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餐观局,作者 | 孟一
北京上海餐饮利润 「崩盘」 了! 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限额以上 (即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 万及以上) 餐饮企业利润同比暴跌 88.8%;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即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等于 200 万元) 营业利润为-7.7 亿元。
今年上半年,整个餐饮行业都在 「艰难」 求生,「价格战 「打到很多餐企元气大伤。
餐饮企业处在水深火热中,但平台通过外卖抽成、营销费用、低价到店团购扩充自己的收入来源。目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针对餐饮商家推出了到店团购,此前有美团、抖音、快手,最近小红书也加入了本地生活的阵营,针对餐饮类目团购,开放了全国 49 个核心城市。
平台不断在 「线上」 推出超低价产品,持续压缩餐饮企业利润,让游走在 「微利」 边缘的餐饮企业变得 「不可持续」,直至亏损、闭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平台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餐饮商家是不是已经被 「困在线上」 了?
01 餐饮受挫,平台赚钱
今年上半年,餐饮企业集体受挫。
北京上海统计局的数据一经发布,很多人震惊了,餐饮企业的困境也终于被看到了。
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 (即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 万元及以上) 餐饮企业营收为 492.1 亿元,同比下降 2.9%。同时利润总额为 1.8 亿元,同比暴跌 88.8%,利润率低至 0.37%。
图|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营收仍然在增长,只是利润在暴跌。
北京餐饮上半年总利润 1.8 亿元,按照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从事住宿和餐饮的从业人员平均 28.6 万人,也就是说上半年 180 天每个员工创造了 629 元的利润。
北京的正餐服务利润亏损 7651 万元,其他餐饮业亏损 2315 万元。快餐服务利润 2.4 亿元,同比下降 49.9%。
如果说北京的情况已足够让人震惊,那么上海的情况更严峻了。虽然北京餐饮业利润暴跌,但至少还有 1.8 亿元的盈余,但上海陷入了整体亏损的困境。
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即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等于 200 万元) 营收 752.88 亿元,同比下降 2.6%,营业利润为-7.7 亿元。忙活半年,利润为负,有人说上海餐饮简直是在做慈善。
北京上海的这些数据,统计的还是这年营收 200 万以上的,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有实力、发展还不错的餐企企业,可如今连他们到了如此境地,更遑论其他中小餐企。
前段时间,知名餐饮品牌鼎泰丰突然宣布,将于 2024 年 10 月 31 日前关闭其在中国大陆华北地区的 14 家门店,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股东不看好华北市场的餐饮发展。
连 「坪效之王」 南城香汪国玉都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直言:「前半年挣的钱,到冬天可能赔得精光,所以企业要提前做好布局,该关的关。」 奈雪的茶也直言要继续收缩门店。餐饮上市公司的财报也不好看,九毛九的净利润在上半年下降了近七成,茶百道净利润下降 63%。2020-2023 疫情都没击垮的餐饮行业,却在 2024 年迎来 「痛击」,知名餐饮品牌们都开始收缩 「过冬」。
北京上海餐饮利润暴跌,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个数据都是不相信,明明餐饮是各个商场里人流最旺的业态,每个饭馆也人满为患,有的店门口还排起长队,怎么亏这么厉害呢?
是啊,人潮涌动、人头攒动的背后,我们餐饮企业的利润到底去哪儿了?北京上海餐饮利润暴跌,但它们利润暴跌或利润为负的同时,营收却几乎没怎么降低,为何陷入 「增收不增利」 的困境?
利思客烧烤供应链创始人张利告诉餐观局:「营收等于人均消费×来客数,营收没降,但上半年一线城市餐饮客单价降了 30%,降 30% 利润可能就降没了,因为绝大多数中国餐饮企业的净利率都不超过 10%。再加上,一线城市作为经济极度发达的城市,物价消费比较高,大城市的人口一直在流失。这些都加剧了一线城市餐饮的生存困境。」
这个时候,不少餐饮人关注到,平台的利润好像并未到受影响。
不仅仅是美团,抖音也获得了本地生活的不少市场份额。
2018 年 9 月,抖音才首次推出 POI 聚合页;2020 年 3 月,抖音推出团购业务。到 2022 年, 抖音生活服务业务的 GMV 就接近 600 亿元;而 2024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抖音与美团的本地生活销售额均达到 1000 亿。
短短几年时间,就有如此体量,线上平台的格局也早已生变。
餐饮人看后更难受了, 自己的失败固然让人难过,但别人的成功更加让人寒心,更何况,「别人」 还是靠自己 「吃饭」 的。
02 「到店团购必须低于 7 折」
现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盯上了本地商业,其业态有外卖、有到店团购。
连小红书也针对餐饮商家推出了团购,据 36 氪消息,小红书 9 月 3 日起开放全国 49 个核心城市,佣金费率即技术服务费为 0.6%,暂免商家保证金,目前这一规则仅限餐饮商家,并未对其他本地生活类目开放。
可以预见的未来是,餐饮饮商家对 「线上流量」 和平台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深。
有业内人士告诉餐观局:「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平台的威力,平台不仅仅提供了一种交易方式,还是一种营销方式,它会影响餐饮人的利润,会影响消费者对餐厅的判断。信息爆炸时代,餐厅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消费者需要通过平台去甄选餐厅。像国外也有谷歌,会把餐厅/酒店/路线推荐给你。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趋势不可避免,但国内平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平台都选择了做 「低价到店团购」。
这类低价团购相比外卖,抽成不高。有餐饮商家称:「到店团购一般是按定价进行抽成的,比如你一个产品定价 15 元,团购价 10 元,平台抽 10%,就是抽 1.5 元。」
一个做奶茶品类的餐饮商家,最近把店转让出去了,并同时注销了美团、抖音、饿了么的账号,该餐饮商家告诉餐观局:「平台到店团购的逻辑是商家自己先定价,但平台要求商家要低于原价的 7 折或给到更低折扣,才会审核商家提交的团购订单。即便上了低价团购,也要花钱买流量。我以前每天定投 100 元左右,但通过到店团购核销的收入都没有 100 元。有些团购活动要求 5 折以下才能参与,好处是这类活动是免广告费的,有的效果,比花钱买流量的还好些。」
也就是说这类低价到店团购,虽然避免了外卖式的高抽成,但仍然需要留足营销的钱,花钱买流量。
并且,随着开低价团购的平台越来越多,餐饮老板要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也越来越多。每一种平台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运营?都需要餐饮老板花时间研究。低价 「到店团购」 还会呈现出一种虚假繁荣,花了钱没有效果,白白打了水漂,对餐饮老板来说这种场景见怪不怪。
另外,对餐饮商家来说,外卖也是支出的大头。
有顾客通过外卖平台点单,实付 44.3 元,到商家手里能有多少?答案是 17.91 元。做一单外卖,竟消失了 60% 的收入?
图|小红书截图
当然这个案例里有一个极端情况,那就是点单的顾客距离商家有 8 公里,远远超出了普通配送的范围。
比如,消费者领的天天神券等活动也需要商家补贴。当平台和餐饮商家结算时,会扣掉活动补贴、配送费,再抽取一定的佣金,所以商家的利润已经没剩多少了。对有的商家来说,扣完各项支出,能保证食材成本就不错了。
消费者手里的外卖,看起来挺贵,但真正为消费者提供餐品服务的商家,到手的钱,少得可怜。
有餐饮商家告诉餐观局:做了一个月外卖,我把店关了,辛辛苦苦做一个月,连几百块都赚不到。如果线下发展不了,不建议做餐饮。」
有餐饮商家称:「一天营业额 3200 元,外卖占了 2500 元,店盈利还不错,但这是家里 4 个人一起做出来的,从早上 10 点做到凌晨 1 点,根本不敢减少工作时间,单子一来,外卖小哥就催,在店里家人每天都面对这么多人催,都非常累,身心疲惫。」
低价到店团购和外卖在不断侵蚀商家的利润。
这个时候,平台还在持续推出超低价产品。
美团 2024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拼好饭的单日订单量峰值再创新高,突破 800 万单。而此前据晚点报道,美团一季度拼好饭的单日订单量为 500 万单。
图|2024 年美团第二季度财报
有餐饮商家表示,不做拼好饭,就会被限制流量或缩小配送范围,但做了就是做一单亏一单。
有消费者准备买两杯 15 元的奶茶,被店员告知没有活动了,但随即店员称可以去抖音下单。该消费者通过抖音团购,买了同样的两杯奶茶,价格只要 13.8 元,比店里的活动价还要低。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一些平台迎合消费者的低价诉求,推出了超低价产品。但这个模式是通过不断压缩餐饮商家的利润实现的,直至逼至 「不可持续的边缘」。
03 餐饮商家 「被困」 线上
10 年前开家餐饮店,可能只需要付租金、招员工,就能开干。
而现在,要想开个餐饮店,除了租店铺、装修、找员工,包括但不限于入驻美团饿了么做外卖,入驻抖音快手小红书做团购,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号、微博做宣传……一堆平台入驻下来,建店成本就上来了,可能需要配备专门的运营团队和内容团队。有人调侃,现在开店,能不能挣百万另说,先投个 100 万。
而且,入驻平台,一次性的建店成本还算好的,后续源源不断的流量投入才是击溃餐饮老板的最终防线。
如果说,线下的投入是看得到头的,比如人工成本、房租成本、食材成本。线上的投入则是看不到头的,买流量、做活动,商家花了很多钱,却没有效果,常见又无可奈何。
有人可能会说:「你可以不上平台。而不是上了平台,享受了流量,还抱怨不停。」
这就需要我们简单回溯平台的发展过程。如果把 2015 年作为外卖平台元年,到现在已经 10 年了。在这 10 年的时间里,外卖平台由于背后有资本的补贴,不断补贴消费者,慢慢培养了用户线上消费的习惯。
本来餐饮商家原来做的是附近 3 公里的生意,可以靠线下和口碑获客。
但现在用户习惯了线上消费后,所有的商家最后都化身为平台上密密麻麻的餐厅,你不上平台,不做活动,可能在消费者心智中就是 「查无此店」,又何谈后续的到店、服务、复购、推荐呢?
如果问,餐饮商家现在最在意的是什么?绝对是流量。
本来人均消费就下降了,如果再没有顾客来,那餐厅可能只有一条路了——等死。
所以,流量是餐厅救命的东西,不买流量就没有客源,买了流量成本高、没利润。至此,餐饮企业进退两难,彻底被困在了线上。
餐饮企业原本背负着 「三座大山」——房租、人工、原材料成本,现在可能有了第四座大山——「营销成本」。餐饮企业今后面临 「四座大山」 将成为常态。
成本愈发高昂、消费者又愈发注重价格,两边夹击,餐饮企业的利润被侵蚀,也就不奇怪了。
资本是逐利的,平台也不是慈善企业。
当补贴到位,消费者和商家对平台形成依赖后,平台就拥有了主动权和控制权。平台的逻辑是,谁花的钱多,就把流量给谁。当然,也有可能商家钱花了,也没效果。
曾担任希腊财政部长的经济学家雅尼斯·瓦鲁法基斯,在 2024 年的新书 《科技封建主义》 中,诠释了平台、商家、消费者的关系,将其类比为传统封建主义下的 「封建君主、小地主、佃农」:商家与消费者都在为平台 「辛劳耕作」;附庸于平台的商家深知,其客户获取、业务生存完全取决于 「云端领主」 的单一操作。「这种由科技主导的绝对控制,构成了科技封建主义的根基。」
等等,「科技封建主义?」 科技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吗?
更糟糕的是,平台越来越多了。
当平台越来越多,会对商家有利吗?商家的选择可变多了吗,可以掌握主动权了吗?
不会。平台的做法都一致的,都是起初拿出巨额补贴,等用户数和商家数足够了,平台的补贴暂停了,就开始掉头 「收割」 了。
而平台之间的团购大战给餐饮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恐怕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去年的餐饮行业,是由一批小白兴起的乱拳打死老师傅,又被老师傅打死的价格战混战。那今年上半年,则是一场由一众连锁品牌主动发起的价格战,内卷且无边。怂火锅推出了 8 元锅底,楠火锅提供了 9.9 元的牛肉,汉堡王推出了 9.9 元的汉堡,乡村基更是喊出了 「价格重回 2008 年」。
是的,平台的团购大战告一段落,销售成本和支出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财报上的利润变得很好看。
但餐饮人呢?餐饮商家之间的价格战恐怕才刚刚兴起,还在加剧,而且看起来内卷永无尽头。
需要注意的是,以前的餐饮经营逻辑是相同的品质,更高的价格;现在的餐饮经营逻辑是更好的品质,更低的价格。这本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餐饮要回归到本质,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好的品质,造福终端消费者。但低价要有个限度,当 「超低价」 低到连餐饮商家连食材成本都包不住,活都活不下去,消费者想要的 「更高品质」 有可能实现吗?
平台和餐饮商家的关系是合作共赢,如今餐饮形势愈发严峻、消费不景气,平台要做的不是一味推 「超低价产品」,「压榨」 餐饮商家的利润,让餐饮行业变得无以为继,而是和餐饮商家共克时艰、合作共赢,让餐饮行业走向正循环。
当平台成为 「压死骆驼」 的最后一根稻草,当餐饮企业开始收缩、闭店、退出,平台的生意模式还能持续吗?这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