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2 日,毫末智行员工突然接到 《停工放假通知》,目前管理层沉默,员工担忧工资、社保等问题。毫末智行成立不到 6 年搬家四次,员工从超 500 人减至不到 300 人,此前曾获多轮融资。当前,智驾供应商的头部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二线供应商危机四伏。主机厂对智驾供应商的需求正从标准化方案转向定制化、高阶技术能力,不同技术路线竞逐激烈。
每经记者|段思瑶 每经编辑|余婷婷
11 月 29 日,本该是毫末智行成立 6 周年的日子。按照惯例,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CEO(首席执行官) 顾维灏会联合发布 《内部信》。然而,就在 11 月 22 日,还在上班的毫末智行员工却突然接到了 《停工放假通知》,要求 「自 2025 年 11 月 24 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停工放假」。
「很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11 月 25 日,一位毫末智行员工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目前他还在等公司的通知,看后续对未发放的工资、社保公积金缴纳,以及停工期限和赔偿方式要作何处理。
据记者了解,目前毫末智行工作群的在职员工人数还有不到 300 人。这一人数与 2021 年 9 月张凯对外披露的 「毫末在职员工已经超过 500 人」 相比,减少了接近一半。据一位已从毫末智行离职的员工向记者透露:「今年年中毫末智行就曾在内部发布过停工通知,之后有一部分员工选择主动离职。」
截至 11 月 25 日,距离毫末智行发布的 《停工放假通知》 已经过去了 3 天时间,但其管理层一直处于沉默状态。记者向毫末智行管理层的张凯、侯军 (COO,首席运营官) 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均未获得对方回复。上述毫末智行员工无奈表示:「我们希望公司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妥善处理员工的工资和社保问题。」
明确与员工合同到期不续约
成立不到 6 年,毫末智行在北京已经搬家四次,最后的落脚点是位于北京的奥北科技园三号楼。这是一栋四层小洋楼,楼前矗立着一块写有 「毫末智行」 的石墙,张凯、顾维灏、侯军和甄龙豹 (CIO,首席交付官) 四位毫末智行的高管曾在这块石墙前合影。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毫末智行
如今,在北京萧瑟凛冽的寒风中,这块石墙依然矗立,但办公楼里的员工已经很少。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毫末智行员工告诉记者:「接到 《停工放假通知》 后,我们已经不用打卡上班了,但还有工资没有发,想去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
在毫末智行发布 《停工放假通知》 后,有消息称 「毫末智行账户已被冻结」。对此,上述毫末智行员工表示:「我们也只是听说,但并没有确切消息。除了 10 月工资没有发,员工们也担心 11 月的工资发不出来,此外还有社保和公积金也没有缴纳。」
记者查询到,今年 11 月 12 日,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新增了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法院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
关于复工时间,毫末智行在 《停工放假通知》 中提到 「另行通知」。但在上述毫末智行员工看来:「从停工前公司的经营情况看,复工很难了。我们目前接到的通知是如果劳动合同到期,公司就不续约了。」
实际上,从 2024 年底开始,毫末智行就已启动过裁员计划,甚至连张凯也深陷离职传闻。据上述毫末智行员工回忆:「当时裁员的比例并不大,主要涉及职能部门的少量人员,但也是从那时起主动离职的员工多了起来。」
毫末 「始末」
和大多数最终倒下的智能驾驶创业公司不同,毫末智行似乎并非 「为钱所困」。
公开消息显示,由长城汽车投资的毫末智行成立于 2019 年,已进行过 7 轮融资,估值超 10 亿美元,仅 2024 年上半年,毫末智行就接连获得了过亿元的 B1 轮融资和 3 亿元 B2 轮融资。在此之前,毫末智行还接受过长城、美团、首钢基金、高瓴创投、九智资本等投资机构的多轮投资。
图片来源:毫末智行官网
复盘毫末智行发展始末,转折点发生在 2025 年的 11 月——毫末智行股东方之一的长城控股向元戎启行投资了 1 亿美元。「在这次事件之前,毫末智行内部对自己的地位很有信心,觉得已经有一个很稳的基本盘了,但没想到在丢掉订单后还失了投资。之后明显能感觉到公司上下的危机感就来了,但那时候才反应过来已经很晚了。」 上述已从毫末智行离职的员工告诉记者。
几乎同一时期,长城汽车对外宣布全场景 NOA 全国开城,而这时毫末智行的城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即城市 NOA) 还尚未开通。
毫末智行不是没有想过要追上对手,重新拿回订单。记者在毫末智行官网曾看到,其发布了 「自动驾驶端到端算法专家」 岗位的招聘,具体岗位职责为:定义新一代的自动驾驶端到端算法,在行车、泊车等场景落地,以及研发新一代的自动驾驶技术等。
如今回过头来看,当时在长城汽车内部并未放弃毫末智行。彼时,一位长城汽车旗下品牌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更高阶的城市 (NOA) 覆盖上,毫末智行可能当初走得相对保守了一点。既然落下了一两年,必须得把这一两年想办法更快地补回来,毫末智行城市 NOA 智驾方案已经在测试了,应该 2026 年会实现上车搭载。」
而毫末智行也在拓展除长城汽车之外的订单。据上述毫末智行员工向记者透露:「今年下半年,毫末智行的订单量和交付任务主要来自现代汽车。」
不过,在智能化加速发展的当下,长城汽车似乎已没有多少耐心在等待毫末智行的成长。就在毫末智行向员工发布 《停工放假通知》 的前一天,魏牌在 2025 广州车展上宣布 「长城旗下首款搭载 VLA(Vision-Language-Action,视觉语言动作) 辅助驾驶大模型方案的全新一代辅助驾驶系统 Coffee Pilot Master 将首搭魏牌车型」。这套系统并非由毫末智行提供。
一年前,元戎启行在获得 C1 轮战略融资时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夯实国内量产项目,拓展海外业务,同时为探索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和布局 VLA 模型等前沿技术提供资金支撑。」
二线智驾供应商将迎 「生死局」?
从当初的智驾独角兽企业,到如今的业务停摆,毫末智行只是当下智驾行业 「弱肉强食」 现状的缩影。
「辅助驾驶行业正经历从 『规则驱动』 到 『智能驱动』 的根本性转变,新的架构、新的路径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所有人都在探索中前行。」 某头部新能源车企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样的阶段,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的企业将定义下一个时代的标准。反之,一旦放慢脚步,就可能被浪潮抛下。」
事实上,今年以来,智驾供应商的头部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而身处腰部位置的二线供应商已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禾多科技破产清算,轻舟智航陷入裁员风波,毫末智行停工放假等。对当下的二线供应商来说,真正的挑战或许已不再是 「能不能把技术做得更好」,而是 「是否还有机会把技术卖出去」。
二线智驾供应商的危机背后,其实是主机厂对智驾供应商需求转变的结果。当前,主机厂对智驾供应商的需求正从标准化方案转向定制化、高阶技术能力。尤其是在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不同技术路线正激烈竞逐。一位智驾供应商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的市场竞争关键,将聚焦于降低成本与提升体验两大核心。如果体验相近,竞争就会聚焦于成本;如果体验存在代际差距,性能则成为关键。」
Momenta CEO 曹旭东也认为:「2026 年,城市辅助驾驶 (NOA) 格局会定下来,整个中国可能也就剩两至三个玩家,全球可能就三至四家。」
文章转载自 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