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编者按:继多晶硅期货和期权成功上市后,广期所新能源金属期货板块将再添新品种。近日,证监会同意广期所铂、钯期货和期权注册,标志着我国铂族金属衍生品市场建设迈出关键一步。铂、钯期货和期权上市后,将为产业链企业提供权威价格信号和专业风险管理工具,助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 「铂钯启航 绿动未来——广期所铂、钯期货和期权」 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作为 「工业维生素」,铂、钯均属于铂族金属,化学性质稳定且催化性能优异,是汽车尾气催化剂、玻纤、氢能等绿色产业的核心原料,同时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等多个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金属。当前,铂、钯凭借独特的催化性能与工业适配性,正从传统工业领域的 「功能性辅料」,跃升为支撑新能源、清洁交通、低碳工业等绿色产业落地的 「战略核心材料」,其重要性随绿色转型的深化而持续凸显。随着 「双碳」 战略深入推进,我国铂、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铂、钯消费国和进口国。
对外依存度稳步下降
供应安全性持续提升
在绿色发展中,铂族金属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铂、钯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铂、钯具有广泛的工业消费属性,其产业链呈现出 「上游供应高度集中、下游消费区域分散、加工环节专业化」 的结构特征。全球供应端主要集中在南非和俄罗斯,去年南非铂矿产量在全球占比超七成,钯矿产量约占四成,俄罗斯则贡献了近四成的钯产量。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铂、钯市场对少数生产国依赖度较高,使全球供给格局整体呈现出较低的弹性。
我国铂、钯供应可以分为国内矿端、进口端、国内再生供给等三大来源。长期以来,我国铂、钯产业面临一次资源供应能力较弱的核心矛盾。目前,国内仅在云南、四川、青海等地拥有少量伴生铂族金属矿山,并且呈现单体规模小、综合品位低、提炼技术复杂等特点,难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矿山开发体量。
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稀缺,我国铂、钯依赖进口。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铂进口国,去年的对外依存度为 56%,进口来源地主要是南非,进口量占比为 52%;我国钯资源对外依存度为 29%,俄罗斯和南非是主要进口来源地。
回收再生体系是我国在一次资源有限背景下的重要补充来源。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铂、钯总产量分别为 88.15 吨、70.18 吨,其中回收产量分别为 84.85 吨、67.25 吨,占比约为 96%、96%。得益于国内回收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铂的对外依存度从 2020 年的 61% 降至 2024 年的 56%,钯的对外依存度从 2020 年的 43% 降至 2024 年的 29%,供应安全性持续提升。
「全球铂、钯回收体量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净化器,海外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回收量占总供应量的 20%~30%。我国回收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增速明显。」 中信期货分析师王美丹表示,尽管国内回收体系总体规模仍不及海外,但随着搭载尾气催化剂的报废车辆逐步进入回收市场,以及相关强制回收政策逐步落实,我国铂、钯回收量有望持续增长,成为保障供应的重要支撑。
消费结构重塑
工业应用成为增量驱动
随着绿色转型系统推进,铂、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其战略价值不再局限于单一产业,而是上升到支撑国家 「双碳」 目标落地的全局高度,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凸显。
随着全球制造业重心向亚洲转移,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铂、钯消费国。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铂、钯消费量在全球的占比分别为 26%、23%。其中,铂表观消费量为 185.25 吨,按照 228.97 元/克的全年现货均价计算,对应的市场规模为 424.16 亿元;钯表观消费量为 97.04 吨,按 260.49 元/克的全年现货均价计算,对应的市场规模为 252.78 亿元。
从需求结构来看,铂、钯的下游需求主要可分为汽车、工业、首饰、投资四大领域。凭借在清洁交通、低碳工业、氢能应用等领域的不可替代作用,铂、钯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具体来看,近五年来,我国钯下游消费结构保持稳定。2024 年,我国近 80% 的钯用于汽车尾气催化剂领域,其次为化工及电子等领域。同期,铂的下游消费结构,则发生较大变化。铂的消费量在首饰行业呈萎缩态势,占比从 2020 年的 42% 下降至 2024 年的 21%。不过,汽车尾气催化剂行业的铂消费量占比则显著攀升,从 2020 年的 10% 增长至 2024 年的 28%。玻璃行业的铂消费量占比也呈增长态势,从 2020 年的 19% 增长至 2024 年的 28%。
「铂、钯的消费需求长期具有 『汽车行业强主导』 的结构性特征,但随着全球碳排放政策进入稳定阶段、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以及中国制造业提质升级,其需求重心正在经历从 『汽车驱动』 向 『工业分散驱动』 的缓慢迁移。」 王美丹表示,在全球汽油车排放标准迭代和内燃机市场扩容的背景下,铂、钯依靠单车装载量不断提升,实现了需求扩张,尤其是当中国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后,催化剂中的铂、钯使用量持续保持高位,且二者分别在不同技术路线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推动交通领域从 「高碳排放」 向 「近零排放」 跨越。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受插电式混动技术迭代及插电式混动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享受等量政策优惠等影响,近年来插电式混动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2024 年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率为 84.03%,远高于纯电动汽车销量。2022—2024 年燃油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之和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燃油车销量下滑对铂需求的不利影响,支撑了汽车尾气催化剂领域对铂的需求。数据显示,2020—2024 年,我国汽车尾气催化剂领域的铂消费量占比呈上升趋势,去年的占比为 28%。
「在氢能产业链中,铂串联起燃料电池车、氢能储能、工业氢能应用等场景;在交通低碳链中,钯支撑着传统燃油车减排、铂金融合氢燃料车发展,二者共同推动玻璃、化工、电子等产业降碳。这种跨场景、跨产业的连接能力,使铂、钯成为整合绿色产业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核心纽带。」 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王彦青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铂、钯消费国,28% 的铂、近 80% 的钯投向绿色产业。随着我国 「双碳」 目标的深入推进及绿色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铂、钯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宽,消费量也将逐步攀升,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增量驱动地位,为我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的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