它们的边际变化更加小心;同时,会在相对不那么拥挤的标的中,寻找新的产业变化和供需缺口」。

  积极挖掘潜力细分领域

  私募机构对于 AI、半导体等核心科技产业的长期趋势抱有坚定信心,但目光已投向了更远的应用落地与潜在的产业引爆点。

  马科伟预判:「AI 算力基础设施在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高企与国内投资提速的双重驱动下,高景气度有望延续至 2026 年。」 与此同时,半导体国产化的叙事依然强劲。

  宝晓辉认为,「部分关键环节的国产厂商,只要能完成技术突破,马上就能拿到国内的订单,相关方面也有政策长期扶持。」 整体而言,算力产业链与国产半导体两大确定性方向值得长期看好,其根本逻辑在于,前者需求稳固,后者在政策驱动下将拥有长期的订单保障。

  对于新的技术进展和 「应用的下一站」,陈之璩分享了关键的前瞻视角:「首先,我们相信会有海外模型公司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一代 SOTA 模型;其次,过去一段时间模型的上下文长度已经大幅拓展,这大大拓宽了 AI 应用的能力圈。」 他相信,模型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产业链带来新的、未被充分定价的需求。

  此外,私募机构也在积极挖掘潜力细分领域。笪菲表示,当前重点关注 「供应紧张的存储芯片」,认为其价格可能回升;姚宁波看好 AI 眼镜等新硬件,视其为未来的随身 AI 助手;而马科伟则建议关注 「政策和产业快速突破的 AI 端侧硬件、可控核聚变、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前期人气相对不高的科技领域」。

  整体来看,随着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私募机构仍然秉持专业的研判与灵活的策略,继续锚定长期投资主线。近期的 「高低切」 与 「阶段性的新旧转换」,正在成为私募业内策略应对的关键落脚点。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科技股行情进入深水区 私募积极寻找新机遇)

(责任编辑:73)

【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近期,A 股市场震荡幅度加大。半导体、电网设备、机器人等方向成为市场焦点,在 AI 产业浪潮与国产逻辑的双重驱动下,科技股行情正从初期的普涨向结构分化演变。与此同时,前期表现强势的算力等方向明显承压。针对科技板块内部的 「新题材」 与 「老主线」,一线私募共识日益清晰:科技股行情正从普涨转向结构分化,投资的关键也从 「辨新旧」 转为 「识真伪」。在交易拥挤与估值高企的背景下,如何挖掘 「高低切」 的新机遇,私募机构的看法,为市场提供了下一阶段的投资路线图。

  从 「新旧之争」 到 「生态共赢」

  当市场习惯于用 「新」 与 「旧」 来标签化投资机会时,一线私募的思考更为深入。在圈内,一个核心共识正在形成:科技股的投资图谱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AI 产业的投资机会并不适合基于 『新老』 维度做出判断。」 世诚投资科技研究员陈之璩表示。他分析,例如光模块和 PCB等所谓 「老」 主线的价值,在于其业绩与海外厂商资本开支的强关联性,业绩基础扎实;而 「新」 主线则反映了最新的技术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如果没有持续的资本开支投入,路线变化和供需瓶颈也没有意义。因此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会共同受益于全球 AI 建设的高景气」。

  这一 「生态共赢」 视角,精准解释了当前资金在泛科技领域内高低切换、轮动延伸的现象。明泽投资创始人马科伟注意到,资金正从算力芯片、光模块等前期涨幅较大的方向,向电力、半导体等环节扩散。他认为:「整个泛科技领域正在进行高低切换,短期来看,可关注前期涨幅较大标的回调后的机会;中长期而言,科技板块整体上行趋势明确,预计轮动格局仍会延续。」

  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姚宁波认为,未来科技股可关注 「老机会」 与 「新机会」:「老机会」 如半导体和 AI 服务器方向,是 AI 赖以生存的基础,需求长期存在;「新机会」 则在于机器人和电网等由 AI 衍生出的新需求。他说:「科技股整体还在风口上,但短期不要追涨幅巨大的标的,重点要看有真技术、能赚钱的公司」。

  上海一家中型私募的基金经理王磊 (化名) 近期陷入纠结之中。他的产品因重仓国产算力产业链而业绩亮眼,但面对部分标的动辄百倍的估值,他不得不频繁自问:「是继续相信故事而坚守,还是遵从估值纪律进行调仓,决策变得异常艰难。」

  去伪存真攻守兼备

  随着公募基金三季报的披露,科技板块尤其是泛 AI 领域的高拥挤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不少私募机构看来,高拥挤度并非离场的信号,而是精挑细选的号角。他们的策略,从 「要不要继续重点投」 转向了 「具体该怎么投」,去伪存真与攻守兼备正成为业内的主流策略。

  畅力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监宝晓辉提出了一套化繁为简的验证体系。她认为,投资科技股首先要看 「技术是不是真能用」。「比如看半导体设备公司,不能只听公司说能做什么,得追问有没有进大厂的产线以及出品的良率能到多少?」 其次,要看 「赚钱能力是不是扎实」,特别要关注毛利率指标,「真正有技术壁垒的公司,毛利率肯定不低」。最后,宝晓辉认为,要观察 「研发是不是真投入」,关键要看研发的转化效率,「花了高额的研发费,有没有搞出新产品」。

  面对高估值,姚宁波的建议更为直接:「别盲目追高,有些公司只是炒概念,没真本事。」 他给出的策略是 「看业绩」 和 「分批买」,优先选择那些能赚钱、订单多的公司,并通过分批买入来平滑成本和风险。

  在投资组合层面,均衡配置成为多家机构的共同选择。和谕基金创始人笪菲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从投资组合的维度来看,现阶段的策略应对就是组合需要更加均衡,在关注科技股的同时,对金融、消费和创新药等也要关注起来。」 在笪菲看来,这并非看空科技,而是在科技股高位震荡期,为组合注入稳定性的理性选择。

  这一点在部分机构的操作上已有所体现。上海某券商资管投资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其所在团队近期决定,对所投资的部分科技成长风格私募产品进行 「小幅止盈」。「我们依然看好科技的长期方向,保持基本仓位是必须的。」 她解释,「但短期交易过于拥挤,兑现部分利润,等待更合适的回调机会再加仓,是更为稳妥的策略。」

  陈之璩认为,泛 AI 板块内部的拥挤是结构性的,「当期业绩更好的企业,有着更高的拥挤度、更好的盈利预测,估值也在下降」。因此,他推荐的策略是 「并不会因为拥挤就直接规避这些绩优标的,但会对它们的边际变化更加小心;同时,会在相对不那么拥挤的标的中,寻找新的产业变化和供需缺口」。

  积极挖掘潜力细分领域

  私募机构对于 AI、半导体等核心科技产业的长期趋势抱有坚定信心,但目光已投向了更远的应用落地与潜在的产业引爆点。

  马科伟预判:「AI 算力基础设施在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高企与国内投资提速的双重驱动下,高景气度有望延续至 2026 年。」 与此同时,半导体国产化的叙事依然强劲。

  宝晓辉认为,「部分关键环节的国产厂商,只要能完成技术突破,马上就能拿到国内的订单,相关方面也有政策长期扶持。」 整体而言,算力产业链与国产半导体两大确定性方向值得长期看好,其根本逻辑在于,前者需求稳固,后者在政策驱动下将拥有长期的订单保障。

  对于新的技术进展和 「应用的下一站」,陈之璩分享了关键的前瞻视角:「首先,我们相信会有海外模型公司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一代 SOTA 模型;其次,过去一段时间模型的上下文长度已经大幅拓展,这大大拓宽了 AI 应用的能力圈。」 他相信,模型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产业链带来新的、未被充分定价的需求。

  此外,私募机构也在积极挖掘潜力细分领域。笪菲表示,当前重点关注 「供应紧张的存储芯片」,认为其价格可能回升;姚宁波看好 AI 眼镜等新硬件,视其为未来的随身 AI 助手;而马科伟则建议关注 「政策和产业快速突破的 AI 端侧硬件、可控核聚变、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前期人气相对不高的科技领域」。

  整体来看,随着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私募机构仍然秉持专业的研判与灵活的策略,继续锚定长期投资主线。近期的 「高低切」 与 「阶段性的新旧转换」,正在成为私募业内策略应对的关键落脚点。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科技股行情进入深水区 私募积极寻找新机遇)

(责任编辑:73)

Search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一周热门

科技方向多点开花,A500ETF 易方达 (159361)、科创板 50ETF(588080) 标的指数走强

2025 年 11 月 14 日

华泰证券:石油化工行业 10 月价差延续磨底 供给拐点渐至

2025 年 11 月 14 日
【新华财经调查】退出、重整、出海,合资车企路在何方?

【新华财经调查】 退出、重整、出海,合资车企路在何方?

2025 年 11 月 14 日
消息称特斯拉即将支持苹果CarPlay系统,已处于内测阶段

消息称特斯拉即将支持苹果 CarPlay 系统,已处于内测阶段

2025 年 11 月 14 日
半导体、光伏双双回调,沪指半日微跌0.16%

半导体、光伏双双回调,沪指半日微跌 0.16%

2025 年 11 月 14 日
2991亿元!京东发布三季报 收入同比增长14.9% 超出预期

2991 亿元!京东发布三季报 收入同比增长 14.9% 超出预期

2025 年 11 月 14 日
事关安世半导体问题、中美大豆贸易等 商务部最新发声

欧盟将取消小包裹免税政策主要针对中国商品?外交部回应

2025 年 11 月 14 日

知名经济学家发出警告:美国经济潜伏两大危机!

2025 年 11 月 14 日

知名经济学家发出警告:美国经济潜伏两大危机!

2025 年 11 月 14 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2025年11月14日)

一张图看商品支撑阻力:金银油气+铂钯铜农产品期货 (2025 年 11 月 14 日)

2025 年 11 月 14 日
金桂财经

2025 年 11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 10 月    

近期动态

  • 科技方向多点开花,A500ETF 易方达 (159361)、科创板 50ETF(588080) 标的指数走强
  • 华泰证券:石油化工行业 10 月价差延续磨底 供给拐点渐至
  • 【新华财经调查】 退出、重整、出海,合资车企路在何方?
  • 消息称特斯拉即将支持苹果 CarPlay 系统,已处于内测阶段
  • 半导体、光伏双双回调,沪指半日微跌 0.16%
  • 2991 亿元!京东发布三季报 收入同比增长 14.9% 超出预期
广告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登录& 注册

Copyright © 2025 广州金桂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粤 ICP 备 2025390655 号

  • 登录
  • 注册
忘记密码?
Lost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 will receive a link to create a new password via email.
body::-webkit-scrollbar { width: 7px; } body::-webkit-scrollbar-track { border-radius: 10px; background: #f0f0f0; } body::-webkit-scrollbar-thumb { border-radius: 50px; background: #dfdb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