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刻商业,作者 | 麦卡 ,编辑 | 以安
如今的永辉超市,已然大变天了。
3 月 20 日,上交所对永辉超市的内部治理事项下发监管工作函。当天,永辉超市用一纸公告宣布,其正在迎来新的掌舵人——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以代理 CEO 的身份站在了指挥台上。
权力交接从来不会风平浪静。原 CEO 李松峰在执掌三年后黯然离场。创始人张氏兄弟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消退。尽管张轩宁在董事会上投出反对票,但也于事无补。
取而代之的是叶国富率领的 「名创系」,以三席董事的绝对优势,掌控了永辉超市的董事会。
叶国富上任伊始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出了一项堪称激进的改革计划。
不仅要在两年时间完成所有门店的调改,还将大刀阔斧地砍掉拖累业绩的亏损门店。更具挑战的是,叶国富既要保持胖东来式的服务升级投入,又要实现整体经营减亏。
「我是带着真金白银和一颗真心,跟大家一起来做永辉的。」 叶国富在股东大会上表态,「我现在是永辉第一大股东,我比任何人都希望永辉越来越好。」
然而现实环境异常严峻:零售行业的 2025 年并不乐观,竞争残酷,关店已成常态。留给改革者的窗口期可能短得超乎想象。
叶国富的野心不止于用胖东来模式改造永辉,更要实现连胖东来都未能完成的全国化扩张。
这场价值 62.7 亿元的零售业豪赌,究竟是绝地重生的开端,还是大厦将倾的最后一搏?
1、永辉超市权力地震:叶国富入主,张氏兄弟分裂
永辉超市正式进入了 「叶国富时代」。
3 月 17 日,永辉超市 2025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伴随着这场关键的换届选举,「名创系」 已经控制了董事会的多数席位。
名创优品方面提名的 3 名候选人叶国富、张靖京和王永平拿下三个董事席位;永辉超市创始人兄弟张轩松、张轩宁也成功当选,前者被选为董事长,后者则连任独立董事。
这次权力更迭可谓戏剧性十足。原本计划保留三席的 「永辉系」 最终仅剩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两兄弟,而原 CEO 李松峰则彻底出局。
「名创系」3:2 的压倒性优势,或许让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第一次体会到了 「局外人」 的滋味。
更引人注目的是,永辉宣布暂不聘任新 CEO,而是成立由叶国富担任组长的 「改革领导小组」,代行 CEO 职权。
图/永辉超市官网
这一临时架构,让叶国富成为永辉实际上的掌舵人,同时也意味着张氏家族对公司的控制权被大幅削弱。毕竟,创始人兄弟都未被纳入改革领导小组。
值得注意的是,张氏兄弟在这场变革中选择了不同的立场。作为董事长的张轩松选择与叶国富站在一起,而弟弟张轩宁则反对改革领导小组议案,投出了唯一的反对票。
张轩宁在发言中力挺前任 CEO 李松峰,认为 CEO 空缺将导致决策失衡,称 「公司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此时换帅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这种分歧由来已久。早在 2018 年,兄弟俩就因经营理念不合解除了一致行动人关系。当时的公告称,两人在公司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组织架构、治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分歧。
张轩宁作为新零售的坚定支持者,在 2015 年主导成立永辉云创后,直接推动了超级物种、永辉生活等新零售业态的落地。
而张轩松则更倾向于稳健的线下扩张策略。2017 年超级物种快速扩张时,他曾公开表示 「要控制开店速度」,与此同时,更倾向支持永辉 mini、仓储式门店等线下层面的改革。
如今,随着叶国富的入主,线下零售理念似乎占据了上风。这与张轩松一贯的经营思路不谋而合。
叶国富为永辉描绘的蓝图十分明确:对标山姆和胖东来,打造面向中产的高品质线下超市。
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挑战不容小觑。永辉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将考验这位零售老将的智慧。
内斗虽然告一段落,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2、调改速度太慢,叶国富也没耐心
2024 年 9 月,叶国富豪掷 62.7 亿元收购永辉超市 29.4% 股权时,零售行业都在猜测他的动机。
面对外界 「看不懂」 的质疑,叶国富却信心满满:「看不懂就对了,如果都看得懂,我就没机会了。」
这番豪言背后,隐藏着他对永辉超市 「胖东来化」 改造的自信。
事实上,在名创系入主前,永辉超市的 「胖改」 实验已经初见成效。2024 年 6 月起,在胖东来的帮助下,永辉超市多家门店经过改造后业绩飙升。
据其公布的数据,郑州信万广场店经过 19 天闭店调改后,恢复营业首日销售额达到了 188 万元,是调改之前日均销售额的近 14 倍;福州公园道店调改后,恢复营业首日销售额突破 110 万元,是调改之前的近 6 倍;西安中贸广场店,恢复营业两日日均销售额达到了 160 万元,门店日均客流超 1.4 万人次。
叶国富曾奔赴河南,考察调改后的永辉超市。当时,他曾感叹道:「如果这个店是我的该多好」。连续走访了几家店后,叶国富笃定,「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全国」,一个多月后,他随即决定重仓入股永辉超市。
然而,资本市场对这场豪赌持怀疑态度,收购消息公布的当天,名创优品的股价应声下跌。
面对质疑,叶国富召开了一场投资者沟通会,言辞恳切地阐述了他的判断:过去十几年,他看过各种各样的零售业态和模式之后,发现胖东来模式比 Costco、山姆和 Trader Joe's 更优秀。他认为胖东来模式才是中国超市的唯一出路。
掌权后,叶国富迅速打响了永辉改革的 「闪电战」。
他不满足于过去永辉超市的 「胖改」 速度——永辉超市从去年 5 月开启 「胖改」,到今年 2 月,约有 41 家调改门店开业。考虑到其在全国尚有 743 家门店,也就是说调改门店仅占总数的 5.28%。
叶国富的计划是,2025 年永辉超市的调改门店要达到 200 家左右,还计划在 2026 年完成所有存量门店的调整。
这意味着,改造速度要提升到日均 1.5 家的惊人节奏。叶国富想要 2 个月内要完成的调改门店数,是过去 9 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新一轮的调改已经开始。3 月 13 日,永辉超市发布了继 2 月后今年全国第二批调改门店名单,南京、苏州、昆明等 10 座城市为首开城市,将于 5 月底前完成调改,届时永辉超市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门店将达到 83 家 (含胖东来帮扶调改门店)。
更疯狂的是,在加速改造的同时,叶国富还提出了 「三提两降」 的目标——提人效、业绩、毛利,降成本、费用,试图在流血扩张中实现减亏。
要知道,「胖改」 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2024 年永辉调改的 41 家门店累计投入超 3.28 亿元,单店改造成本超 800 万元,直接导致亏损加剧。
如今既要大举改造又要控制成本,难度可想而知。
现实压力下,永辉超市已经开始关闭一些长期亏损的尾部门店,缩小经营规模。
3 月 18 日,东北永辉超市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永辉黑龙江、吉林共 12 家门店预计在今年 4 月 18 日停止经营。
叶国富计划,2025 年,永辉超市要关店 250-350 家。这意味着一年时间关闭三分之一门店,将经营重心缩至 400-500 家门店。
永辉庞大的体量,让这场转型充满变数,风险被无限放大。叶国富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这场 「不可能的任务」 也成为市场焦点。
然而,留给叶国富的时间,可能比想象中更紧迫。
3、更系统地转型,对永辉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自 2024 年以来,永辉超市全面学习胖东来的品质零售模式。从员工薪酬到卖场布局,从商品结构到服务质量,这场变革几乎触及了超市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随着改造的深入,永辉正面临着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的挑战。
商品端的改革最为直观但也最令人担忧。永辉的调改门店大刀阔斧地下架了 70%-80% 的旧商品,换上了接近胖东来标准的新品。但实际运营中,其自有品牌占比仅达到 5%-15%,远低于胖东来 20% 的基准线。
永辉在产品研发能力上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出来:不少打着 「永辉优选」 标签的自有商品,实际上与胖东来产品来自同一家供应商,只是更换了包装标签。
供应链的挑战更为棘手。胖东来凭借在许昌、新乡等下沉市场 40% 以上的市占率,能够获得 15% 的采购溢价。而永辉作为全国性连锁企业,反而因为区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虽然永辉尝试推行 「裸价直采」 模式,比如福州门店直接对接当地鲍鱼养殖基地,通过短途运输和高频次补货来降低损耗,实现规模化采购。
这种模式在福州能让鲍鱼直采价格进一步接近批发价,但在远离产地的北京等城市,由于物流成本高企和采购量不足,很难获得理想的直采价格。
这种区域性差异导致调改效果参差不齐,成为永辉转型路上的一大障碍。
服务质量的问题同样突出。虽然永辉在培训时长和体系上,向胖东来看齐,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南方都市报的调查发现,福州、郑州等标杆店的服务相对规范,而三四线城市门店仍普遍存在员工对产品信息不熟悉、服务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抱怨称重时包装计入重量、员工一问三不知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细节上的差距,反映了永辉超市在服务标准化方面的问题。
市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胖改』 后的门店热度在下降,如郑州信万广场店去年 9 月日均销售额增长降至 8.3 倍,10 月进一步降到 6.3 倍-7 倍左右,一些门店甚至回归调改前水平。」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商业模式的地域适配性。
胖东来扎根三线城市,依靠区域特性和本地化运营取胜。而永辉作为全国性连锁企业,其模式与胖东来的区域深耕存在本质冲突。
此外,其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在一二线城市,既有物美等本土商超,又有沃尔玛、盒马等全国连锁,竞争强度远超胖东来所在的三线市场。
这种本质差异,使得永辉很难简单复制胖东来的成功路径。
胖东来可能将逐步停止对外输出模式。据联商网消息,近期,胖东来总裁班已决定逐步停止对种子班、步步高、永辉等企业的胖东来品牌输出,鼓励各企业优化自身产品,以增强核心商品力。
长远来看,永辉必须独自面对这场深度转型,靠自己蹚出一条新路。
这场转型注定艰难。从商品研发,到供应链重构、服务标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时间的沉淀。这场转型不仅关乎经营策略的调整,更是一场从组织架构到企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
永辉能否在保持全国布局的同时,实现胖东来式的精细运营,将决定这场转型的成败。