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正见 TrueView
2023 年夏天,一款名为夸克的 AI 应用因高考志愿填报功能爆火,短短三个月后却被网信办处罚登上热搜。
这场戏剧性的转折,恰似夸克命运的隐喻:它以“ 免费资源” 吸引年轻用户,却因内容失控陷入争议;它借 AI 技术重塑品牌,却难逃商业化困境。
如今,这款被阿里寄予厚望的“AI 先锋”,又一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AI 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AI Agent 概念的落地也面临诸多挑战。
在百度、字节跳动等巨头相继加码 AI 搜索、AI 助手的情况下,夸克的战略升级能否真正帮助阿里在 C 端市场突围?
夸克“ 上位”:从工具产品到 AI 先锋
夸克最初作为一款轻量级的浏览器产品,以极简设计和去广告策略迅速吸引了一批年轻用户。
随着国内搜索市场被百度占据主导地位,夸克选择差异化路线,强调精准搜索、个性化推荐和 AI 辅助功能,逐渐向智能搜索助手演化。
2025 财年三季度财报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将围绕 AI 战略核心加大三方面投入,包括 AI 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AI 基础模型平台及 AI 原生应用,以及现有业务的 AI 转型升级。
然而,从阿里近期的财报来看,尽管云智能集团的 AI 收入增长被作为重要亮点,夸克作为 C 端核心产品的具体贡献却没有被单独披露,而是隐没在模糊的表述中。这种“ 既突出又隐晦” 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夸克在阿里体系中的微妙处境:既是集团押注消费级 AI 的“ 未来之星”,又是商业化能力尚未验证的试验田。
夸克战略地位拔高,亦是阿里 AI 战略从 B 端向 C 端延伸的关键标志。
3 月 13 日,基于通义大模型,阿里巴巴正式推出 AI 旗舰应用“ 新夸克”,并宣布将其升级为一个无边界的“AI 超级框”,满足用户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类 AI 需求。
用户在“AI 超级框” 中输入指令后,夸克智能中枢将自动识别意图,规划梳理后调动各种不同模型和 Agent 模块,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这一举措标志着阿里正式进军 AI Agent 赛道,并试图借助夸克抢占新一轮 AI 流量红利。
目前来看,升级后的夸克的确收获了一波正反馈。3 月 14 日,张朝阳发布微博谈及夸克升级版,称其“ 以‘AI 超级框’ 的形态打造产品,通过判断用户意图,自动调用不同的功能来完成任务,用一个框满足各种需求。问了两个宇宙学的问题,使用其深度思考模式,对答案相当满意。”
近年来,夸克不断加码 AI 布局,接入阿里自研的通义大模型,并在搜索、网盘、文档、AI 绘画等多个功能中应用 AI 技术。自 2023 年阿里将夸克列为四大战略级创新业务以来,夸克的用户规模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截至 2024 年底累计下载量突破 3.7 亿,00 后用户占比超过 50%,频频登上应用商店排行榜榜首,成为国内最受年轻人青睐的 AI 应用之一。
这一成绩得益于夸克对细分场景的精准捕捉:AI 搜题功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口碑效应,AI 写作和 PPT 生成则吸引了职场新人,而“ 极简设计” 的产品哲学进一步强化了其工具属性。
但阿里对夸克的期待从来不止于单一工具。
通过一系列内部整合—— 将通义大模型团队从阿里云分拆至智能信息事业群、天猫精灵硬件团队与夸克合并—— 阿里试图构建“AI 助手+硬件+多模态” 的闭环生态。
这种协同效应若得以实现,夸克或将成为连接阿里消费端与云服务的技术枢纽。
夹缝中的夸克:在克制与“ 贪婪” 间摇摆
当阿里对夸克寄予“AI 旗舰应用” 的深厚期待时,却难掩一个尴尬现实:这款承载集团 AI 野心的产品,至今未能跑通与其战略地位相匹配的商业模式。
夸克摒弃了传统的广告变现模式,转而通过网盘会员订阅、AI 文档处理等增值服务进行变现。夸克选择以网盘会员付费为核心收入来源:6TB 存储空间、文档处理工具打包售卖,年费定价 99 元至 158 元。这一模式在百度网盘等垂类应用中已验证可行性。
但夸克的挑战在于,其“AI 全能助手” 的定位模糊了用户付费动机—— 当多数用户仅为网盘付费时,AI 功能反而沦为附加服务。
换言之,夸克的 AI 功能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驱动用户付费的核心动力。
其次,AI 工具的商业化路径并不明朗。
夸克的 AI 搜索、AI 生图、AI 写作等功能虽吸引了一批尝鲜用户,但变现模式仍然较为模糊。
相比之下,字节跳动的豆包 AI 通过 API 授权、B 端合作、广告分成和 API 调用等方式构建了多元收入体系,使其商业价值更加清晰。
钉钉通过整合企业服务形成刚性需求,1688 以供应链优势绑定中小企业,相比之下,夸克仍在“ 工具” 与“ 平台” 的定位间摇摆,其爆发式增长高度依赖高考季、求职期等场景化需求,一旦热点消退,用户留存率可能面临挑战,用户增长逻辑稍显脆弱。
功能迭代的失控进一步加剧了其所处困境。
从早期的“ 极简浏览器” 到如今的“AI 瑞士军刀”,夸克安卓版安装包体积膨胀至 123.59MB,新增的健康助手、游戏中心等功能被用户诟病为“ 冗余”。
黑猫投诉平台上,“ 自动扣费”、“ 功能繁杂” 的声浪,暴露出用户体验与商业目标的冲突。
更严峻的是技术投入与产品效果的割裂:尽管夸克宣称其 AI 答案生成仅需 6 秒,但用户反馈显示内容重复率高、学术场景准确性存疑。
外部竞争则让危机“ 雪上加霜”。
百度、腾讯通过接入开源大模型降低技术门槛,豆包凭借垂直场景分流用户,而 DeepSeek 等开源模型的崛起,正消解夸克“ 自研模型” 的技术独特性。
夸克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在技术平权浪潮中逐渐瓦解。
生态协同与战略耐心的终极考验
能否在阿里生态内实现协同效应对夸克至关重要。
理论上,天猫精灵与夸克的硬件联动、通义大模型的技术反哺,可形成“ 软件+硬件+模型” 的闭环。用户通过 AI 眼镜扫描物体,夸克即时提供商品信息并跳转至淘宝购买,这一场景若能实现,将打通消费链路的价值闭环。
但现实是阿里各业务线仍存在数据壁垒与利益博弈,阿里生态的“ 内耗” 顽疾—— 各业务线各自为战,仍是夸克突围的隐形障碍。
对于夸克而言,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阿里的 AI 技术支持和数据资源。
然而,阿里的通义大模型在开源化之后,其技术优势正在被削弱。为突破技术瓶颈,阿里其实也有在努力加速布局 AI 人才储备。
2025 年 2 月,阿里 AI to C 业务开启大规模招聘,开放岗位达数百个,其中 90% 集中于 AI 技术研发,重点投入文本生成、多模态大模型和 AI Agent 等前沿领域。
然而,技术投入的转化效率仍存疑。阿里云推出的百炼平台虽上线了 DeepSeek 系列开源模型,但其“1 元 200 万 tokens” 的低价策略,反而降低了行业技术门槛,加剧了夸克的技术同质化危机。
夸克的未来,取决于两场赛跑:
-
一是与时间的赛跑;阿里“ 双核驱动”(电商与云计算) 战略的推进,要求资源向高确定性业务倾斜。若夸克长期无法证明其对云业务的实质拉动 (如通过 AI 服务提升云资源消耗),或独立盈利潜力,集团支持力度恐将减弱。
-
二是与竞品的赛跑;百度文心一言正通过教育、医疗场景深化服务,豆包则以娱乐化交互抢占泛用户,夸克若不能巩固教育、办公场景的优势,恐将陷入“ 高用户量、低壁垒” 的陷阱。
政策与伦理风险亦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2023 年夸克因内容审核问题被网信办处罚,暴露出 AI 生成内容的监管隐患,若 AI 生成内容引发学术造假争议,或健康咨询模块因算法偏差提供误导性信息,监管重锤可能直接击碎用户信任。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 AI to C 的“ 第三种路径”
夸克的困境,是中国科技公司 AI 转型的缩影。
技术理想主义者期待用 AI 重塑世界,但资本市场要求季度盈利;用户渴望“ 无所不能” 的助手,却拒绝为功能臃肿买单;集团渴望生态协同,却难逃“ 诸侯割据” 的内耗,这种矛盾在夸克身上被无限放大:它既是阿里 AI 野心的试验田,又是组织博弈的牺牲品。
或许,破局之道在于回归本质—— 让技术解决真问题,而非制造伪需求。
夸克若能放弃“ 全能助手” 的执念,跳出“ 工具” 与“ 平台” 的二元对立,找到连接用户刚需与技术长板的“ 第三种路径”—— 深耕教育、职场等垂直场景,用 AI 解决“ 志愿填报焦虑”、“ 论文写作痛点” 等刚需,或能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毕竟,用户不需要第二个百度,但永远需要解决问题的“ 数字伙伴”。
时至今日,夸克的命运已不仅是阿里的焦虑映射,更是中国 AI to C 赛道的风向标。
当技术浪潮退去,唯有那些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创造可持续价值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
夸克的命运,将为中国 AI to C 赛道提供一个关键注脚:是成为颠覆性的未来之星,还是又一个被流量反噬的泡沫?答案或许在未来 1-2 年见分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