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购物 App 清空购物车时,你可能没意识到——手中的快递盒、外卖餐盒,正悄悄影响着一个大宗商品的市场走向。
近期 PP(聚丙烯) 市场上演 「冰火两重天」:电商大促带火了包装材料订单,可地产相关领域却持续 「遇冷」。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 「整体乏力、局部爆单」 的分化格局,正清晰揭示着 PP 市场从 「总量驱动」 向 「结构性增长」 的深层转变。
采访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 9 月的传统旺季有点 「不给力」,但 「双 11」 的电商热潮一到,PP 需求立刻被激活。
「最直接的利好体现在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两类材料:一类是快递包装用的 BOPP 薄膜,另一类是做外卖餐盒、奶茶杯的薄壁注塑料。订单在促销前期集中释放,华东、华南地区的膜厂开工率也随之小幅提升。」 广发期货分析师蒋诗语表示。
钢联数据显示,11 月第一周 BOPP 膜开工率较 10 月第一周提升 1.74%,CPP 开工率提升 3.10%,推动 PP 综合开工率较 10 月初上升 1.38%。
不过,这份热度并未传导至全行业。蒋诗语认为,电商消费潮对 PP 需求的拉动呈现 「短期集中、领域集中」 的特征,仅能对冲部分传统需求下滑,而非全局性回暖。受地产低迷和终端消费信心不足拖累,管材等领域需求仍持续疲软,塑编行业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河南地区依托农产品包装需求尚有支撑,浙江、山东等地则因出口疲软维持低位开工。
值得一提的是,「双 11」 大促落幕更放大了这种分化。包装类 PP(BOPP/CPP) 节后订单迅速回落,膜厂成品库存开始累积,开工率再度承压;改性 PP 虽因家电 「双 11」 备货需求有所回升,但车用订单依旧偏弱;而 PP-R 管材受地产拖累,订单同比仍在走低。
唯一的例外是薄壁注塑领域,外卖及即时零售的刚性需求让高熔指透明料价格保持坚挺,成为 PP 需求中少有的亮点。
对此,紫金天风期货分析师汤剑林认为,今年以来,BOPP 和 CPP 需求增长显著,产能预计分别增加 4% 和 14.3%,尤其高端专用料领域增速加快,但由于 PP 下游需求中占比最大的仍是塑编,而地产走弱直接压制塑编需求,电商带来的增量相对有限。
南华期货能化负责人戴一帆也表示,「双 11」 的拉动主要集中在日用零售关联的包装材料,对无纺布、塑编等传统领域带动微弱,且需求增量的延续性较差,促销结束后 CPP 的订单和开工率已双双回落。
在结构性亮点中,改性 PP 被普遍视为明确的增长方向。一方面,在国家消费政策提振下,截至 10 月,家用电器和音像类商品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 20.1%,带动家电用改性 PP 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截至 10 月,销量累计同比增长 32.75%,叠加汽车轻量化趋势,推动改性 PP 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扩容。「但由于改性塑料技术门槛高,当前市场体量仍远小于传统下游行业,对整体 PP 需求的拉动有限。」 戴一帆表示。
展望四季度,受访人士普遍认为,PP 市场仍面临 「局部机遇与整体压力并存」 的局面。
蒋诗语表示,「双 12」、年货节等后续电商活动,新能源车带动的高端改性 PP 需求,以及海外节日订单可能带来的出口提振,将构成需求端的局部支撑。但供应端的压力更为突出,广西石化 40 万吨等新增产能持续释放,供应宽松格局难改,加之传统淡季来临,需求可能再度转弱。
谈及 PP 期货的后期走势,蒋诗语认为,关键在于 「宏观预期与基本面疲软的博弈」。「短期来看,低位价格和美联储降息等宏观宽松预期形成底部支撑,但产能利用率偏低、库存居中等供需面压制仍在。」 蒋诗语称,后市价格能否回升,需重点关注三点:「双 12」 备货等需求旺季的实际兑现程度、PDH 装置利润亏损是否触发减产,以及政策端对供应和消费的推动力度。综合来看,四季度 PP 期货大概率以区间震荡为主,趋势性上涨动力不足。
「就 PP 基本面来讲,目前仍是弱驱动,供应持续投产的背景下需求受制于宏观压制,供应增速仍较大。」 汤剑林表示,近年来,在弱供需的背景下,PP 的估值始终偏低,价格重心更多取决于原油价格的波动。「未来两年,PP 产能增速仍较大,产业利润或进一步压缩,在地产偏弱的大周期下,预计需求增速不高,市场重点关注出口的增量。」 他补充说。
戴一帆认为,在当前供应过剩的大格局下,PP 市场的真正回暖,仍需等待供需关系的实质性扭转。
(期货日报)
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